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能大幅增加列入紅色名錄的物種主要是因參與這項研究的專家比往年多了近一倍,所涵蓋的領域也更爲廣泛。
研討會參與者、工藝教育東區學院院長葉昭銘博士認爲,保育這座島嶼的自然生態,讓更多學生能體驗島上生活非常重要。
保育狀態改善的部分物種
國大李光前自然曆史博物館館長楊聰仁說,最新版的紅色名錄已經將本地絕大部分的物種列入其中,因此可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他也說,接下來會探討如何舉辦更多學習之旅,讓學生都有機會到訪烏敏島。
晴衣蝶的翅膀色彩鮮明,翅緣呈鋸齒狀。(國家公園局提供) 在夜間活動的馬來假吸血蝠于森林中的洞穴、隧道等地棲息。它以昆蟲和其他動物爲食,包括小型蝙蝠。(國家公園局提供)
最新的新加坡物種保護紅色名錄(Singapore Red List)所列入的物種,比第二版的逾2900種多了超過一倍,也是迄今最完整的記錄。
2014年推出的烏敏島計劃旨在維護島上的多元化自然生態和人文遺産。
烏敏島教育研討會是烏敏島計劃(The Ubin Project)的項目之一。目前,在計劃下推出的首批項目大多已完成。
“我們希望學生能更了解到,島上許多資源都是得來不易的,所産生的垃圾也要好好處理。同時,他們也能認識烏敏島豐富的動植物。”
“有了這些資料,決策者、研究人員等可以更好地探討要優先保育或研究的物種,而從城市發展的角度來看,紅色名錄也能提醒我們,有什麽是應注意或要小心處理的。”
延伸閱讀 瀕危沼澤森林蟹成功複育 放生大自然我國計劃培植10萬珊瑚 修複珊瑚礁建新群落
教育工作者參與研討會 探討將烏敏島融入教材
紅色名錄的物種保育狀態從無危(Least Concern)至全球滅絕(Globally Extinct),共分成七個等級。在最新版的紅色名錄中,超過560個物種的保育狀態獲得改善。
隨著公園局和烏敏島網絡之友在島上各處建造蝙蝠屋,爲它們提供更多棲息地之後,這類蝙蝠的數量有所增加。有鑒于此,在最新的紅色名錄中,馬來假吸血蝠的保育狀態已改善爲瀕危(Endangered)。
“要在保護烏敏島的自然生態和增加到訪人數之間取得平衡非常重要,同時我們也要進一步考慮,如何確保包括特需孩子在內的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其中。”
“當我們複育自然棲息地,種植一些可以結出果實和花朵的樹木,這不僅有利于其中一個物種,而是整個自然生態系統,除了蝙蝠以外,其他分類群也會受惠。”
灰頭漁雕尾巴底部爲白色,尾尖呈明顯的黑色,于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公園和雙溪布洛濕地保護區出沒。(國家公園局提供) 一種森林蝴蝶,底部呈豐富的金黃色,後翅有兩對白尖尾。在中央集水地帶的自然保護區出沒,也出現在南部山脊。(國家公園局提供)
“國家公園局在爲本地獨有、罕見和極危的物種規劃和落實保育工作時,會以紅色名錄作爲參考。”
曆經約三年半,本地研究人員共評估和記載生長在新加坡本島和烏敏島等離島的超過7300個物種,完成新加坡物種保護紅色名錄的第三次修訂。這有助提升人們對本地豐富生物的認識,更好展開物種複育和改善棲息環境等工作。
新列入紅色名單的烏敏島極危物種
其中,主要生長在烏敏島的馬來假吸血蝠(Lesser Asian False-Vampire Bat)原本在第二版紅色名錄中被列爲極危(Critically Endangered)。
紅色名錄目前共涵蓋33個生物分類群(taxa),其中包括七種首次記載的分類群:水生昆蟲(淡水)、獵蝽科昆蟲、刺胞動物門(非石珊瑚)、多孔動物門(淡水與海水)、海水昆蟲(半翅目)、真菌和藻類。
超過560個物種的保育狀態獲改善
