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新加坡,南洋國家中唯一一個憑借自身力量在國際舞台上頗具知名度的小國,以金融港與旅遊勝地的身份混得風生水起,地方雖小,卻在發展上傲視東南亞。
可就是這樣一個其建國曆史與中國息息相關,甚至如今華裔仍占人口比例近70%的國家,對中國絲毫沒有親近的意思,甚至在近半個世紀裏,多次出現反華思潮,一度政治路線與美國高度靠攏。
身處中華文化輻射圈,本就是下南洋的華人後代建立的城市,竟對故鄉沒有什麽認同感,不禁令人深思。
新加坡,爲何不親近中國?
文化根源·並不是那麽親近的鄰居
新加坡的曆史可以完全割裂來看,其古代與近代的國情幾乎是毫無關聯的。
汪大淵畫像
公元三世紀時,馬來群島的原住民來到此地,將本島與周圍約六十個島礁共同命名爲了“PulauUjong”,意爲“盡頭的島嶼”,此地距離傳統馬來聚居區十分遙遠,因此在之後近千年裏處于幾乎不被打擾的原始狀態。
1330年,元朝的船隊路過此地,航海家汪大淵在其所著的《島夷志略》中將之稱爲“單馬錫”,即爪哇語中“Temasek”的音譯,這是中國古籍中最早的關于新加坡的記載。
此地雖位于馬六甲,在航道上有一定的重要性,但元明清三代的海權拓展都極爲有限,此地在之後的數百年裏並未受到漢文化的實際影響,因此將新加坡視作傳統漢文化輻射圈的一部分是完全不合適的。
新加坡千年的原始狀態讓它從根本上就沒有自身的傳統文化,曆史上此地先後被古暹羅、馬六甲王朝先後占領,經曆過佛教與伊斯蘭教的雙重宗教洗禮。
在十六世紀被葡萄牙人殖民後,又被傳播了天主教思想,是一片宗教文化無比雜糅混亂的地帶。
十九世紀初,英國爲了與荷蘭爭奪南洋利益,擠走了當時已經勢微的葡萄牙人,將新加坡建設成了自己的南洋貿易中轉港口,從此新加坡又多了英國以及英國殖民地公民的往來影響。
1873年到1913年間,新加坡的經濟大幅增長了近九倍,吸引了更多的移民在此定居,隨著清朝晚期南部沿海的移民潮,華人移民逐漸成爲新加坡人口結構中的大多數。
清末下南洋的華人
1915年時,華人已經占到61.9%,馬來人和印度人分別占13.5%和16.05%,其他人種,包括歐洲人,則占到8.5%。
可以看出,近代史前被殖民的曆史,再加上以移民爲主要來源的人口增長模式,多文明思想的混合碰撞,讓新加坡成爲了一個文化上的“年輕國家”。
政治影響·殖民與日占激活的獨立思潮
多人都知道猶太人對自己民族牢不可破的認同感,以色列建國前,整個民族在歐亞大陸上流浪了上千年,分散于五十余個國家與地區,四處受盡歧視,其中絕大多數都沒有抛棄自己的民族身份。
孫中山
絕大多數南洋華僑,在過去中華民族的危難歲月裏,也曾懷有這樣對國家對中華民族的不舍情懷,新加坡也不例外。
孫中山運營同盟會的原始資金,大多便來自東南亞,當時的新加坡沒有獨立,只是英屬馬來亞的一部分,很難單獨計算新加坡華僑到底出了多少力。
但是同盟會末期向國民黨過渡的階段中,這個組織的內部管理與鬥爭變得極其混亂,大量貪汙的傳聞與事實極大地損傷了華僑們的信心。
日軍入侵新加坡
二戰時期,新加坡作爲鬼子東南亞戰略的一部分,沒能逃脫與印尼、馬來相同的命運,此時的英國因爲歐陸戰局的緊張無力維持遠東殖民地的兵力,日本人輕而易舉地占領了這裏。
經過數年的鬥爭,新加坡最終得到了解放,但是經曆了日本鬼子的殘暴以及英國人的無能,新加坡或者說整個馬來都開始不再想被英國殖民。
這本該是國民黨的機會,但是忙于接收敵占區財産,且無心建設海軍擴展海防海權的蔣介石集團對于南洋華僑的呼聲毫無理會,“歸國”的呼聲日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獨立的思潮。
