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個小組探討如何應對網上假信息和自我激進化等問題。他們設想的方案包括利用人工智能在人們閱讀社交媒體內容時,自動在頁面顯示提問,以激勵批判思維,並且通過調整數碼運算法,讓人們在社媒上平衡接觸各種不同的觀點。
陳振聲星期一(5月29日)爲2023年大學先修班研討會開幕時,憶述這段小插曲。大會的主題是“邁向共同的未來:SG75” 。
在這個大會中,參與學生通過與專家對話和學習之旅等方式,思考新加坡人在“共同生活”“共同創新”,以及“共同繁榮”等所涉及的複雜問題,並針對其中一個課題探討應對方案。
“不是因爲那個人在取笑本地地鐵系統或陸路交通管理局,而是如果地鐵有故障,他就不想當新加坡人,那我們肯定不會有SG75。”
他提醒,做一個新加坡人,是一份責任和信念。他鼓勵學生們思考,未來在應對各種挑戰時,他們是否具備建國一代患難與共的魄力,以及解決問題的進取心。
小組成員萊佛士書院高二生瑞伊彥(Raiyan Syazani bin Shahrin,18歲)說:“過程中,我們也認識到,要平衡各方的利益和觀點並找出解決方案,絕非容易的事。”
陳振聲在開幕式後接受媒體訪問時說,不少在我國獨立後出生的年輕人覺得,新加坡的成功是理所當然的,但實際上,新加坡要繼續生存與繁榮下去,不是簡單的事。
“當新加坡做得好的時候,不管是經濟、社會體制或國防安全等方面都很完善……很多人自然都想當新加坡人。但更重要的是,如果我們碰到某些挫折,人民有沒有解決問題的毅力和魄力,能否同舟共濟渡過難關,這些對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難題,必須以各自的方法去克服挑戰。”
他鼓勵學生們確認新加坡面對的各種挑戰與契機、將想法付諸于行動,各盡一分力,以及立足本土,在新加坡身份認同的基礎上走向世界。
陳振聲說,令他欣慰的是,學生不僅認真思考未來幾十年會影響我國發展的各種因素,也開始探討自己可以做些什麽來協助國家應對這些挑戰。
本屆研討會在南洋理工大學舉行,共有30所初級學院、理工學院和直通車學校等的大約550名學生參加。陳振聲與學生閉門對話的討論課題包括我國面對的地緣政治、經濟以及氣候變化等方面的挑戰與契機、如何善用科技爲我國開拓發展機會,以及如何維持社會凝聚力等。
碰到挫折 人民能否同舟共濟渡難關才最重要
鼓勵學生立足本土 以新加坡身份走向世界
10年前的一場對話,讓教育部長陳振聲至今記憶猶新,也有些痛心。當年他在一場交流會上問與會者:如果能選擇,他們想當哪一國的人?有一人舉手說,他想當瑞士人,因爲“瑞士的列車不會發生故障”。
“當地鐵癱瘓了,當前途未必有保障,當這裏沒有那麽多工作,或沒有那麽多你所期待的優質工作,如果你們願意留下來,把家園重建起來,那麽,我們就能夠邁向SG75,甚至更長遠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