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社區及青年部長兼律政部第二部長唐振輝在小組座談會開始前簡短致辭時指出,就像藝術能讓殘障者感到他們並不落伍一樣,體育活動有助于讓殘障者提升能力,當局希望盡可能在全新加坡盡多推廣。
患無虹膜症(aniridia)的洪慧欣(27歲)是新加坡盲人門球(goalball)國家隊的一員,目前也在勵航學校(Lighthouse School)擔任教練。她說,有的家長甚至不允許孩子參與體育活動,因此有必要讓家長認識到參與體育活動對殘障兒童的諸多好處。
有意在未來代表新加坡參加輪椅橄榄球賽的張得文(29歲,行政人員),于2020年與一組志同道合的球友一起注冊設立新加坡輪椅橄榄球協會。七年前遭遇脊椎損傷後,他通過陳笃生醫院的康複診所發起Yes! I Can Swim! 活動,鼓勵殘障者遊泳。他現在就是通過這兩項運動鍛煉身體。
延伸閱讀 社論:殘障者獨立生活不是夢2030年加強殘障服務總藍圖 從各方面打造包容社會
約50名殘障者、護理者、義工、殘障運動員,以及特需學校、殘障體育協會等機構的代表出席小組座談會。討論內容圍繞兩大主題展開:如何鼓勵更多殘障者在社區和學校參與體育活動,從而鼓勵他們與非殘障者更多的交流;以及如何優化對有意追逐體育夢的殘障者的支援。
廖子晴(49歲,家庭主婦)從2018年起在Play-Ability計劃下當義工。她說,參與體育活動有助于患自閉症的孩童調節情緒。她說,一些家長認爲孩童接觸體育運動很難,但他們必須給孩子一次學習的機會。
唐振輝認爲,在改善環境和思路等方面,過去10年的情況已比之前10年好了很多。“但這也意味著,未來10年以及接下來的10年,應該更好。”
受訪者:體育活動有助患自閉症孩童調節情緒
鼓勵殘障者參與體育活動 支持他們追逐體育夢
評估殘障者運動總藍圖(Disability Sports Master Plan,簡稱DSMP)的“新加坡攜手前進”小組座談會星期四(6月1日)傍晚在新加坡體育城舉行,旨在收集反饋和點子,了解主要利益攸關方如何通過體育,爲打造具包容性的社會作出貢獻。
殘障者參與體育活動有益身心,本地殘障者參與體育活動的環境已更具包容性,父母不妨從小鼓勵殘障孩童參加體育活動。
張得文認爲,團隊體育項目能更好地讓大家打成一片,因此他建議當局多爲團隊體育項目提供支援。“這樣一來,不僅能立即觸及到更多人,效果也將是持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