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4日,平安夜,北京市民航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楊文醫生被病人家屬砍傷,搶救無效離世,隨後,楊文醫生遇襲的視頻在互聯網上傳播。看到這則視頻的當晚,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泌尿科醫生張衛兵再一次從噩夢中驚醒,告訴妻子,「有人在追我。」
2018年12月14日,張衛兵被自己親手救治的病人砍傷,在ICU中經曆了124小時的昏迷,兩次心髒停跳,整個治療期間,輸血30000cc,相當于全身的血液換了6遍,他也因此經曆了格外漫長的、重建身心的一年。
文|韓逸
編輯|金石
1
在被推進ICU之前,在失血性休克發生前的最後一刻,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泌尿外科醫生張衛兵說的最後一句話是:「趕緊插管,我快死了。」
那是2018年12月14日,張衛兵例行出泌尿外科專家門診——這是中南醫院的優勢學科,7年前被評爲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而張衛兵是該科室的主任醫師,從醫經驗超過20年。
當天上午十點左右,患者曾紅平走進張衛兵的診室,這是一位複診患者,51歲,患有晚期前列腺癌,此前的治療中,張衛兵是他的管床醫生。手術,曾紅平接受了化療和內分泌治療,整個診治過程中,他並未對手術和醫生給出的治療方案提出過異議。
診室中,張衛兵給來複查的曾紅平開了一些檢查,後者隨即離開。再次回到診室時,曾紅平的手中除了幾張檢查結果單,還有一把藏在身後的長刀。張衛兵接過檢查單在電腦上登記資料的時候,曾紅平在身後揮刀砍向了他的後腦。
張衛兵試圖用手去抓住那把揮向自己的刀,但他的努力並沒有奏效。喊叫和呼救聲傳出診室,其他人趕來的時候,張衛兵已經被砍倒,頭部、脖子、胸部、腹部都被砍傷,右手肌腱被砍斷,手指骨折……
被刺後,張衛兵被緊急送往搶救室
ICU裏,搶救從當天上午進行到第二天淩晨3點。醫生縫合了張衛兵脖子上20多厘米長的傷口,給後腦進行清創縫合。最長的刀口在腹部,腸道破裂、大血管斷裂,因爲失血過多,腸道損傷嚴重,醫生們最終決定,截掉他2/3的小腸,「只想著先保命。」張衛兵同科室的主任劉同族說。
中南醫院的各科室專家迅速成立了救治小組,還邀請了全國各領域頂尖的專家團隊會診。但在搶救期間,張衛兵的心跳還是停了兩次,不得不使用人工心肺儀(ECMO)搭建體外循環——這通常被認爲是挽救重症患者最高級別的救治手段,患者也要忍受感染的風險和極大的痛苦。
ICU外,張衛兵的妻子王芳五天五夜沒有合眼,「你甚至怕自己去上個廁所,一出ICU,他就不在了。」她也在中南醫院工作,是一名護士,作爲醫務工作者,她會根據從ICU走出來的同事的表情來判斷丈夫的狀況,「看上去非常糟糕」。
這也是中南醫院外科大夫們經曆過的最難熬的一次手術,整個醫院都彌漫著低落的情緒,有人忍不住問,「爲什麽平時大家拼盡全力救治的患者,會拿著一把馬刀,像宰羊一樣宰割我們?」
行凶者曾紅平永遠帶走了這個答案。砍傷張衛兵後,他慌不擇路地爬出四樓窗台,墜樓而亡。殡儀館中,他的骨灰多日無人認領,警方後來調查發現,他的銀行卡已沒有余額。
2
一年後,再次回憶起那段守在ICU的日子,王芳告訴《人物》記者,「根本顧不上譴責凶手或者怎麽樣,你所擔心的只是你身邊所關心的這個人。」她祈禱張衛兵能快點醒,能給她機會去照顧他。
