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茶陽客韻團、應和山歌團、寶樹客家歌唱團、河婆集團歌唱班、南洋客屬總會山歌組、永定會館歌謠會等,分別帶來多首動聽的客家歌謠包括《等得風吹第二年》《歡樂應和唱山歌》《英雄淚》《中原的後代鐵打的漢》《落水天》和《自家人愛講客家話》。
歌謠節星期六(5月6日)在牛車水人民劇場舉行,獲得觀衆滿堂喝彩,主賓盛港區基層組織顧問藍彬明醫生致辭時說:“新加坡客屬團體在南洋客屬總會的領導下,在發揚客家文化和開展歌謠活動方面不遺余力。這次歌謠節有多個客家會館、社團和組織參與,反映了人們對客家歌謠的喜愛,也說明客家歌謠在本地擁有發展空間。”
豐順會館創立于1873年,原設在小坡二十間(今惹蘭蘇丹一帶)一間亞答屋,當時取名“豐順公司”,後在美芝路459號建會所。
豐順會館主辦第13屆客家歌謠節,公演原創客家四幕歌舞劇《他鄉·家鄉》,並請來本地知名詞曲作家木子創作歌曲《𠊎系豐順客家人》,歌頌豐順人樸實勤奮的美好特質。
今年是豐順會館150周年大慶,隨著第13屆客家歌謠節圓滿落幕,下來會館將陸續推出系列慶祝活動,包括展覽和講座,並定在12月16日舉行盛大的周年慶宴會及特刊推介。
藍彬明醫生很高興看到客家歌謠的歌曲內容和表現形式,隨著時代變遷和社會發展變得更加豐富,既能吸引廣大的愛好者,還能組織起相關的合唱團。
1970年代美芝路地段被政府征用,芽籠32巷新會所于會館在1973年慶祝100年周年時正式落成,沿用至今。豐順會館現有500多名會員,其山歌班是2007年會館籌辦第四屆客家歌謠演唱觀摩會時,由當時的工委會主席張振興倡導成立。
150周年展開系列慶祝活動
歌謠節上半場以演唱客家歌謠爲主,開場就是豐順會館山歌班演唱的《𠊎系豐順客家人》。歌詞提到豐順鄉音最好聽,並贊美豐順人本性樸實勤奮,同鄉互助互敬等美好特質。第一句“𠊎系豐順客家人”以客家話演唱,之後用華語唱出,目的是希望更多年輕人能朗朗上口,提高傳唱度。
豐順會館副會長兼歌謠節籌委顧問張振興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說:“將演出改名爲‘歌謠節’,是希望帶出一種豐收時節家家戶戶趕集忙的喜悅和歡慶氣氛。另外,今年是豐順會館150周年大慶,早在去年我們就邀請會員木子(李茀民)爲我們創作一首歌曲在歌謠節上演唱。”
這出長約一小時的歌舞劇由豐順會館統籌編排,主要演員來自豐順會館和永定會館,南洋客屬總會華樂團全程伴奏。
客家歌謠節最早可追溯到2004年茶陽(大埔)會館主辦的第一屆客家歌謠演唱觀摩會,當時有七家客家會館參與和協辦,之後每年由九家客屬會館輪流操辦,2019年因疫情停辦,今年複辦輪到豐順會館主辦,南洋客屬總會主催,10家客屬會館協辦,表演者超過100人。
歌謠節下半場是重頭戲四幕歌舞劇《他鄉·家鄉》。豐順會館副總務兼歌謠節籌委會主席劉紹雄說,這是本地首部客家原創歌舞劇,分成四幕:過番、墾荒、淪陷、團圓,通過舞蹈和客家歌曲的貫穿,敘述從中國南來的客家過番客,在會館的幫助下找到工作和落腳處,大家刻苦耐勞努力適應新環境,最後在新加坡開枝散葉,把他鄉變成家鄉。
中國著名客家歌手陳善寶,以及他所組建的“客家三寶”,也在歌謠節上帶來生動活潑的表演,展現客家歌謠的多面性。
100多年前豐順人南來謀生時,多數聚居在美芝路海濱,以制造舢舨爲業。後來有新客初到,豐順公司把他們介紹到加冷盆地或芽籠一帶從事燒炭工作,另一部分則轉到馬來西亞柔佛或印度尼西亞。
歌謠節上半場以演唱客家歌謠爲主,開場就是豐順會館山歌班演唱木子創作的《𠊎系豐順客家人》,贊美豐順人本性樸實勤奮等美好特質。下半場是重頭戲四幕歌舞劇《他鄉·家鄉》,敘述客家過番客刻苦耐勞努力適應新環境,最後在新加坡開枝散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