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瑞克·菲科斯特指出,我國應推行篩查計劃幫助兒童和成人盡早發現心理健康狀況,並且更善用各類同伴互助計劃,也加大努力消除對心理健康的歧視。“鑒于精神疾病在兒童與成人當中的高發率和高成本,一個成功的心理健康策略應與新加坡對抗糖尿病的戰爭一樣緊迫。”
這項由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和心理衛生學院展開的研究也揭示,受影響青少年的學習成績下滑約63%。參與調查的家長反映,孩子們從事其他日常活動的能力同樣有所下降。
本地研究顯示,青少年因面對抑郁和焦慮症狀,平均一年缺課24天,其中13%的人甚至缺席至少三個月。這些症狀從各方各面影響他們的生活,研究團隊建議加強宣導鼓勵人們及早發現這類症狀並尋求治療。
這項于去年4月至6月間展開的調查,向991名家長詢問他們1515名青少年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初步篩查發現,其中104名家長的4歲至21歲孩子有抑郁或焦慮症狀。這些家長進一步填寫了更全面詢及缺課情況和學習表現等的問卷。
研究高級作者、杜克—國大醫學院教授艾瑞克·菲科斯特(Eric Finkelstein)在院方星期四(5月18日)發表的文告中說,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若得不到治療,實際影響將持續到他們長大成人。由于學習成績不佳,加上其他因生病帶來的挑戰,他們比較難找到有意義的高薪工作。
延伸閱讀 哈莉瑪總統訪兒童會 了解青少年心理輔導服務交流站:青少年抑郁症需社會重視
據家長反映,他們因爲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平均一年花費1萬零250元在醫療護理方面。就全國人口而言,這筆直接醫療成本預計一年達12億元。
孩子有心理健康問題 家長年均花費逾1萬元在醫療護理
結果顯示,約16.2%的青少年出現抑郁或焦慮症狀,但在他們當中,只有15%的人擁有醫療專業人員的正式診斷,說明許多人都並未得到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