昏迷了整整六天後,張衛兵醒了。醒來的那一刻,他以爲這是事發第二天的清晨,而自己只是睡了一覺,並不知道在這124個小時期間,自己經曆了兩次大手術,心髒停跳兩次,輸血量高達10000cc,相當于全身的血換了兩遍。
王芳松了一口氣,但沒過多久,她發現,醒了之後的日子,「每一分每一秒都很難」。
張衛兵身上插了五六根引流管,用來引流胃液、尿液、自受損內髒的積液,腦水腫還沒有完全消退,肺部也面臨著感染的風險。好容易肺部過了感染關,傷口又滲血了……那段時間,他只能以一種姿勢躺在病床上,王芳想給他翻個身,但哪怕只挪動一點點,都極其痛苦。
即便如此,最初,張衛兵對自己的狀況是樂觀的,作爲一名外科醫生,他知道普通的刀傷只要幾個月就能結痂恢複。醫護團隊也決定一點一點地告訴他傷情和預後,發現了什麽,再告訴什麽。大部分的傷情,他都順利接受了,但挂在肚子上的造口袋和無法自如活動的手,還是讓他「消化」了很長時間。
當初搶救時,同事們曾試著替張衛兵保留更多腸道,想盡可能保證他日後的生活質量。但由于他腹部的傷口過大,出血點太多了,血壓無法維持,整個人都在水腫,肚皮縫不上。最終,同事們只能截掉了他2/3的小腸,在肚子上做了一個造口,挂上一個袋子,以便接住排泄物——而這已是多方專家會診後的最優方案。
每天,從造口排出的液體超過3000ml,造口袋需要一日一換。而腸道的蠕動是隨機的,無法預測,如果更換過程中遇到蠕動,消化液會一下子噴出來,這是一種腐蝕性很強的液體,稍不注意,就會腐蝕周圍的皮膚。對于王芳來說,這像是一場戰役,因爲,如果更換失敗,或者弄髒了床單,張衛兵的情緒就會變差,「你能看出來,他會非常沮喪。」
他還能看得到自己受傷的手,同事劉同族明顯感覺到,當得知自己的手部傷勢時,張衛兵的情緒激動了。
對于一名外科醫生來說,一雙活動自如的手到底有多重要?曾有一個在醫院流傳甚廣的段子或許可以作答——在醫院,你可以通過按電梯按鈕來確認一名醫生是不是外科醫生,因爲,其他科室的醫生都是用手按的,而外科醫生,甯願用頭去按也不願用手。
手是外科醫生履行職責的重要「武器」圖源視覺中國
遇襲當天,張衛兵曾用手去抓過那把刀,這導致他的右手食指骨折、肌腱撕裂,3cm鋼針露在手外,支楞著,左手也留下了刀口,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端起一杯水。最初,治療組對他的手部狀況並不樂觀,他們不確定,這位戰友是否還能重新拿起手術刀。張衛兵很心急,受傷之前,他帶領的小組每個月都會進行六七十台手術,在科室接診的手術量總是排名靠前。
醫院請來了心理專家,但最終的面對和接受,還是得靠自己。王芳也會重複幾句話安慰他,「多幸運啊,你已經活下來了。」「那個人已經失去生命了,還能要求他什麽呢?」張衛兵說,他看著自己渾身的疤痕,只能自我調節,「無奈地接受」。
2019年的春節,除夕夜,張衛兵第一次走出他住了兩個多月的ICU病房,去結直腸科會議室吃年夜飯。五六個人攙著他,架上輪椅,王芳推他過去。那條路只有五六十米,張衛兵覺得走了很久。路過一間間他再熟悉不過的病房,但這也是兩個月以來除了天花板和窗簾之外,他看到的爲數不多的風景。
會議室裏,家人都在,媽媽和妹妹做了他愛吃的肉絲面和餃子,根本吃不下,只扒拉了三五口面。當下,他甚至有點沮喪,生氣自己怎麽不能再多吃一點。但那頓飯之後,王芳明顯感覺到,張衛兵的情緒積極了很多。後來,他對她說,那頓飯讓他感到了很大的希望,「我還能站起來,走出去。」
3
身上的傷在一點一點地恢複,但心裏的陰影,卻長久地存在著。
剛剛醒來的那段時間,張衛兵常常不敢閉眼,因爲「一閉眼睛,就會想起當時的那一幕」。即便睡著了,睡著睡著,他還會驚醒,看著重症監護室米白色的窗簾說,有人。
噩夢就這樣纏繞著他。
王芳試著給他積極的心理暗示。一旦他睡著後呼吸變得急促,她就會趕緊把他叫醒。有時候他會問,「我怎麽了?」她就說,「沒事,你睡得很好。」
