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課程進行時,她必須時刻注意學員的表情、動作和說話,根據他們的反應,抓緊時機且隨時應變來推動進程。
“我希望以自己當例子,向他們證明只要有心重頭開始,就永遠不會太遲。選擇在于自己。”
這也就是爲何課程中的金繕修複環節無法使用破損的陶瓷器皿,而改爲使用紙張創作的油彩印漬作品。
伊達受訪時說:“人生有高低起伏,在面對挫折時難免失意。我們發現藝術能讓人心情平靜,有療愈人心的功效,因此希望能讓更多人接觸到藝術和感受藝術帶來的益處。”
經過學員的細心修複,他們的作品重獲新生,能夠看出原來印漬樣式,還多了閃閃金光。
記者到視覺藝術中心采訪當天,看見有實習囚犯正在創作油畫,也有人在以黏土制作國際象棋旗子,非常精致。
“藝術創作推動著我去學習、去思考,給了我重生的機會,我就必須正正當當地過日子。我怎麽能夠再過回從前混混沌沌的生活呢?
激發童心分享心中深處想法
藝術治療的一大重點是通過一個人的玩心,去發掘他最真的自我。“要是我能夠激發他們的童心,他們就會更願意和我交流,分享心中深處的想法。”
他受訪時告訴《聯合早報》記者,自己小時候接受華文教育,中學時教育制度改成英文爲主要教學語言,他的英文沒能學好,無法升學、無法以英語溝通,進而使到他無法找到一份好工作。
2013年,裏杜安到視覺藝術中心報到。他先是上了三個月的基礎課程,由于表現達標,過後獲准繼續在視覺藝術中心實習。在那裏的七年多裏,他學習油畫、蠟染畫(batik painting)、陶瓷和平面設計等。
當顔料風幹後,學員被告知必須親手把作品撕掉。一些學員當下有些錯愕,舍不得毀掉自己費時費力做出來的作品。
在整個創作過程中,韓馥璟以聽似不經意的話語,把藍色油彩印漬作品比喻爲學員原來的人生,讓學員感受親手毀掉生活的不舍與掙紮。
獲選囚犯能夠在樟宜監獄視覺藝術中心學習油畫、蠟染畫、陶瓷和平面設計等。(邝啓聰攝)
曾入獄26年 藝術創作讓裏杜安重新出發
49歲的裏杜安(Riduan)因爲毒品罪名,被判處26年監禁,兩年半前才離開監獄。他如今全職進行藝術創作,揮別了不堪的過去。
手法溫和是藝術治療的一大優點,讓接受治療的人在自己感覺舒服的情況中自我療愈。
技能培訓和改變心態 助釋囚重新融入社會
不過,他當時仍囚禁在最高警戒級別的獄所裏,還沒有機會參加監獄中的課程,直到他遇到了生命中的指路人。
他坦言在本地以藝術創作謀生的確不易,尤其像他這種還沒有多大名氣的創作者。他只祈求餓不死,能一輩子作畫。
她把不完美的作品形容爲不完美的人生,並把拼湊作品比喻爲學員在爲出獄做准備,讓他們了解即使以前犯過錯誤,也能親手修補人生,日後的生活仍然可以是美好的。
“我不能半途而廢。我已經開始了屬于自己的藝術創作生涯,就一定要堅持到底,絕對不能走回舊路,絕對不能回到監獄裏去。”
裏杜安和兩名藝術工作者一同創作了金文泰西2街的這幅壁畫,重現西海岸一帶的舊日面貌。(林偉傑攝)
韓馥璟也會引導學員分享內心感受,以及要他們在自己手制的本子上寫下這些感受,來加強課程的效果。
藝術治療師韓馥璟(46歲)是藝術體驗課程的其中一名志願導師,通過藝術治療(art therapy)手法來引導參與課程的學員回首曾經犯下的錯誤,以及思考眼前的路要怎麽走。
記者上個月到樟宜監獄實地采訪時,韓馥璟和搭檔伊達(34歲,美術教師)正在上第一節課,學員得嘗試進行簡易式的金繕修複(Kintsugi)。
定期回去幫忙指導獄友
除了在本身的平台上出售囚犯的藝術作品,黃絲帶基金也同黃絲帶計劃合作,尋找認領作品的管道。截至2022年,已經有超過6萬名釋囚和他們的家人獲得黃絲帶基金的援助。
作爲過來人,裏杜安也同獄友分享他重新融入社會所需付出的努力,以及如何以謀生。
68歲的阿祥(假名)因爲毒品相關罪名,多次進出監獄。這一回,他被判刑七年又四個月,轉眼刑期就快滿了,能夠重獲自由。但對于出獄,他心中有著一份不安。
