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峽時報》6月4日文章,原題:以鄰爲榮,是崇高的目標還是幼稚的追求? 想象一下,你和家人住在一間環境極佳的高級公寓裏,但因爲你年幼的孩子把積木打散在地板上,響聲把住在你樓下的鄰居惹毛了,他會在幾分鍾內敲門抱怨。這樣的事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如何處理?
我是一個“防患于未然”的人,對那試圖考驗我耐心的人幾乎沒耐心。雖然我偏愛和平和安靜,明白有些聲音必須忍受,因爲它們構成了豐富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我會堅持自己的立場,告訴投訴人,如果他不能處理周圍人們日常生活的喧囂,那就去荒島上生活。
而對不寬容的住戶,我的朋友想出了一個新穎的解決辦法:和對方交換公寓——對方不用再忍受天花板傳來的噪音,自己也不用應付投訴者的長篇大論。她說,通過讓步,她爲所有人實現了一個雙贏的解決方案。
這種“以鄰爲榮”的政策並不適合所有人,有人認爲這太理想化了。而且從實際的角度來看,換房子並不可行。在建築密集的新加坡,類似的投訴案件越來越多,2022年提交給新加坡住房發展委員會的噪音投訴案件平均每月達2300起,是2019年的5倍。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高級政務部長沈穎3月份表示,今年年底將成立一個新部門,調查糾紛和制止某些滋擾行爲的權力。政府還計劃強制進行調解,以鼓勵友好和早日解決這類爭端。
“以鄰爲榮”的做法經常被引用到外交政策中,這就是爲什麽富裕國家會援助貧窮國家的部分原因,因爲一個和平、成功的鄰國有利于地區安全和經濟增長。當然,沖突沒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決辦法。但大多數時候,日常互動可以更愉快。不一定非要交換公寓,但每天可以做一些“小善”。比如,上次我向樓上的鄰居抱怨他的派對太吵時,他的做法是邀請我們去喝一杯,之後還邀請我們參加更多派對。他的魅力攻勢仍在繼續,每年都會給我們送節日禮物,從而把我們變成了看起來“以鄰爲榮”的鄰居,從那以後再也沒有抱怨過。(作者林愛玲,任重譯)
作者:林愛玲,任重譯
來源: 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