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深夜,新加坡政府宣布新一輪樓市降溫措施,提高購買住宅房地産的額外買方印花稅(ABSD),尤其外國人ABSD稅率從30%調高至60%,成了今天的熱點新聞。
關于ABSD,很多房産專家和房産中介今早已經做了很詳盡的分析和指導,我就不班門弄斧了。
現在我談談此輪降溫措施的底層邏輯。知道這個底層邏輯之後,將來的政策走向基本就能判斷了。
底層邏輯是什麽?簡單說,提高住宅房地産ABSD,是爲了新加坡社會的長治久安。
增稅竟然是爲了長治久安?聽著是不是很詫異?
且聽我道來。
這裏邊有三層考慮。
第一層邏輯:居者有其屋
“居者有其屋”是新加坡基本國策。
請注意,“居者”指的是誰?
“居者”指是本國公民和永久居民。新加坡本國公民和永久居民必須有負擔得起的住房,有恒産者有恒心,才可能在新加坡長久發展。
在新加坡,90%的住宅房産交易不涉及第二套住房或外國人買房。因此,公民和永久居民買第一套房,並不受影響;受影響主要的是外國人。
還有一點,對于買第一套組屋的公民,政府還會給4萬新元的補助。這就是爲了更好的落實本地人“居者有其屋”的理想。注意了,這裏說的是“居者有其屋”,而不是“炒者有其屋”。
簡單說,公民和永久居民爲了自住而買房,本輪提高稅率對他們沒有任何影響;但是,如果是公民或永久居民爲了投資而買房,或是外國人買房,那就要多花錢了。
第二層邏輯:民生要穩
這幾年的樓市降溫措施,都在控制房價過度上揚,免得公民和永久居民買不起房子。
尤其考慮到今年經濟基本面不好,房價增幅如果大大超于經濟基本發展,肯定會形成民生問題。
今年第一季度,新加坡經濟同比增長僅有0.1%,低于經濟學家預期的0.6%。全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則爲0.5%至2.5%,低于去年的3.6%。
另一方面,預估數據顯示,第一季私宅價格指數上漲3.3%,遠遠高于經濟增長率。這就好像一駕馬車,拉車的老馬每小時慢跑10公裏,而後面的車竟然用330公裏的速度狂飙,再這麽下去,能不翻車嗎?
由于地緣政治不穩,爲了尋求安全,外國熱錢不斷湧入。
在2011年,外國人在新加坡投資性買房的比例是20%左右,到了2017年至2019年,由于出台了針對外國人買房的降溫措施,這個比例下降到6%左右;過去幾年,由于不斷推出降溫措施,這一比例進一步降至3%至4%。
到了今年第一季度,外國人買住宅房産的比例占了住宅房産銷售的7%左右。
如果不加控制,讓這些熱錢繼續漫灌樓市,水漲船高,住宅房價肯定越來越高,這將影響本國公民和永久居民購買自住房。
如果房價增幅過分高于公民和永久居民的收入增幅,或者說,房價過分高于可以承受的範圍,那麽,這就影響基本民生。
絕大多數新加坡家庭都有自己的住房,房價過高不行,但是,如果房價大跌,肯定也不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
因此,對房價的控制是求穩,而不是求漲或求跌。房價穩,民生不一定穩;房價不穩,民生肯定不穩。
現在大家都不關心新冠疫情了,好像這事沒發生過一樣。
但是,新冠疫情對新加坡樓市供應的負面影響仍在消化中。
雖然建築客工已回流,建築項目也繼續施工,但是,過去兩年多暫停的項目不會忽然就建成了,滯後的工期仍然需要追趕。
換句話說,樓市的供應仍滯後于需求。
在供需關系恢複平衡之前,價格肯定不穩,因此,政府伸出“看不見的手”,壓低外國人買房熱情,穩定市場,穩定房價。
第三層邏輯:頂層篩選
本輪降溫措施的第三層底層邏輯關系是“超級富豪篩選器”。
外國人ABSD稅率從30%調高至60%。在聖淘沙買套海景別墅1600萬新元,本來要付480萬新元ABSD,現在得付960萬新元。
這就牽涉三個問題:
問題(一):你付得起嗎?
問題(二):你舍得付嗎?
問題(三):新加坡值嗎?
問題(一)會篩掉一部分潛在買家,問題(二)又會篩掉一部分潛在買家;問題(三)還會篩掉一部分。
最後剩下的,就是又買得起,又舍得出這筆稅,又認爲新加坡值得這筆代價的高端買家,老子既不差錢,也不在意給你多交稅,老子就是要來,誰也擋不了。
所以,這就形成富豪中的一種“卷”,只不過這不是“內卷”,而是被逼的“外卷”。
什麽時候這種“外卷”才會結束?就是這些人主觀上不再把新加坡當作可以信賴的地方的時候,或是客觀上他們無法把資金投放到這裏的時候。
這也就是爲什麽新加坡一定要提高自己的競爭力。有足夠的競爭力,新加坡才能吸引到頂級的外國企業和人才,加上發展本地企業和本地人才,才能不斷發展。
新加坡只要一天停止發展,只要被鄰國趕上,根本不會有人多看你一眼。
那就是沒落的開始了。
直播預告
新加坡最有藝術範的地方是哪裏?點擊下方預約,一起去看看。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