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氣球事件”後,中美關系持續惡化,但雙方並沒有完全停止溝通和交流。日前,美國副助理國務卿華自強低調訪華,與中各界人士展開交流與互動,這表明中方並沒有關閉與美方交流與對話的大門。但美方能否借此機會,向中方展現更多的善意修複中美關系,還有待觀察。
一段時間以來,美國多次宣稱尋求與中方展開交流與對話,甚至連拜登總統都表示,希望與中方進行通話。美國白宮國安委發言人柯比表示,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只是因“氣球事件”推遲了訪華行程,而不是取消訪華。爲此,美國副助理國務卿華自強低調訪華,極有可能是與中方進行交流與溝通布林肯訪華事宜。對于美方的對話請求,中方已經多次表示,如果美方想改善中美關系,就需要拿出誠意,而不是說一套,做一套,一面呼籲展開對話,“管控危機”,設立中美關系“護欄”,但另一面又在經貿,科技,甚至是涉台問題上擴大危機,沖撞“護欄”。
我外交部部長秦剛明確指出,“氣球事件”完全是一起因不可抗力導致的偶發意外事件,事實和性質都很清楚,連美方也認爲不構成現實威脅。但美方卻過度反應,濫用武力,借題發揮,制造了一場本可以避免的外交危機。他還提醒稱:“如果美方不踩刹車,繼續沿著錯誤道路狂飙下去,再多的護欄也擋不住脫軌翻車,必然陷入沖突對抗”。過去五年,如果說面對美國的打壓,遏制與圍堵,中方更多采取的是一種被動的回應和反制,那麽自“氣球事件”後,中方的外交動作更加積極主動,並爲美國與中國決裂做好了准備。
中方這種外交方式的轉變,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拜登政府和特朗普政府一樣,對中國沒有絲毫善意,而且還變本加厲地在涉台問題上挑戰中方的核心利益,加速虛化和掏空“一個中國”政策。所以,中方不再對美方抱有幻想,並對中美關系的螺旋式下降以及決裂做好了全面准備。因此,對來自美方的遏制,打壓與圍堵的反擊態度也比以往更加堅定,且不懼美國惡意挑動對抗與沖突。在行動上,則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主動塑造符合各國利益的全球秩序,並用和平的方式去推進這個目標,這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支持和認可,甚至是贊賞。
本月10日,在中國的斡旋下,中東一對“宿敵”沙特和伊朗同意恢複外交關系,一股中東“和解潮”由此開啓,土耳其與埃及同意盡快恢複兩國大使級外交關系,敘利亞與沙特也在斷交12年後實現了關系正常化。中東敵對各方紛紛握手言和,再加上中國曾提出“全球安全倡議”以及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十二點和平計劃”,無論是俄羅斯與烏克蘭,亦或是國際社會,對中國調和烏克蘭危機都有了更熱切的期待。
據新媒報道稱,新加坡總理李顯龍于本周一啓動6天的訪華行程。李顯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的發展對于全球而言是重大改變,世界各國也必須接受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過去的中國,中國必須擁有與其實力相匹配的國際地位,而且這種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是第一的。不管美國或者其他西方國家,接受或者不接受,都不可能改變既成事實,美方應該設法改善與中國的關系。
無獨有偶,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蒂爾此前也表示,中國成爲世界第一的時代逐漸到來,美國必須接受這一點。馬哈蒂爾還表示,支持中國在烏克蘭危機中勸談促和的立場。他警告稱,如果美國繼續在烏克蘭危機中拱火澆油,不排除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可能。實際上,這並不是馬哈蒂爾第一次表態支持中國,去年他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采訪時曾直言,正是美國的挑釁行動加劇了地區緊張局勢,並呼籲東盟國家向中國靠攏。
有觀點指出,新加坡作爲同時與中國和美國保持友好合作關系的國家,李顯龍總理訪華極有可能是在中美之間扮演一個橋梁者的角色,以降低中美關系惡化對歐盟國家的影響,並避免被迫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同時,歐盟也傳遞統一聲音,西班牙首相桑切斯,法國總統馬克龍,歐盟主席馮德萊恩,歐盟外長博雷利都傳遞出一個統一的聲音,那就是烏克蘭危機的解決離不開中國的斡旋與調停。毫無疑問,中國解決國際熱點問題的能力與方式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和承認。可以預見的是,如果美方繼續執迷不悟,挑動世界對抗與分裂,只會令自己陷入更加孤立無援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