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唐振輝參與辯論時,對畢丹星的提議作出回應。他指出,如果把英文測試用作單一測試,對英語英文的掌握可能成爲限制因素。
在遴選新公民和永久居民時應否加入英文測試,再次掀起朝野交鋒。反對黨領袖畢丹星星期五(4月21日)在國會參與政府施政方針辯論時,重提英文測試的建議,並指這將使我國的移民政策和雙語政策更一致,也能向申請者強調新加坡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的特性。
畢丹星回應時強調,他並沒有把英文能力作爲遴選的單一考量,而是要指出,當局應考慮新公民申請者與新加坡人是否有共同用語。
人民協會和其成員的存在是爲服務新加坡人,不是爲推動任何政黨的利益。人協的活動、角色及目標都有嚴格規定。貝理安先生和費沙先生的發言對人協數千名基層領袖、職員和義工是不公平的……費沙曾說希望有人協的網絡和資源,以及能爲居民頒發教育儲蓄獎項,他只希望參與一小部分且特定的基層組織顧問工作……他不會去向人民解釋爲何須調高消費稅、調整公交車資或任何不受歡迎卻至關重要的政策。我們身爲社區領袖,須說服人民接受這些措施符合新加坡的長遠利益,而他只要求做輕松的事。——司徒宇斌(波東巴西區)
畢丹星今年2月27日在國會提出英文測試的建議。他星期五說,一些人把他的建議“不正確地理解爲會使社會分化,潛藏的含義是母語不知怎麽地會受到損害,或認爲對英文能力的要求是對具不具備新加坡人特性的考核”。但他說,他的提議旨在促進融合與包容。
遴選新公民和永久居民不應該以英文測試作爲單一標准,更應該注重融合過程。
唐振輝說,讓新公民和永久居民融入的方法,應更看重融合過程,這是個長期過程。憲法中也列明相關要求,考慮的不只是對新加坡貢獻的能力,也包括融入本地社會和在本地紮根的努力。
他指出,根據憲法,融合的標記之一是在工作上具備足夠能力使用我國四大語言中的任何一個。“我不是說英語能力不重要。它有它的價值,但不應把它當成單一資格測試。不要把它作爲申請公民權的單一評估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