阿祥這次出獄後,不想再回到牢房了。當他獲知有機會參與樟宜監獄視覺藝術中心(Visual Arts Hub)主辦的藝術體驗課程,感到非常高興。他希望通過課程學習如何接受自己,並且坦然地活在他人的目光中,卸下自己曾是囚犯的這一枷鎖。
韓馥璟當初會成爲義工協助囚犯,源自搭檔伊達的邀請。伊達參加了韓馥璟講解的課程,覺得藝術治療能夠助人,很有意義,于是建議合作。
阿祥上了課後告訴記者,金繕修複讓他正視毀掉人生後所需的重建工夫。他會朝著重建人生的方向努力。
這名監獄官認爲裏杜安不應該埋沒天分,而是應該接受培訓,進行藝術創作。他于是爲裏杜安報名參加樟宜監獄視覺藝術中心開辦的課程。
監獄署:課程能讓囚犯 反省過去獲心理康複
韓馥璟指出,治療師能夠借助各種材料和工具來進行藝術創作,例如家中常見的剃須膏、牙刷、洗碗海綿、鍋碗瓢盆、針線和布,又或者是面具,甚至是路邊撿到的落葉,並不局限于特殊的美術材料。
在樟宜監獄視覺藝術中心實習的囚犯能夠承接作品訂單,售賣作品的收入有一部分歸囚犯。(邝啓聰攝)
韓馥璟先讓學員以藍色的油畫顔料在紙張上隨意印出斑點和印漬。有些學員印出較複雜和漂亮的花樣,有些學員的作品則較簡單和工整,就像人生,人人的都不一樣。
監獄署之所以采用多種改造方式,是爲了能在監獄裏到出獄後全程協助囚犯改造。評估研究顯示,1998年出獄的釋囚中有44.4%在兩年內再次犯罪,而2020年出獄的釋囚只有20.4%在兩年內再次犯罪。監獄署認爲,數字下降顯示全程改造模式是有效的。
這門藝術體驗課程每半年辦一次,至今開辦了三輪。每一輪課程有四節課,約10名學員,在視覺藝術中心裏學習和實習的囚犯會有機會參加。
如果韓馥璟觀察到有學員需要認可,她會走到身旁陪同欣賞作品,給予無聲的認可。“這種無聲的認可有時候比說話的效果更加強大。”
34歲的小冰(假名)在課堂上非常活潑,其外向性格顯而易見,但當他和記者談起上課過程時,立即變得穩重和嚴肅。他說撕掉作品的動作,給他帶來了相當大的震撼。
囚犯必須將親手撕毀的作品重新拼湊起來,像是在重建人生。(邝啓聰攝)
接下來,韓馥璟指示學員把之前准備好的金色底面當做畫框,用膠水把撕掉的藍色油彩印漬作品貼好在上面,並讓縫隙之間露出金粉。
監獄署通過不同方式來改造囚犯,讓他們能夠積極改變,以便出獄後能重新融入社會,而藝術創作是其中一種改造方式。
監獄署告訴《聯合早報》,藝術活動可以輔助其他各項改造計劃,因爲它著重于技能培訓和心態改變,而這兩者對于釋囚重新融入社會是不可或缺的。
有監獄官發現他的繪畫能力,讓他幫忙畫插圖和簡單的壁畫,以及讓他參加海報設計比賽。
藝術治療師韓馥璟要囚犯把作品撕掉,感受親手毀掉生活的不舍與掙紮。(邝啓聰攝)
樟宜監獄視覺藝術中心負責開辦相關的藝術工作坊和課程,讓參與活動的囚犯能夠學習到耐心、毅力、決心和對任何可能性抱有開放心態的優良價值觀。
接觸毒品、誤入歧途之後多次坐牢,他感覺自己受到歧視、被人排擠,即使要改過自新,也無法融入社會。一出獄,他就産生莫名的精神壓力,脫離不了毒品的誘惑。
“我們像是陪伴患者走了一段旅程,讓他們知道到有人在陪伴和嘗試了解他們。”
報讀視覺藝術中心課程
藝術體驗課程于2022年6月首次開辦,至今辦了三輪。(邝啓聰攝)
他自小喜歡繪畫,但沒有重點學習,而是像其他好動的男生一樣,把注意力都放在體育活動上,反而是入獄後才有機會發揮自己的藝術潛能。
一群從事藝術相關工作的義工于2022年開始同新加坡監獄署合作,爲正在服刑的囚犯開辦藝術體驗課程,幫助他們爲出獄生活做好准備。
監獄署告訴《聯合早報》,這門課程的目的是讓囚犯在學習藝術技巧的同時,能夠反省自己的過去、得到心理康複,並且獲得改造。
據受訪的囚犯和釋囚說,受到冠病疫情的影響,視覺藝術中心的活動中斷了好一陣子,目前在中心學習和實習的囚犯人數遠不及全盛時期。