蔣介石
再之後,曾在抗日戰場上出力,與英軍攜手與日本鬼子周旋的馬來亞共産黨又被英國人背信棄義地宣布爲非法政黨,遭逢大難的革命陣營錯誤地開始了漫長的,缺少統一指導與綱領的各自爲戰。
新加坡在1948年開始進入了持續十二年的軍事管制狀態,期間馬來亞共産黨極不理智地發起了無數抗議示威活動和武裝暴動,長期的混亂致使當地人對共産黨也缺乏好感。
至此,新加坡幾乎不再對任何勢力存在歸屬的想法,但是當時的新加坡也不想獨立,底層民衆或許群情激憤,但是上層領導人都清楚,新加坡這樣一個當時的漁村,經濟高度綁定英國人的港口貿易。
如果只是跟著馬來西亞一起脫離英國殖民倒還好,如果真的單獨獨立了的話,能否存活下去都是一個問題。
兩極格局·小國的生存之道
1959年,新加坡宣布自治,5月30日,第一次大選召開,人民行動黨成爲最大黨,6月5日,新憲法生效,李光耀成爲首任總理新加坡成立自治政府正式成立。
很快新加坡就遭遇了兩件大事,一是1961年馬萊亞地區嘗試合並,新加坡、馬來亞、文萊、砂拉越和北婆羅洲將合並爲馬來西亞聯邦。
蘇加諾
此時整個泛馬來的政治風氣,都在英國的影響下被反共思潮占據,但是印尼總統蘇加諾卻是個親蘇派,爲了遏制印尼的共産主義擴張,英國于1962年將核彈運抵了新加坡,意圖構築反共防線。
其次便是這個聯邦的崩潰,即使不談印尼與菲律賓在此過程中不斷以領土借口打擊聯邦,其內部的貪腐問題也使得各加盟國之間離心離德。
此外,新加坡因爲其華人占絕大多數的特殊社會形態,也讓原生的馬來人對其十分排斥,英國此時已收縮其國際攻勢,新加坡缺乏後盾力量越來越難以與聯邦內部的排華勢力作鬥爭。
最終在1965年又被踢出了聯邦,被迫成爲了一個獨立的城邦小國。
新加坡民衆對中國的歸屬感在周邊鄰國的排華態度下再次複蘇了,但是周邊環境和政治局勢並不允許新加坡向中國靠攏。
英國之所以收縮在亞太地區對共産主義陣營的攻勢,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美國的介入,作爲冷戰一級,在歐洲騰出手的美國代替英國在亞太地區開始了反共防線的全面構築。
新加坡周圍的國家不僅反華而且反共,印尼的蘇加諾政權因爲親共已經被美國間諜破壞得風雨飄搖,而美國因爲在朝鮮半島的失敗以及越南戰場的不順,開始加強對其余國家的掌控。
李光耀
作爲美國日本-越南-菲律賓-印尼亞太戰略計劃中的一大節點,李光耀深知一旦試圖走近共産陣營,以新加坡這麽小的體量,必將遭到滅頂之災。
至于保持中立,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冷戰時期沒有國家能真正脫離美蘇陣營獨善其身,何況此時剛獨立的新加坡沒兵沒糧沒錢,靠自己根本活不下去。
當然李光耀本人也長期在英國求學,學習的理念,所處的政治環境也長期受到西方影響,他作爲領導人本身的政治傾向就是更靠近西方的,投入美國陣營不僅是受環境影響,也是他個人意志的體現。
李光耀
小國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依附大國,當然前提是這個小國對大國存在價值,冷戰中美蘇雖然鬥得幾乎不惜一切,但也不是什麽東西都能從兩大國手裏要到飯的,例如蘇裏南,獨立後不管投共還是投美,雙方都不想理它。
新加坡自然是有籌碼的,在過去能被兩位海上殖民帝國先後占領並作爲海上中轉貿易港。
這就說明了新加坡在航運上的區位優越性,美國必然不會放手這個扼守亞太航線咽喉的位置,很快新加坡就在美國的扶持下飛速發展了起來。