她能察覺他對外界信息的抗拒。他不看手機,像是想把自己隔開。沒有人問他那一天具體發生了什麽。但好哥們兒來看他的時候,他自己會對他們講,聲音又輕又啞,「我這次真是九死一生。」
也有想不通的時候,躺在病床上,張衛兵會替自己不值,「我可以不從事這個職業,至少命還在啊。」
醫生這個職業曾經帶給他成就感和尊嚴感。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母親有慢性腎病,常年需要看醫生。那時候媽媽覺得,「什麽年代都需要醫生。」因此,想讓他學醫,做醫生。
學醫很苦,人的全身構造被按照解剖學一一拆分,努力背過,再聯系起來,當作一個整體研究。這不是高中任何一門課程的加深或者拓寬,一切都要從頭來,還不能有錯。醫學服務的對象是人,因此,醫學生對自己的要求需要是「百分之百」,畢竟,考題的後面,都是患者的生命。
張衛兵讀書特別努力,畢業之後分配到中南醫院。工作期間,又在職讀了碩士和博士。那時,他在急診和其他科室輪轉了半年,又做了一整年住院醫師。手術從上午忙到淩晨,一天四五台是常事,有的大手術,一台要四五個小時。下了手術,淩晨兩三點鍾,回家倒頭就睡,七點照常起床查房。仗著年輕身體好,泡面和盒飯打發一日三餐,然後抽空回家抓緊念書。
好容易拿到了學位,經驗也越攢越多,做了主治醫師,又有了科研壓力。要看門診,要做手術,還要在國外期刊發表論文,去晉升更高的職稱。
但好在張衛兵是個開朗的人,這些壓力大多都能自己化解。
在科室,他常常會做那個活躍氣氛的人,遇到憂心忡忡的病人,還會說幾句俏皮話兒。他不喜歡直呼患者的大名,年輕一點的,他喊「小夥子」;稍微年長一些的,他喊「小兄弟」,他爲沒錢繼續就診的病人墊過醫藥費,也在深夜趕到醫院處理年輕醫生解決不了的急症,即便那天不是他當班。從醫近30年,他治愈過的患者不計其數,在某醫療服務平台上,有人稱呼他「恩公」。
受傷後,張衛兵的心也是被患者一點點捂熱的。在他沒有醒來的那些天,很多人買了花到重症監護室門口去探望他。大家沒法看到他,就把祝福寫在千紙鶴裏,一人一只攢了足足幾百只。他診治過的病人在網上看到他受傷的新聞,到處打聽他的聯系方式,加了他的微信給他打氣,「不是所有的醫生都像您一樣,把病人當兄弟。」
蘇醒之後,張衛兵和關心他的患者視頻韓逸 攝
他有位81歲的老患者,一直拿他當兒子。在他養病的日子裏,自己熬了雞湯給他送到病房裏。還有一位十幾年前患了腎癌的老人,和老伴都是下崗工人,聽說他受傷了,從住在青山的家裏出發,輾轉好幾趟車,拎著水果和牛奶來看他。
「那只是個意外。」他一遍遍跟自己說,大多數患者還是好的,他們還需要他。
照顧張衛兵的日子,王芳沒睡過一個整覺。晚上每兩個小時,她要給他翻一次身、餵幾口水。他可以自己走路了,但肚子上的傷口是一個T形,最長的一道有29厘米,橫貫腹部,還有粘連,哪邊使勁兒都會疼。即便是坐起身來這個動作,他也需要有人在旁邊拉一把。
有時候,王芳會覺得遙遙無期,看不到希望,「我覺得這真的是一輩子,要爲別人的一個念頭付出一輩子的代價,付出一輩子的犧牲。」但這一年多患者家屬經曆,也讓她更理解了身爲患者的不容易,她說,日後回到醫院工作,她還會對患者更好一些,「爲了讓他們安心,也爲了自己的安全。」
張衛兵邊打消炎針邊工作中韓逸 攝
4
2019年6月6日,張衛兵做了造口還納手術,術後,造口袋被摘掉了。但由于張衛兵的小腸已經不足一米,僅靠自主吸收的營養,沒法滿足日常所需,除了一日三餐,王芳還要爲他沖腸內營養劑——這次手術前,王芳的作戰對象是造口袋,而術後,則變成了一日N餐。
王芳在手機裏下載了一堆美食APP,每天換著花樣做新菜。但不論做了什麽,別人覺得多好吃,張衛兵只是吃一點,就又吃不下了,以前,他是三分鍾就能扒完一個盒飯的人,吃什麽都不挑。
