來源 | 一介(ID:yijievideo)
我小時候聽過一個故事。
大概是說,曾經有一個非常懶惰的小孩,什麽事都依賴媽媽。
有一天他媽媽要出遠門,留下他一個人不放心,就做了一只大餅給他。
結果媽媽回到家,發現小孩已經死了。
原來他只吃了前面的餅,而懶得轉動大餅,就這樣活活餓死。
當時覺得這故事無比荒誕,世界上怎會有這麽懶的人呢?
現在想來,這哪是什麽懶人,分明是活脫脫的巨嬰。
印度有個男人,30多歲,一直賴在家裏不工作,靠母親養著。
他吃飽了睡,睡飽了吃,偶爾打打遊戲,基本不出門。吃喝拉撒,全靠母親操持。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讓他的體重一路漲到600多斤,直到把家裏的床都壓垮了,不得不專門訂制一張。
年複一年,母親終于忍受不了,決定假裝離家出走。希望兒子至少能從床上下來,去廚房給自己弄點吃的。
一個月後,母親回家,卻發現兒子早已餓死在床上。
母親怎麽也想不到:長期養尊處優的兒子,竟然連最基本的生存能力都丟掉了。
在中國,相似的故事也在發生。
神童魏永康,是當年湖南最小的本科生,17歲考上中科院碩博連讀研究生。
本是前程一片光明,卻意外地被中科院退學。
原因,竟然是生活不能自理。
原來魏永康的母親認爲兒子只有專心讀書,將來才會有出息。
從小到大,一直承包所有家務,無微不至地照顧他的起居飲食。
甚至上了大學,母親還跟在身邊陪讀。
到了中科院,離開了母親,魏永康才發現自己完全沒有生活自理能力。
他不會自己穿衣服,不敢和女同學說話,甚至在北京的冬天,穿著一件單衣就到天安門溜達,周圍人看他的眼神,就像看一個傻子。
因此,他被稱爲“中國最諷刺的天才”。
故事令人發笑,現實卻叫人感慨。
有的人,一生都是嬰兒。身體在長大,年齡在增長,心智卻始終止步不前。
就像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沒有獨立能力,幼稚,偏執,自我,甚至野蠻。
這就是巨嬰。
巨嬰們,一生都在啃食父母。
最近有個隱秘的貼吧“啃老吧”浮出水面。
在那裏,一大群有工作能力,卻依然寄生于父母的成年人盤踞于此。
他們蹲坐在家中,靠著父母的退休金過活,卻不以爲恥,反倒沾沾自喜。
他們啃老,啃得心安理得:
“啃老就是工作與不工作的區別罷了!工作就光榮了?不工作就可恥了?”
“父母的錢,還不是我的錢?”
他們也很擅長于盤算:
“我一個月才要1000塊,怎麽可能啃死父母。”
“一般來說,啃到父母死也是40歲以後了,還有25年才能領退休金,到時賣一套房繼續啃。”
盡管每天吃家裏喝家裏的,但他們卻相當仇視父母:
“我恨不得把老家夥的骨頭都拿去餵狗。”
“我爸真垃圾,偷我零花錢去買煙。”
父母在他們眼中,更像一台取款機。他們無止境地索取,卻永遠不懂感恩,甚至報以仇恨。
妥妥的白眼狼無疑了。
別以爲這樣的人只存在于網上。
天津有一戶普通家庭,爸媽爲80後兒子買婚房,耗盡積蓄還外借30萬元。
婚期臨近,兒子又向父母索要6萬彩禮錢,連續鬧了好幾天。
媽媽心疼兒子, 又拿不出錢,哭著說:“兒啊,你這是逼媽媽去死啊。”
誰知兒子冷漠地說:“那你就去死吧!”
于是絕望的母親,真的從五樓縱身一躍,當場身亡……
含辛茹苦三十年,竟養出一頭白眼狼。
真是叫人憤怒,又唏噓。
但悲劇背後,又有太多值得我們反思。
著名心理咨詢師武志紅認爲,很多中國式的家庭常常是共生的關系,邊界感模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陷入死循環。
巨嬰與父母,形成了一種畸形的關系:互相依存,互相絞殺。
這是一場漫長的反噬。
巨嬰們離不開父母,卻時時刻刻吞噬著父母,甚至仇恨父母。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直至悲劇發生。
有一部動畫短片,就叫《巨嬰》。
男主人公老大不小了,卻是個大號巨嬰。
手一伸,媽媽就幫他把衣服套上。
口一張,媽媽就把飯送到嘴邊。
爸爸只負責出錢,別的什麽也不管。
可有一天,家裏唯一的經濟支柱,爸爸去世了。
兩母子的生活一下陷入困境。
巨嬰還是不管不顧,只想自己享受。
一次他在電視上看到一個VR産品,便大喊一句:“媽,給我買這個!”
但媽媽實在負擔不起了。于是他就鬧,不依不饒。
媽媽歎了口氣,將手嵌入自己體內,然後,掏出血淋淋的腎髒,送到兒子面前。
巨嬰喜出望外,趕緊拿去換錢。
等到錢用完了再去找媽媽,才發現媽媽早已咽氣。
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的他,根本活不下去。
最終,“巨嬰”不堪饑餓的折磨,扒開媽媽傷口,重新鑽回她的肚子,再次成爲一個嬰兒。
每個巨嬰背後,都有個有求必應的父母。
他們爲孩子包辦一切,付出一切,把孩子養在溫室裏。
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又怕碰著,又怕摔著,包攬了所有家務,孩子想要的都一一滿足。
長大後,幫填志願、找工作、找房子,人生每一樣,都希望幫孩子做好決定,鋪平前方的路。
這樣的孩子,永遠長不大,更不懂感恩。
最終,害人又害己。
作家劉墉說:“孩子不懂得珍惜,因爲他已變成籠子裏的小鳥,天天等你餵。他無法獨立,覺得你是欠他的,你到時候就該餵他。”
在溺愛、寵愛、百依百順中成長的孩子,習慣了養尊處優,也就覺得這一切理所當然。
一旦父母停止了給予,他們就會大吵大鬧,讓父母一次又一次屈從。
如此不斷循環。他們就像饑餓的吸血鬼,榨幹了家庭,餵飽了自己。
想想,都覺得可怕至極。
楊绛的父親說:“教育孩子獨立,勝過當第一。”
唯有獨立教育,能夠預防巨嬰病。
在宮崎駿的動畫《千與千尋》裏,有一個情節。
湯婆婆的孩子是個巨大壯碩的“嬰兒”,一直被養在華麗的房間裏,過著應有盡有的生活。
湯婆婆告訴他,外面的世界充滿了細菌,所以一定不能出去。
巨嬰養成了頑劣的脾性,一有不順心就又哭又鬧。
直到一次偶然的機會,巨嬰被千尋帶了出去,他才發現: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
他哭泣、抱怨、掙紮、反抗。
長久的煎熬,他最終接受現實,開始與他人友好相處。
這就是獨立教育的意義:讓孩子知道,他不是世界的中心;想要更好的生活,他必須靠自己。
要怎麽做?
正如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所說:
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讓他自己去做。
當他遇到困難時,嘗試讓他自己解決;
當他解決困難時,給予積極反饋;
當他遇到挫折時,鼓勵他不要放棄。
多些商量,少些命令,把決定權交給孩子。
別去當全能的爸媽,別讓無條件的付出,剝奪孩子的成長。
成長是家長的事,更是孩子的事。
你要做的,是陪伴,教育,和放手。
別等孩子長成了巨嬰,才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