韓馥璟指出,藝術治療的受衆並不只是有心理創傷的人,藝術治療也可用來助人探討人生課題。同監獄署合作的藝術體驗課程,對象是還在服刑但刑期將滿的囚犯。她需要處理的未必是心理創傷,更多的是引導囚犯進行思考、探討人生。
實習囚犯的作品也常有機會公開展出,接觸公衆,讓公衆有機會購買收藏。
伊達召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藝術創作者、藝術治療師及手工工匠,成立名爲Artists.Healers.Artisans的組織,希望提高大衆對于藝術有益心理健康的認識,並推廣不同藝術形式來治愈心靈。
他們起初在冠病疫情期間,通過線上方式爲孤兒院和收容所的孩童和青少年舉辦藝術營活動。不久後,伊達在一項活動上認識了一名監獄官,雙方探討合作方案來協助正在服刑的囚犯,因而催生了藝術體驗課程。
自己有了再一次出發的機會,他也沒有忘記其他仍在服刑的獄友,會定期到樟宜監獄視覺藝術中心當義工,幫忙指導在那裏學習和實習的獄友。
裏杜安說,要當一名藝術創作者並非易事。這個人必須要有豐富的觀察力,並且必須留意時事動態,而要做到後者就必須能讀能寫。正因如此,他爲了自己喜愛的藝術創作,不斷鞭策自己要多學習、多進步,成爲更好的人。
藝術體驗課的四節課由不同義工輪流指導,課程大綱由所有參與的義工共同討論設計,然後提呈給監獄署批示。韓馥璟本身是藝術治療師,所以她負責的課就會融入藝術治療的手法。
除此之外,獲選在視覺藝術中心實習的囚犯也能承接作品訂單,售賣作品的收入有一部分歸囚犯,其余的納入黃絲帶基金(Yellow Ribbon Fund)來資助改造計劃和重新融入社會的計劃,協助正在服刑的囚犯、釋囚,以及他們的家人。
但有時候,安靜的陪伴勝過千言萬語。
藝術治療手法溫和 有助療愈人心
藝術創作讓裏杜安變得更敏感,也意識到自己從前的過錯傷害了家人和朋友,使他努力改變自己,修補彼此間的關系。“我的家人都說我像是變了一個人。”
“在監獄裏,囚犯大多不覺得自己有存在感,所謂的身份只不過是一串數字。所幸我遇到了藝術創作,賦予我存在感。我能以創作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金繕修複是源自日本的修補技術,也是一種古老的藝術形式。工匠通常以混有金粉末的烤漆方法來修複破碎的陶瓷作品。
“重回社會,我沒辦法阻止別人怎麽看我。我必須放下曾經坐過牢的包袱,做好自己。好好活著、好好學習,對生活感恩,是我今後的座右銘。”
藝術創作讓他心靈沉澱、重新出發,爲自己的生命再努力一次。
韓馥璟會細心觀察學員的反應,找機會來強化所要傳達的信息。例如因爲撕口不平整,作品沒能在金色底面上貼好,她會鼓勵學員繼續嘗試,直到他們滿意爲止。這在傳達遇到挫折不放棄的理念,希望學員離開監獄後能堅持地積極面對生活。
囚犯的油畫參與展出,監獄官到展場幫忙准備。(伍書永攝)
藝術治療師韓馥璟說,治療師起著共情的作用,設身處地去體驗患者的處境,從而感受和理解他們的心情。
“撕掉作品的那一刻,感覺像是在把小時候的夢想都撕碎。不過,我們還是能把碎片撿起,親手重塑夢想,甚至是打造更遠大的夢想。”
不過,在監獄裏開課無法如此天馬行空。韓馥璟曾想過使用玩具積木磚塊來讓學員發揮創意,但沒獲得監獄署批准,這個決定可能是基于安全考量。
小冰認爲這樣的藝術體驗課程非常難得。“能夠讓一班大男人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放松心情,感悟人生道理。”
監獄署采用的改造方式包括以心理學爲基礎的改造計劃、就業計劃、教育計劃、職業技能培訓、個人發展活動、家庭計劃、退出私會黨計劃,以及出獄准備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