美國的經濟援助加上印尼以及中東國家石油航線的豐厚利潤,讓新加坡這個漁村在短短十幾年裏就迅速崛起爲了地區金融中心,經濟發展同樣也帶來了觀念的變化。
跟著美國有肉吃的新加坡人更加堅定了親美的想法,同時,富裕起來的華僑,再度看待當時依然困難的祖國時,眼光也居高臨下了起來。
走進現代·處境尴尬的被排斥者
衆所周知,重返亞太戰略是在2009年正式大規模鋪開的,但是東南亞國家的反華曆史則早已持續了大半個世紀。
蘇聯解體後,新加坡對外的態度是“嚴守中立”,但是這種所謂的中立,其實就是蘇聯解體後,美國掌握話語權,俄羅斯全面衰退,中國尚未站穩國際政壇之前,默默地跟著美國走的隱形站隊。
新加坡政府只是不會公開表達其反華態度,但是在聯合國始終還是緊跟美國腳步的,在一些本應該促進兩國關系的事件上,新加坡的表態也十分暧昧。
以2008年汶川地震爲例,當時新加坡民間華僑捐款極其踴躍,但是新加坡政府卻未對此作出官方表態,雖然最終新加坡的善款僅次于沙特與阿聯酋,但這些善款與新加坡政府的關聯並不大。
在國際事務上,新加坡的“拉偏架”就更明顯了,中國與菲律賓南海爭端時,新加坡重申與菲律賓的友好關系,強調“保護航道”和“大國責任”嘗試綁架國際輿論讓中國讓步。
中日釣魚島問題關系緊張時,新加坡外長又前往日本進行訪問,雖在外交發言上不作任何支持與反對表態,但實際行爲上始終是暗中針對。
爲了能繼續跟著美國吃肉,新加坡必須明確它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態度,此外,新加坡這個國家的特殊性也讓它必須謹小慎微。
要知道新加坡只有724平方公裏,幾乎只有上海的十分之一,資源極度缺乏,連淡水都要從馬來西亞進口,經濟高度綁定國際金融和進出口貿易,作爲一個國家它在經濟以外全都是短板。
國土渺小,軍事幾乎沒有,這樣一個國家在聯合國說話自然是不可能硬氣的,在和西方國家的交流中新加坡也曾多次被羞辱,例如2005年,新加坡處死澳大利亞籍毒販,被澳大利亞前總理在聯合國當衆辱罵“華人流氓城”。
半個世紀以來新加坡雖然爲了生存不斷迎合東南亞及歐美的反共反華態度,卻也因爲華僑國家身份,依舊被敵視,身爲小國的新加坡,沒有任何影響環境的能力。
結語·一切的根源
新加坡的尴尬處境難道就無法改變了嗎?自然不是。
中美關系與中美之間的實力對比,才是影響新加坡的最大因素,新加坡作爲華僑移民國家,卻身處衆多反華反共國家的包圍中,爲了生存與利益才選擇迎合反華反共的路線。
如果中國強大到,足以讓這些東南亞蒼蠅不敢吱聲,讓美國也不能指手畫腳了呢?
從非典、汶川地震、新冠等幾次災難中,新加坡民間的反應來看,新加坡人對祖國大陸是存在感情的。
新加坡政府礙于生存需求,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忽視這種民意,一旦中國真正成爲世界大國,極大可能那些民間聲音將會被釋放,連帶著新加坡這個國家全面倒向中國。
擁有霸權的人才能在世界海權上指手畫腳,現在的新加坡仍舊必須看美國的眼色吃飯,現在的中國海軍依然不具備在遠洋抗衡美國海軍的實力。
但凡事總有一個過程,從被軍演威脅到如今打破第一島鏈,未來仍是一個未知數。
另一方面,國家與國家間的關系是不應該人格化的,影響國家關系的直接因素是利益,因爲新加坡華僑的“遠親”身份而主觀地認爲新加坡應當對中國更加親近,或者認爲中國應該善待新加坡,都太過草率了。
看待國際關系,大家還是應該以理智爲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