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各國應合作,共同應對冠病疫情、老齡化、慢性疾病蔓延和氣候變化等挑戰。
他概述,國際金融機構至今雖保持完好,但一些銀行倒閉的事件仍提示了金融穩定的重要性。與此同時,持續幾十年的全球化趨勢正減速甚至逆轉,關于脫鈎議題的討論愈來愈多。此外,人類是否錯失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窗口時機,也引起了關注。好消息是,科技革新的加速,讓我們能繼續對人類生活與世界變得更好懷抱希望。亞洲經濟的基本面強勁,能在下來許多年享受人口與消費紅利。
王瑞傑說:“盡管全球某些地方反對全球化,亞洲和亞洲以外的一些國家追求更大經濟一體化的願望仍然強烈。”
除了貿易,王瑞傑也指出,必須促進金融資源在全球的更大流動,催化經濟發展和創新。
爲期兩天的亞洲願景論壇在濱海灣金沙會議展覽中心進行,主題爲“錨定未來”。這場論壇邀請300多名政策制定者、商界領袖及知名學者討論亞洲和全球面臨的四大議題,分別是全球、家園、科技和綠色的願景。
在這個希望與不確定交織的環境中,王瑞傑指出,亞洲乃至全球可在三個方面展開合作,以提高互信、支持增長以及尋求包容與可持續發展。
面對中美戰略競爭可能滑向對抗和沖突的風險、亞洲和全球要繼續發展,首要條件就是保持和平與穩定。
多邊和區域機構能促進資源流動 風投和私募基金激發科技創新
他說,在亞洲,日本和中國等國家有大量資金。“如果這些資金能調動作爲生産用途以及支持實體經濟,本區域和全球將能夠受益。”
各國也應促進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融資,爲站在科技創新浪頭上的初創企業提供支持。2021年,亞細安風投市場的交易額達到創紀錄的200億美元(268億新元),王瑞傑認爲,風投和私募基金將是激發科技創新的關鍵。
王瑞傑強調,世界各國應各盡其職,爲有前瞻性的目標共同努力以應對共同挑戰,但個中關鍵仍在于美國和中國兩國的領導力。在世界這兩大經濟體的參與下,各國將能共同實現有意義的進展與突破。
他說:“競爭是可以理解的,但它不一定是零和遊戲,也不一定是合作的反義詞。競爭與合作可以共存。”
他認爲,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多邊和區域機構,可以與政府和私人領域合作,在高效與適當資金調動和風險配置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首先,各國須繼續維護一個開放、包容和基于規則的框架,以推動更大的貿易和投資。
王瑞傑星期一(6月12日)上午在財新國際主辦的首屆亞洲願景論壇(Asia New Vision Forum)上發表主旨演講時闡述,供應鏈受幹擾、烏克蘭戰爭、高能源價格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造成全球經濟面臨高通脹,拖慢了疫後複蘇。
他舉例稱,亞細安正在努力建設一個6億5000萬人口的共同市場,並且與中國、印度、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簽定了自由貿易協定。近年來,許多亞細安國家加入新的區域貿易協定,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系協定》(RCE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和印太經濟框架(IPEF)。
爲此,副總理兼經濟政策統籌部長王瑞傑建議,亞洲乃至全球通過三個領域的合作,建立一個符合包括中美以及世界所有國家利益的、能促進包容與可持續發展的新國際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