受傷前,身高1米78的張衛兵體重160斤,現在,這個數字已經降到了125斤,和他剛剛考入大學時的體重差不多。那時,他總吃不飽飯,營養不良。
2019年9月30日,在醫院住了十個多月後,張衛兵終于出院回家了。
但每半個月一次的複查、檢查單上的指標還隨時牽動著王芳的神經。「蛋白低了,那就開始補蛋白,等蛋白補好了,下一次複查,鉀又低了,下一次鉀不低,蛋白不低,他怎麽又身上疼了呢,然後又去查,是骨質疏松,等把骨質疏松治到不疼了,又感冒了,發燒了……永遠不知道下一次再跟他查血,又會出現什麽問題。」
被重傷摧毀的免疫系統仍在緩慢地重建。一個月前,一位關心張衛兵的病人到家裏看他,王芳不在家,他也沒注意,穿得少了一些,又坐得久了一些,晚上就發燒到39.5度,這是受傷之前他從來沒有過的體溫,「到三十七八度已經不得了了。」
剛受傷時,張衛兵同事接受采訪時曾說,希望他傷好後去好好玩一玩,不要再回到讓自己傷心的地方。但張衛兵發現,最終能讓自己短暫地擺脫病痛的,還是工作。
還沒出院時,有一天,他下意識地打開了一個在線看診的APP,登陸自己的賬號,回答患者的留言問題。現在回想起來,他依然覺得那是一個「本能的反應」。
出院回家一個多月後,張衛兵評估了身體狀況之後,決定回醫院上班。王芳仍然在家休息,准備三餐,照顧他的起居。上班的第一天,他買了水果和飲料,用小推車推進醫生辦公室,請所有同事吃。又在工作群發了兩個紅包,一個寫著,「感恩有你們」。另一個寫著,「有你們真好」。
他右手食指上,還有細長的疤痕,很僵硬,至今不能算是恢複完全,但已經可以做一些相對簡單的手術。
張衛兵手上留下的傷韓逸 攝
2019年12月12日,張衛兵站上了闊別一年的手術台。走進手術室之前,大家站在走廊兩邊,每個人手裏都拿了一瓶他喜歡喝的可樂。那是一台膀胱腫瘤的切除術,是病人親自拜托他主刀的,因爲,他信任他。
那天,張衛兵比以往更加集中注意力,保證每一步的准確。手術是電切鏡完成的,嚴格來說,那不是真正的手術刀。他用了30分鍾,很順暢,和以往的速度差不多。他感覺右手還是有點麻木,和以前自如的感覺還是不太一樣,但他覺得,自己從心理上已經准備好了再次拿起手術刀。
盡管體力還沒法支撐張衛兵完成更大的手術,但這已經遠遠地超出了同事們的預期。爲了紀念他回歸後的第一台手術,同事們還拍了一段小視頻,題目叫做:「363天後,這個男人回來了……」
張衛兵重回手術室圖源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微博
5
2019年12月24日,平安夜,北京市民航總醫院急診科副主任楊文醫生被病人家屬砍傷,搶救無效離世,隨後,楊文醫生遇襲的視頻在互聯網上傳播。
張衛兵看到這則新聞,第一反應是,不敢點開。他把手機遞給妻子,王芳看了,看完後感覺經曆了「毀滅性的打擊」,一下子被帶回了一年前。當天晚上,王芳一夜沒敢合眼,她擔心張衛兵晚上再做噩夢。燈關著,她留意著張衛兵的狀態。他果然驚醒了,告訴妻子,「有人在追我。」
此前,醫院自己的心理醫生來看過他,帶著自己的家人和孩子,不像是一次問診和評估,更像是同事之間閑話家常。張衛兵那天的精神狀態不錯,心理醫生也覺得他恢複得不錯。
但事實上,他仍然是個康複中的病人,無論是身體,還是心理。
由于還在恢複期,張衛兵暫時只在病房查房接診,每天上午在辦公室裏解決別人的疑難雜症,但這已經足以耗盡他的體力,每天下班回到家,王芳形容他,「所有的能量都用光了,只有嘴巴能動。」
他還是會刻意地避開一些地方。
回到醫院上班的近兩個月時間裏,張衛兵去過很多次門診樓,但每一次都避開泌尿外科診室所在的四樓。需要取錢的時候,他也不再去門診樓外右側的工商銀行——那裏成了他和王芳默認的禁忌之地。從前每次回家,他們會從醫院正門進院,右轉就可以直接開進家屬樓,可現在他不讓王芳右轉,因爲,那是凶手曾紅平墜樓的地方。
