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體驗乞巧習俗的公衆,也可嘗試鈎織喜鵲玩偶等手工藝和寫書法。主辦方會在兩天的大型嘉年華上,展示1000個由弱勢群體設計的喜鵲玩偶所做成的“鵲橋”。
時隔逾半個世紀,公衆將可再次到牛車水一帶參加大規模七夕節慶祝活動,通過傳統佳肴和藝術工作坊、講座和導覽活動等,重新認識這個在新加坡逐漸被淡忘的傳統節日。
談及舉辦七夕乞巧嘉年華的意義,黃钰清說:“我認爲我有責任恢複本地慶祝七夕節的傳統,我希望年長者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它的複興,也想要把這個節日的意義、文化,以及勞動婦女的價值觀和美德,包括她們樂于助人的精神傳承下去,讓更多人了解這個節日。”
會館的青年團長黃智勇(43歲)說:“我希望公衆在船上欣賞風景時,也能反思新加坡如何取得今天的成就,並追溯自己的根……無論我們生活在哪個年代,這些傳統節日都非常重要,我們須把這些傳統傳承給下一代。”
由文史工作者黃钰清(34歲)與牛車水一帶的社區夥伴,以及六個會館,即岡州會館、安溪會館、同安會館、金門會館、應和會館和晉江會館,聯合主辦的首屆七夕乞巧嘉年華,將于7月7日舉行至8月20日。
她說:“這些女性相信,當越多人看到她們的手藝,並贊揚她們,她們的心願就能更快實現。”
黃钰清說,嘉年華的亮點之一是六個會館團結起來支持這項活動,尤其是旗下青年團的成員也積極參與。這些會館會在活動期間開放,讓公衆參觀和進行活動。他們的會員也會在8月19日和20日的大型嘉年華上,呈獻歌唱、古筝演奏和武術表演。
爲了恢複在本地慶祝七夕節的傳統,黃钰清從2017年起,開始研究並籌辦與這個傳統節日相關的活動,並在去年推出與文史工作者李國梁合著的《七夕節:新加坡曾經擁有的神話與現實》,梳理這個節日在本地的發展和演變。
超過半數活動 公衆可免費參加
這些活動主要在星期五至星期天進行。除了8月19日和20日在史密斯街舉辦的大型嘉年華,大部分活動在會館舉辦,公衆可免費參加超過一半的活動。七夕乞巧嘉年華獲得新加坡旅遊局的支持。
延伸閱讀 重新關注被淡忘節日 廣東幫會館辦活動延續七夕“巧”意中英文《七夕節》 梳理本地七夕節興衰史
另外,公衆也可參加講座和參觀展覽,了解把七夕節慶祝活動帶入新加坡的女性移民生活,以及學習制作不同籍貫的傳統菜肴如媽姐辣椒餅和同安美食炸棗等。
七夕乞巧嘉年華預計可吸引超過3萬人參加,公衆可上網http://www.qixifest.com/了解活動詳情。
農曆七月初七的七夕節,也稱爲乞巧節,最早可追溯至漢代,與牛郎織女在鵲橋相會的傳說相關。婦女會在這一天向織女乞求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並覓得如意郎君和美滿婚姻。
8月大型嘉年華 會館會員將呈獻精彩表演
岌巴海港一帶當時也曾有長達10天的盛大七夕節慶祝會,邀請香港知名表演者呈獻粵劇等表演。不過,隨著牛車水重建,以及媽姐退休後回到中國廣東順德,本地的七夕節慶祝活動也從1970年代開始逐漸被淡忘。
金門會館將在七夕乞巧嘉年華舉辦免費的遊船河導覽活動,參加者可沿著新加坡河,一邊了解早期女性移民故事,以及先輩南來討生活的曆史,一邊觀星和遊船河。
黃钰清是七夕乞巧嘉年華的主要策劃人,她受訪時介紹,19世紀以來,本地女性移民包括工廠女工、三水婦女,以及媽姐就開始慶祝七夕節。當時的七夕節慶祝活動就像過農曆新年一樣熱鬧,這些婦女組成“銀河會”或“七姐會”,在牛車水一帶的會館,展示她們制作的精致手工藝品,如刺繡作品和微型家具模型等,吸引大批遊人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