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約八成的中風病患是因大腦主要血管阻塞而缺氧氣和營養,導致腦組織死亡。恢複血流是這類急性缺血性中風病患最有效的治療方法,醫生會爲病患進行機械取栓的微創手術,去除大腦中的血栓以疏通動脈。越早清除血栓,病患的康複情況就越好。
國大醫院影像診斷科和介入性放射學科主任兼高級顧問醫生戈皮納特(Anil Gopinathan)客座副教授則說:“人工智能無法取代醫生,但是它能讓醫生的工作變得更有效率,幫助醫生處理信息和改善工作流程,解決醫生無法提供及時治療的一些痛點。“
譚茂祥說:“當天我在公司值夜班,從半夜12時要一直做到早上8時,可是在早上6時快下班前我突然感覺頭暈,由于許多同齡的同事和朋友都在頭暈後被發現中風,我立即請同事送我去醫院,結果真的發現大腦裏有血管阻塞。”
國大醫院是本地最早使用這套人工智能工具的醫院,並且願意向本地其他醫院推廣這套工具。工具也已在全球各地進行臨床驗證,而歐美、台灣、香港、越南、印度等地的醫院已相繼開始使用。
延伸閱讀 37歲女子突中風 複健10個月後重返職場四五十歲者得病比率顯著上升 S3將開設更多援助中心 助在職成年人預防中風
國大醫院已使用這套工具檢查了超過400名病患,有約30至35名病患從中得到更及早的治療。國大醫院中風團隊每年照顧約1000名缺血性中風病患,當中六分之一會接受血栓切除術。
國立大學醫院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在一分鍾內分析電腦斷層掃描,找出適合進行血栓切除術的中風病患,通過更早的治療來改善醫療效果。
國大醫院從今年2月開始使用名爲RapidAI的人工智能軟件,自動爲所有疑似中風的急診病患做電腦斷層掃描(CT Scan)。RapidAI能在一分鍾內分析數千張成像,生成中風相關信息如大腦缺氧部分的彩色編碼圖像,爲病患的狀況評分,並且通過電子郵件即時通知醫療團隊,讓團隊能更快決定治療方法。
醫院早在2020年就決定引進這套人工智能工具,但在落實系統時面對一些挑戰,例如如何在使用工具的同時保護病患隱私和網絡安全,因此須對工具進行調整,以符合這些需求。他也強調,使用這套工具並不會增加病患的診斷費用。
由于及時發現,醫生立即爲他進行血栓切除術,譚茂祥住院五天後出院,休息一陣子後已在上個月回返工作崗位。他目前身體無大礙,只須吃抗三高和稀釋血液的藥物。
在這之前,放射師須自己分析CT掃描結果,要20分鍾後才能將信息發給醫療團隊。醫生也須在工作台或登錄醫院的筆記本電腦才能查看信息。
雖然醫生不是通過RapidAI工具確定譚茂祥的治療方式,但他的例子顯示及早治療的重要。
RapidAI工具才推出兩個月,醫院還沒有具體分析這些病患的情況,但國大醫院內科部門神經內科高級顧問醫生姚亮立指出,治療效果通常與時間有關,每延遲一分鍾,可能導致病患190萬個腦細胞死亡,延遲10分鍾則可能會增加兩至三周的康複時間,延遲一小時會提高死亡率。延遲治療也有可能造成腦損傷,導致癱瘓或失去語言和認知能力。
中風援助中心執行董事黃玲娜說:“許多人會忽視身體的疼痛和發出的信號,但是我們希望更多人能關注中風,避免自己受到長期的影響。除了年長病患,近年來本地有更多年輕人中風,中風後認知能力也受到長期影響,所以不只是年長者,年輕人也應該關心身體的健康。”
中風後盡早求醫能有更好結果
68歲機械維修員值夜班時突然感到頭暈,立即到醫院求醫,結果發現中風。由于及早檢查,治療效果良好,他在休息幾個月後就能回去上班。
譚茂祥說,希望通過自身的經曆鼓勵更多病患,一旦發現身體有不舒服的地方就應及早求醫,否則治療會更困難,拖長康複時間或增加醫藥費,甚至失去治療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