張衛兵承認,自己開始變得有「戒心」,「絕大多數患者都是好人,但只要有一兩個危險分子,風險就會變成100%。」
他的辦公室門口曾經貼滿了患者留下的彩色留言紙條。他回來之後,紙條拿掉了,牆上還留著一個心形的印子。但在他辦公桌旁邊的窗台上,擺著一瓶防狼噴霧,一根警用折疊棍。兩樣東西都是朋友送的,之前他就有,但從不隨身攜帶。不方便,他也覺得不一定用得上。回來上班後,這兩樣防身器擺在他伸手就能摸到的地方。
患者曾經留下的紙條韓逸 攝
他對所有突然闖入還是有戒備的狀態。他的房間裏人來人往,如果有來問路的陌生病人推門而入,坐在椅子裏的張衛兵會挺直腰背,問,「你找誰?」有人站在背後也會讓他緊張。有次他在低頭寫東西,王芳從身後走過去,張衛兵突然一下子擡起頭,「心裏一下子驚一下。」
這一年中,凶手曾紅平的家人從沒出現過,張衛兵沒有獲得任何來自行凶者親屬的道歉和賠償。他並非全然心無芥蒂,但他更希望自己受到的傷害能夠轉化成實實在在的改變。醒來之後,他曾數次想過,病人進醫院之前,如果能過一道安檢呢?
2020年1月,張衛兵願望有了回響。廣西省南甯市衛健委發出通知,創建「平安醫院」,要求市屬各三甲醫院盡快安裝安檢門,配齊探測儀。在這則新聞的評論區,一位網友留言道:「保護醫生的安全是好事,但如果現在去醫院都要安檢了,這實在令人難過。」
據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下屬公衆號「RUC新聞坊」統計, 2009年至2018年的十年間,中國大陸媒體共報道過295起傷醫事件,其中,362 名醫護人員受傷。2001年以來,至少有50位醫務工作者因爲暴力傷醫事件而失去生命。
越來越多的人對醫生這個職業有了懷疑、甚至畏懼。
「我們還學這些幹什麽啊?」武漢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的教室就在張衛兵遇刺的門診樓後面,出事之後,很多學生變得非常灰心。和他們一樣,中南醫院的一些醫生也覺得不值得。這次楊文醫生遇害後,中南醫院的醫生下了班忍不住打電話給朋友抱怨,「如果做醫生要丟命,那幹脆轉行算了,不如就去開個民宿。」
張衛兵沒有想過不做醫生,但他也明白,作爲醫生,自己能做到的非常有限。
「醫學能夠解決的問題非常有限。」張衛兵希望更過的患者能夠明白,醫生和醫學並非萬能,即便面對有治療方案的疾病,不同的個體差異也會令治療呈現不同的結果。只是,生命教育的缺乏令無數中國人仍然無法接受「偶爾治愈」。
以及,如何讓患者避免人財兩空?如果一定要說受傷後的張衛兵對待患者有什麽不同,現在,他會把患者的經濟狀況認真納入考慮,「那些家庭條件很困難,手術效果又可能會不好的,我會建議他慎重接受治療。」
如今,每天下午,張衛兵都會按時去做複健。康複醫生會握住他的右手,前後活動,舒展關節,希望讓僵硬的疤痕變得柔軟。有時,他右手手腕上的紅繩會露出來,那是王芳在他出院後買來的,「求個平安。」她自己也帶著一根一模一樣的。
這對夫妻已經無力再承受任何風險。看過楊文醫生遇襲的視頻後的那一刻,王芳心裏說不出的難過,她的第一反應甚至是「恨不得要感謝凶手」,感謝他沒有把張衛兵傷得那麽重。當晚,淩晨四點,她寫了長長的一條朋友圈,最後,她寫道:「希望每一位醫務工作者,都能看到明天的太陽。」
「醫生和病人從來都不是對立的。」張衛兵說,「我們共同的敵人只有疾病」。他坐在自己的辦公室裏,穿著一件高領襯衫,高高的衣領後面藏著的,是他脖子上那道長達20公分的傷疤。
韓逸 攝
(應采訪對象要求,王芳爲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