冠斑犀鳥(Oriental Pied Hornbill),保育狀態:從極危改善至近危
勁直榕(Ficus stricta)
冠斑犀鳥臉上有獨特的白斑,喙呈淡黃色。它主要以水果和蜥蜴等小動物爲食。(國家公園局提供)
大鼷鹿(Greater Mouse-deer)
除了導覽活動,烏敏島網絡之友教育工作小組成員也爲參與者制作與烏敏島相關的教學計劃和資源,讓他們日後也能帶著學生到島上展開學習之旅。
負責這一教育研討會的烏敏島網絡之友教育工作小組成員陳鳴鵲(61歲)說,希望接下來能進一步探討如何根據不同學校的需求,將烏敏島融入學習教程,讓學生能夠體驗島上的生活。
一些新列入紅色名錄的物種包括極危的大鼷鹿(Greater Mouse-deer)、晴衣蝶(Malay Lacewing)和馬來雕鸮(Barred Eagle Owl)等。
公園局自然保護處高級署長林良任受訪時說,當局在烏敏島展開的棲息地提升工作,也有助增加這類物種的數量。
修訂後的紅色名錄將彙編成第三版的新加坡物種保護紅皮書(Singapore Red Data Book),除了國際和本地保育狀態,也包含各物種的信息。
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左四)6月24日出席第12屆烏敏島日致辭時說,紅色名錄是指引新加坡自然保護策略的重要和寶貴資源。他也在場同參與活動的學生及公衆交流。(關俊威攝) 蜂猴是本地唯一的有毒靈長類動物。它的肘部內側腺體會産生一種黃色分泌物,與唾液結合形成毒液。(國家公園局提供) 大鼷鹿體型小,四肢細長,體色爲橘棕色,臉部下半部至脖子處則是白色。夜行草食動物,主要吃水果和葉子。(國家公園局提供)
還在進行的項目包括,修複北部海岸受侵蝕的海岸線、全面烏敏島生物多樣化調查、將微電網的覆蓋擴大至甘榜雙溪榴梿(Kampung Sungei Durian)等。
烏敏島居民的生活經曆、島上的豐富自然生態與曆史事迹都是寶貴並應繼續傳承的知識,烏敏島網絡之友爲本地教育工作者舉辦研討會,探討如何更好地將烏敏島融入學習課程。
可長到40米高,産出表面光滑的無花果,吸引鳥類、毛蟲和蛾子。(國家公園局提供)
近40名來自教育部和多所學府的教育工作者參與了星期六舉行的烏敏島教育研討會(Ubin Connects: A Learning Symposium),了解烏敏島的保育工作、教育和研究、文化與曆史、休閑活動以及可持續項目。參與者共參觀了島上主村、哥丹采石場(Ketam Quarry)、北幹采石場(Pekan Quarry)等10個地點。
晴衣蝶(Malay Lacewing)
公園局、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前自然曆史博物館和新加坡自然學會的生物專家與研究人員在2019年中到2023年之間,通過樣本采集和分析等方式,評估了超過7300個物種。共有約120人參與這項工作。
馬來假吸血蝠(Lesser Asian False-Vampire Bat),保育狀態:從極危改善至瀕危
僞雙尾灰蝶(Golden Royal),保育狀態:從極危改善至易危
蜂猴(Sunda Slow Loris),保育狀態:從極危改善至瀕危
馬來雕鸮(Barred Eagle Owl)
灰頭漁雕(Grey-headed Fish Eagle),保育狀態:從極危改善至易危
國家發展部長李智陞星期六(6月24日)出席第12屆烏敏島日致辭時說,紅色名錄是指引新加坡自然保護策略的重要和寶貴資源。
目前,工藝教育東區學院學生在烏敏島參與多項活動如淨灘、物種保育研究和雨林導覽等。
身高約45公分的馬來雕鸮是本地最大的貓頭鷹種類之一。一般獨自出沒,居住在雨林的中上層。(國家公園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