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物可分爲低風險(硬幣、珠子或彈珠)和高風險(電池、多個磁鐵或尖銳物體)兩組,這個分類取決于吞下異物後可導致的潛在並發症。
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的學生和國大醫院與竹腳婦幼醫院的臨床醫生合作,共收集2122名從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因誤吞異物而送入急診室的18歲及以下病患的資料。團隊之後以病患是否須複診或是否通過內窺鏡移除異物等標准,篩選350名孩童進行隨訪,以評估他們體內異物通過消化道排出體外的時間。
吞下異物後 情況因人而異
國大醫院邱德拔—國立大學兒童醫療中心小兒腸胃肝髒營養科主任兼高級顧問醫生謝慧蓉副教授說,孩童誤吞異物時,應注意的症狀包括,反映咽喉、胸部或腹部疼痛、流口水(不能吞咽口水)、拒絕進食、嘔吐、咳嗽、嗆咳和哽住。“如果孩子出現任何吞食異物的情況,家長應將他們帶到急診室就診。”
研究指出,各種異物通過消化道的時間存在顯著差異,而即使是同一種異物,不同孩童的情況也各不相同。有鑒于此,如果沒有出現臨床症狀以及腸梗阻、腹膜炎或腹痛等危險信號,合理的做法是等待,而等待時間以各異物類型留在體內的最長時間爲參考,進而觀察異物是否能自然地排出體外。
研究指出,通過對異物排出體外所需的時間,以及常見異物排出體外的時間範圍有更多了解,將有助于醫務人員判斷隨訪的最佳時機。研究建議,醫生在孩童誤吞異物後的一至三周內安排門診隨訪,若異物超過常見時間仍未排出體外,則可能須要做進一步的調查。
在這350名孩童中,196人爲男孩,154人爲女孩,年齡中位數是4.35歲。七成的孩童在六歲以下,其中,一至兩歲的孩童最多,在350人中占16%。
研究結果顯示,兩個最常見的誤吞物是硬幣(41%)和玩具(27%)。高風險異物如磁鐵、電池或尖銳物品則占9%。超過80%的異物在14天內排出體外,最長的則需要37天(硬幣)。根據研究,電池最多七天排出體外,其他不透射線(radiopaque)的異物,最長要23天。
硬幣是孩童最常誤吞的異物,圖爲一名孩童誤食硬幣後,硬幣卡在食道的X光圖像。(國大醫院提供)
絕大多數的異物是無害的,但有些會導致嚴重的並發症,像是黏膜潰瘍、穿孔等。異物若在食道移位也可導致腹膜炎、縱隔炎、氣胸、氣腹膜炎、肺炎或其他呼吸道疾病。
本地一項醫學研究發現,孩童誤吞異物後,若無須動手術或以其他方式取出,逾八成會在兩周內通過消化道排出體外,最長不超過37天。硬幣和玩具是孩童最容易誤吞的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