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人們的理財意識提高了,一有閑錢就會考慮買理財産品。
但是理財産品衆多,很多人對理財産品並不熟悉,加上在業務員的推銷下,很容易就掉到坑裏去。
今天看到一則案例“張大爺在銀行買5萬理財保險,半年後取出‘縮水’上千塊”,看看是怎麽回事?
一 、真實案例
2006年3月,張大爺去當地某儲蓄所存錢,按計劃他想把5萬元錢存一份3年的定期。
誰知,儲蓄所工作人員卻勸他不要存定期,並介紹了另外一種“更保險、更劃算”的存錢方式:“我們正在代銷某保險公司的一款産品,年保底收益2.5%,如果運作得好,收益還更高,這比銀行存款劃算多了……”一開始,張大爺不同意,說還是存定期放心。
這時,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也開始勸說,向老人講買保險的諸多好處:“不僅收益高,還免稅,而且,你還能得到額外保障……”慢慢地,老人開始動搖了,最終同意按她們的說法選擇了買保險。
同年10月,張大爺的老伴生病住院,急需用錢,張大爺便去儲蓄所想取出這5萬元。一開始,儲蓄所的工作人員還不同意,說是沒到期,但經不住張大爺的再三要求,儲蓄所終于同意“取錢”。
當張大爺取回錢時大吃了一驚:5萬元存進去,存了半年反而縮水了,拿到手的才46000多元。
工作人員解釋,張大爺這種情況屬于“退保”,要損失手續費。
“存銀行利息再低,本金起碼還是有保證的,早知道買保險連本金都不保,我肯定不會買!”張大爺憤憤地說。
二、 案例分析
目前,在銀行、郵儲網點代銷的保險産品主要是理財型險種,如萬能險、分紅險等。
張大爺購買的就是某保險公司的萬能險産品。
很多人之所以像張大爺那樣“錯買保險”,其實是對這類保險産品的特點不熟悉,盲目追求高收益所致。
相比儲蓄,分紅險的特點是既有一定的投資功能,又有一定的保障功能,因而很適合某些投資渠道比較少、閑錢比較多的人,萬能險就是這樣一個産品。
從長期看(如10年),由于保底收益較高,萬能險一般是可以取得高于銀行存款收益的。但是相比儲蓄,它也有自身的劣勢,最大的劣勢是流動性差。
保險産品一旦購買,最好是持有到期,如果中途退保,則要損失很大的一筆費用,很可能會低于本金,張大爺遭遇的情況就是如此。
保險理財有哪些優勢和不足?
爲什麽有不少家庭願意花錢買理財型保險,懂寶分析其主要目的概括下來就是2點:
購買大額理財險:資産配置的一種手段,追求安全保本、穩健增值,同時可以兼顧資産傳承。
購買小額理財險:更多的是爲了強制儲蓄,能有一些安全的收益,爲了子女教育和養老考慮。
這和年金險安全、保本、穩健的産品特點是分不開的,不過我們也沒辦法忽視理財型保險的不足:
不足1:投資周期過長
目前大家能接觸到的年金險投資周期都太長了,計劃書上漂亮的數字一般需要幾十年或者一輩子才能實現,而且前期需要比較大額(一般至少幾十萬)的投入才比較有意義。
如果本金比較少,或者投資年限少,深藍君是不建議購買年金險的。
有測算過教育金的朋友應該知道,因爲教育金一般投資年限都比較短,通過年金險做教育金收益都不高的,有的産品還跑不贏銀行定存,更多的通過年金險進行強制儲蓄,通俗點說,就是強制幫我們存錢了。
不足2:收益不高
之前我們提過不要過度關注演示收益,因爲作爲動辄幾十年的長期投資來講,沒有寫入合同的收益都是數字遊戲。
萬能賬戶是年金險最重要的部分,目前市場上做的最好的産品萬能賬戶的保底收益爲3.5%,而大多數年金險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而且很多還是分紅險的産品,分紅是不確定的。
綜合來看,按照目前國內實際5%的通脹水平,長期來看年金險能跑贏通脹就非常難得了。
什麽人合適理財型保險?
從哲學的角度來說,存在即是合理。那麽返還型保險有沒有存在的必要呢?也就是說有沒有人合適這類型保險呢?
賺錢多,但又存不住錢,又不會理財的群體
先明確怎樣才能稱爲“賺錢多”。
你的收入水平必須能擔負的起返還型保險的保費支出。返還型保險保費一般是消費型保險保費3倍以上,而且繳費長達數十年。
不僅要考慮當前的承受能力,還要考慮未來能不能承受的住?
比如一款年繳1萬5、繳20年的返還保險,你的年收入起碼得有個20萬,而且工作也得穩定
三、 懂保總結
買保險的主要目的就是爲了保障,而不是理財。大多數情況下,買返還型保險,都不如買消費型保險,費用低,保額高。
如果想理財,理財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指數基金定投,收益率也比理財型保險高,還是小白理財入門級,只要稍微學習就能上手。
如果你追求保障和高性價比,我們建議選擇消費型保險,便宜,杠杆比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