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明萬曆年間鍾山逸叟許仲琳編輯的《封神演義》第九十九回“姜子牙歸國封神”所載,戰爭結束後,姜子牙登台,將正邪雙方鬼魂一一召來,封以神位,據說就是民間所奉祀的神祇來曆,但姜子牙自己卻沒有封神。
(圖源:百度)
對此疑問,我的外祖母有個完滿的解釋。她對我說:“你看家家戶戶,尤其是商店,每逢初二、十六,這兩天的清早,都要點香燭,便是奉祀姜太公的。再有,不論拜祀任何神祇,如果載燭上點香,這個香煙便歸姜太公享受了。所以,他雖沒有得到神位,卻比任何的香煙更多。”
這些香煙對鬼神有什麽好處,我不曉得,但中國人的舊傳統,卻很重視。姜太公雖沒有神號,但比有神號的更崇高,常見有人用紅紙條寫“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因此我聯想到,美國也有一個“姜太公”Kilroy基爾洛。
從1940年前後開始,在美軍開到的任何地方,圍牆上、茅廁內,都有人塗上“Kilroy was here”(基爾洛在此)的字樣和圖樣,實際的意義是“美國到此”。
但爲什麽要說“基爾洛在此”?傳說紛纭,莫衷一是,但都主張“基爾洛”實有其人。
最常爲人引述的是,基爾洛是美國空軍的一名軍曹(上士),全名爲Francis J Kilroy。他20歲時,在佛羅裏達州聖彼得堡空軍基地無線電學校受訓。1943年12月,忽然患病入院。
他的人緣極好,當他快要出院時,同學們都希望知道他何時出院,有人每天爲他貼出海報“基爾洛日內返此”。一直到他出院之後,變成“基爾洛在此”,竟流傳遐迩。
這位基爾洛後來結婚了,庫然靠著自己的故事謀生,在新英格蘭一帶的夜總會內現身說法,說他自己便是美軍中的傳奇人物。
此外,有好幾個姓基爾洛的,自述不同的故事,自認爲那位傳奇人物,甚至有些並不姓基爾洛的,也出來冒認自己便是那個基爾洛。
不僅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大兵都以自稱“基爾洛”爲榮,甚至在美軍尚未攻入某地之前,該地已發現“基爾洛在此”的標記,因此漫畫家把他畫在牆上,像是舉著兩只手,露出半個頭的精靈。
這個傳說雖然與姜太公不同,但在美國大兵的心目中,他不啻是百無禁忌的姜太公。
(本文原載于許雲樵著《文心雕蟲續集》,1980年11月出版。許雲樵主攻學術,《文心雕蟲》是他的雜文集,並非學術著作,比較適合休閑閱讀,我們在此選錄,以飨讀者)
6月18日下午4時《許雲樵全集》推介會
許雲樵(1905-1981),被譽爲“一代學人,東南亞研究泰鬥”。曾任南洋大學史地系副教授、《南洋學報》《南洋雜志》《東南亞研究》《馬來亞少年》主編、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馬來西亞分會副會長及中國分會副會長。許雲樵對東南亞研究的推動和鼓勵,可以用九個字來概括:勤著述、出期刊、辦學會。
許雲樵26歲從中國南來,在馬、新、泰一帶活躍,直至76歲辭世,整整五十年的學術生涯,全副精力從事東南亞史及華僑華人史的研究、編纂、輯注、譯校、整理、修訂、教學等工作,碩果累累,著作遠遠超越等身。他也廣泛涉及詩詞創作、兒童文學創作、音韻語言研究、民間信仰研究、掌故史話等等,在國際及亞洲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與地位。
馬來西亞創價學會耗時17年,編成《許雲樵全集》八卷共二十三冊。
南洋學會、馬來西亞創價學會、怡和軒俱樂部將于本月18日舉辦《許雲樵全集》發布會,介紹這位立足新馬、深耕南洋的一代宗師的作品,推動本地華人史的研究與普及:
一、推介會上有新書移交儀式,觀衆和讀者可以在會場簡單翻閱《許雲樵全集》
二、推介會安排了《許雲樵全集》副主編、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的廖文輝副教授、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學術委員會主任柯木林進行對話,由南洋學會會長許振義博士主持
三、南洋學會學術顧問王赓武教授、《許雲樵全集》出版方馬來西亞創價學會署理會長黃德坤都會莅臨現場
本次推介會詳情如下:
日期:6月18日(星期天)
時間:4pm
地點:國家圖書館16樓觀景閣
報名鏈接: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f_qjYxIehiMXkS2icR_ruOnGfVQoeU7sZpWz24xbv5xCfC9Q/viewform
歡迎光臨!
