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苗慧說,門診患者是大量使用藥物的主要群體。“不僅是國大醫院,在綜合診療所和養老院,也大量在爲這些病患准備藥物。”
盼今年第四季制出回收原型機
她說,公衆的使用量實際上比醫院大很多。因爲每天有大量出入醫院和診所的病人,大部分的吸塑包裝用量都來自這些公衆。
因此,原型機要先組裝起來,並建立有效的收集流程,才能開始讓公衆參與回收。
對此,丁甯珂說,目前研發的原型機具有這樣的功能。丁甯珂強調,團隊的最終目標是動員公衆,讓他們能參與回收。
一群修讀國大環境工程課程的學生于是在2021年8月發起Green Doctors Programme(簡稱GDP),致力于研發能夠回收吸塑包裝的科技,計劃也得到了新加坡藥劑師協會的津貼。
新科技以可持續爲主要目標,比如分解包裝使用的綠色溶劑可在密封的環境下,被不斷重複使用。此外,與普通焚燒過程相比,GDP研發的原型機對環境的破壞也有所減少。
通過初期的資料搜集,團隊意識到市面上極少有回收藥片吸塑包裝的方法。利用本科知識,團隊發現綠色溶劑(green solvents)可有效將吸塑包裝的鋁箔和塑料膜分開,他們希望在今年第四季完成可回收吸塑包裝的原型機(prototype)。
團隊目前與一些環保公司合作,將已回收的鋁鐵和塑料制成有用的物品或原料。
謝苗慧提醒,清洗吸塑包裝的可能性不大,護士多數時候忙于照顧病人,所以包裝用完後應該會直接丟入回收箱。
試行期結束後 公衆仍積極詢問
組成藥片吸塑包裝(blister pack)的鋁箔和塑料膜因很難以分開,無法被回收。這促使熱衷于環保的國大醫院藥劑師謝苗慧(34歲)與國大土木與環境工程系聯系,希望找到再循環吸塑包裝的方法。
GDP聯合創辦人丁甯珂(23歲)說:“我們做了不少評估,來確認這項技術對環境的影響……現在我們終于能證明它是可持續的,對環境有利。”
丁甯珂舉例,有些公司會通過熱解(pyrolysis)將塑料變成油,再産出原生塑料(virgin plastic),或利用液壓機將塑料壓成顆粒(pellets),運輸給有需要的企業。
GDP團隊透露,之後有計劃將回收行動拓展至本地的大部分醫院,甚至一些診所。
GDP目前打算先集中在醫院範圍內收集吸塑包裝,也正與一些醫院進行有關的討論,等到GDP的技術和收集過程足夠成熟,才會推行給公衆,進行更廣泛的回收。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一年配給的常用藥物近20噸,而裝著藥片的吸塑包裝通常被當作普通垃圾處理。一群國大環境工程課程的學生研發了能有效回收吸塑包裝的新科技,讓吸塑包裝重獲新生命,減少垃圾。
“GDP的技術和原型機必須能處理意外被扔入的藥品,甚至是細胞毒素(cytotoxins)。”
據了解,每一公斤被處理的藥片吸塑包裝,相等于普通焚燒過程中,1.07公斤的二氧化碳當量(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相比之下,GDP原型機的操作過程相等于負1.34公斤的二氧化碳當量,負數表示回收過程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爲了測試公衆對回收吸塑包裝的反應,團隊從去年9月1日至10月13日試行了六周的收集,在10家人潮多的佳甯(Guardian)藥房及國大醫院內的兩家藥房設置回收箱,共收集了3.5公斤的藥片吸塑包裝。
令謝苗慧感到欣慰的是,收集活動結束後,仍有公衆到藥房詢問關于回收計劃的信息。但她指出,團隊在回收箱中也看到不少發票和紙巾等垃圾。因此,要確保回收計劃成功,公共教育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