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新加坡《海峽時報》2月6日文章,原題:中國的重新開放,美國的挑戰 過去三年,中國的戰略力量受到防疫限制的束縛。中國的自我隔離比世界其他主要國家都要更久、也更嚴格。隨著中國經曆激蕩的重新放開,在看到這個被稱爲最具挑戰性的競爭對手的國家遇到困難時,美國一些人可能會竊喜。然而,結束隔離狀態的中國,也許是更有力、更強大的影響力競爭者。美國想有效競爭,就須調整戰略。
周一發布的洛伊研究所亞洲實力指數顯示,美國仍是亞太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國家,在8個實力衡量標准中,有6個方面領先。過去5年,中國未能縮小與美國的差距。即便如此,基于130多個數據指標的亞洲實力指數表明,中國在該地區的經濟關系和外交影響力方面擁有重要的實力,在後面一項指標上中國今年以微弱優勢超過美國。
我們的數據表明,過去三年,尤其是2022年,中國始終有一只手被綁在後面,未能全力競爭。進出該國的航空流量暴減。遊客、商人和學生變少了。進出中國的外國投資也減少了。2023年亞洲實力指數顯示出這些限制讓中國付出的真實代價。在該報告的26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綜合實力降幅最大(在最新報告中,美中綜合實力分居第一、第二,中國得分較前一年下降2.1,美國下降1.5——編者注)。
未來一年有望成爲中國在亞洲實力的轉折點。中國將不再是一只手綁在背後的競爭者了。“全球南方”的國際學生開始返回中國的大學。中國近鄰的邊境小鎮將重獲活力。未被充分利用的“一帶一路”項目,如中老鐵路,可能最終發揮潛力。中國將尋求鞏固在區域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近年來大力推動的學術、文化和媒體交流也將恢複擴大之勢。
重要的是,中國從未讓疫情關閉邊界影響其精英外交。時任外交部長王毅在2021年和2022年與亞洲同行舉行的會晤比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多得多。雖然北京在亞洲的國防關系網絡仍落後于華盛頓,但疫情並未阻止中國加強與亞洲國家國防官員的會晤。當中國再次能夠將正式的外交與其在亞洲的傳統優勢——地理位置靠近和互聯互通——結合起來時,美國不應低估中國所帶來的挑戰。
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將在亞洲超越或取代美國的力量。然而,拜登政府需要調整戰略,才能在2023年與中國競爭。我們的數據對拜登政府過于依賴與盟友和夥伴的合作提出質疑。日本經濟影響力正在減弱,其新的安全角色正緩慢形成;印度的影響力主要局限于南亞,甚至在那裏的影響力也在減弱。這些合作夥伴在地區平衡中的決定性作用可能不如華盛頓所願。
澳外長黃英賢表示美國在亞洲需要更多經濟參與,這對維持有利的地區“平衡”至關重要。這種觀點表明,美國的夥伴非常擔心拜登政府正在談判的“印太經濟框架”只是空架子。這樣下去,中國將無需追趕美國來挑戰其在亞洲的實力,也不會讓較小的鄰國頭疼。2022年,中國的相對弱勢並未妨礙其繼續發展軍力。隨著2023年中國重新開放,北京對美國及其盟友的挑戰將比以往更緊迫。(作者蘇珊娜·巴頓是洛伊研究所亞洲實力指數項目負責人,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