南洋研究三傑
1940年3月17日,一批南下文人、學者包括姚楠、許雲樵、張禮千、郁達夫、關楚璞、槟城的劉士木、上海的李長傅等人,成立了新加坡中國南洋學會。
在南洋學會創始理事七人當中,姚楠、許雲樵、張禮千人稱爲“南洋研究三傑”。其中,許雲樵最負盛名。
許雲樵(1905—1981),本名钰,號夢飛,別號希夷室主;祖籍無錫梁溪,生長于姑蘇。他父親是書生,曾經營古董。許雲樵12歲喪母,14歲喪父,父親遺産爲長兄把持,許雲樵由外祖母撫養;母親在世時體弱,許雲樵先天不足,後天失調,較爲瘦弱。
他曾在東吳大學、師範大學、中國公學大學部年書,後因經濟不繼,于是辍學,但已掌握老師胡適之校長的治學方法,矢志專治南洋研究。1926年,年僅21歲,即出版首部南洋研究專著《暹羅王鄭昭傳》。
1931年,許雲樵從上海南下新加坡。之後輾轉馬來亞、泰國。1938年,再次南下新加坡。
(許雲樵)
1940年,姚楠、許雲樵、張禮千、郁達夫等人成立了新加坡中國南洋學會之後,許雲樵擔任《南洋學報》主編。許雲樵除了組稿撰寫,印刷出版,還要籌集出版經費。
(南洋學會的《南洋學報》創刊號)
1957年,應南洋大學之聘,許雲樵擔任史地系副教授兼南洋研究室主任。1958年,許雲樵辭去南洋學會理事和《南洋學報》主編職務,至此,一共主編了十三卷二十六冊。
著名東南亞學者廖建裕教授這麽評價《南洋學報》:“這是當時頭一部在本地出版的,以中文爲主的,有關南洋研究的學術刊物”。
新加坡國立大學曆史系教授、華裔館第三任館長吳振強則評價:“在《南洋學報》出版的首二十年間,由本地人以華文爲主要寫作媒介的南洋研究源流在學術上所作的努力,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重視。這個源流的發展,許雲樵作出了最大的貢獻。”
許雲樵之博學,世所周知。廖建裕說:許雲樵沒修完大學課程,是自學成功的舊式學者,研究範圍既廣又雜,早期作品多數是有關曆史地理的考據文章,也有不少有關南洋古代史的譯作。
許雲樵個人著述有四十余種單行本,分爲著作、編纂、校注、翻譯。他五六十年代作品很多,涉及的範圍很廣,包括圖書目錄、地理和曆史課本、醫藥知識、東南亞經濟、東南亞華僑、語言文化。七十年代著作較少,主要爲小品文。
(許雲樵著作之一)
許雲樵數十年來收藏東南亞史地珍貴圖書三萬冊,住處自號“萬卷樓”。1980年,許雲樵貧病交迫,准備賣書,籌錢治病。北京大學、一批日本華商打算購買,但許雲樵不希望這些書離自己太遠。
吉隆坡馬華公會有意購買,准備放置到大馬華人文化協會內,雙方議價15萬元,幾乎成交之際,新加坡《新國家午報》社論認爲不應外流。新加坡森都發展私人有限公司董事經理許木榮挺身而出,撥出地點作爲藏書地點,聘請全職管理員,保留“東南亞研究所”名稱,收藏室內設辦公室給許雲樵作研究使用。
後話
1987年,許木榮面對業務困境,這批藏書一度落戶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2015年,捐給新加坡國家圖書館,包括3000多冊藏書,1800多冊期刊、134套手稿、五本日記、16份地圖、五本特別珍藏書籍、540多張照片、80多張明信片、五袋書信,另外有手抄本、油印本、拍印書鈔與文件、幻燈片、研究資料和排版文稿等。
這些文獻後來整理成爲新加坡國家圖書館的“許雲樵館藏”,當中最珍貴的包括清版《武備志》中的一本鄭和航海圖,以及許雲樵實地考察姑蘇後所出版的《姑胥》,還有許雲樵日記冊。
1981年11月17日上午1010時,貧病交迫的許雲樵病逝。
直播預告
新加坡眼還有精彩的直播等你來看,點擊下方預約起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