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那名病患因突然受傷,被轉入“臨終不孤單”計劃,令他難過的是病患在受傷前非常活潑,但受傷後加入計劃不久就離世了。
胡勁傑在成爲義工後對生死的見解沒有太大的改變。他說,每個人都會死,是一個不可逃避的事實,但其中的區別在于陪伴。
長期接觸死亡可能會給人帶來情緒上的壓力,蔡女士建議有意加入的義工要有心理准備,明白參與臨終守護項目的目的是提供幫助,最重要的是病患可以安詳離世。
“我認爲陪伴才是讓一切變得不同的因素。”
她說:“在臨終患者面前,我們能做的很少,只能盡量緩解他們的恐懼。病友離去前的最後一段時間其實無法言語,我只能做沉默的陪伴者。”
胡勁傑(36歲,財務總監)2019年參與心理衛生學院的“臨終不孤單”計劃,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名他經常接觸並關系甚好的病患。
當義工也讓她更謙卑,接受記者訪問時,她一直強調自己做的不足挂齒。
他說,院中病患的快樂來源很簡單,很多時候,義工要做的只是給他們買喜歡的零食。但臨終病患情況特殊,胡勁傑爲自己無法將快樂帶給他們而感到悲傷。
“死亡看多了,讓我發現人沒什麽好自傲的,生命可貴,我只是想做更好的人。”
延伸閱讀 呵護天使和臨終病患“陌生”的告別
“我們知道她愛吃冰淇淋,但不幸的是我們並不能把冰淇淋帶給她。因爲病友很多時候接近生命的尾端時,是不能正常進食的。”
義工:能爲病友做的不多 只能做沉默的陪伴者
蔡女士(52歲,教師)2013年開始在臨終慈懷機構托福園做義工,幫病患按摩。隔年,托福園向義工介紹了新推出的“臨終守護項目”(Vigil Programme)。因自己本身對生命的探索,以及父母去世時自己沒能陪在身邊的遺憾,蔡女士毫不猶豫報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