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拉登是怎麽死的?
今天的話題有點特別,在寫這個話題之前我對發生在2001年9月11日的那起轟動全球的恐怖主義事件非常模糊。至于本•拉登是不是那起事件的主謀我其實也不太確定。
那年,我還在上中學,腦中只有數理化語外,也沒有走出家鄉的小鎮,對此事的關注只限于聽說而已,當然後來也沒有特意去關注這件事。
今天不講911事件,我特別想說的是奧巴馬政府是怎麽組織策劃這次斬首本•拉登行動的。
本話題的靈感來自《遠見:如何做出對未來有利的決策》這本書,作者是美國科學作家史蒂文•約翰遜,約翰遜在書中不同的章節大幅描述了美軍擊殺本•拉登的決策過程,讓我大開眼界。
二、發現本•拉登藏身之所
讓我們把時間調回到2010年,話說從911事件後的近十年來,美國對本•拉登的追捕行動從沒停止,美國中央情報局一直在收集相關線索。
一天他們通過線人發現了一名位于本•拉登核心圈中的通信員,他的名字叫“科威特”。
接下來的幾周,中情局特工一直在跟蹤這名通信員,發現他去了一個地方。這是一座帶有院子的三層別墅,房子四周圍牆有四米多高。此建築占地面積大、安保嚴密,並且從外部窗戶裏看不到房間裏面的人和物。
中情局判斷此處應該住了一個大人物,而且很可能美國十年來的頭號恐怖組織敵人本•拉登,不過他們還不敢完全確定。
而此別墅位于巴基斯坦的小城阿伯塔巴德,距首都伊斯蘭堡僅有60公裏。
三、確認和收集情報
2010年8月美國中情局找到這個目的地後,他們開展了進一步的情報收集工作,過程非常艱難,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階段:
階段一:衛星監視,高空觀察
利用衛星圖像24小時對此處進行監控,他們確實發現一個高大的人物,因爲•拉登身高有一米九,這是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征。
階段二:利用“坎大哈”無人機偵查
他們希望看到本•拉登的照片。
階段三:進一步偵查
中情局特工在附近雇傭一個巴基斯坦人,讓他買下那座神秘別墅附近的一棟房子以便監控。而這個人的穿著和打扮必須和當地人一致,這樣他不會受到懷疑。
據說美軍還利用了尖端激光技術,這種技術可以檢查窗戶的細微震動,然後把震動轉化成聲音,從而竊聽房間裏的說話內容。
四、奧巴馬的選擇
最後提交到奧巴馬手中的有四個行動方案:
1.同巴基斯坦方面采取聯合行動
否決,保密是關鍵,絕對不能透露此次行動。
2.使用B-2隱形轟炸機向目標地點投放炸彈
否決,確認本•拉登本人的DNA是關鍵,轟炸很可能會破壞本•拉登的DNA。
而且經過進一步判斷,需要30枚精確制導導彈才能摧毀目標建築物以及建築物內的所有地下設施。
3.無人機“定點清除”
否決,確認本•拉登本人的DNA是關鍵,轟炸很可能會破壞本•拉登的DNA。
雖然利用試驗性高精度制導導彈直接襲擊“目標人物”,這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建築物及其周邊社區所造成的連帶損失。但此方案最大缺點是和方案2一樣。
4.特種兵坐直升機秘密潛伏實施抓捕
需要繞開巴基斯坦方面的雷達檢測,秘密飛入巴方領空。雖然風險大,但這是奧巴馬最終的選擇。
此計劃由麥克雷文提出,他是美國聯合特種作戰司令部駐五角大樓的司令長,本次行動的總策劃。
五、演習
1.全尺寸真實建築物模擬
2011年4月7日夜,兩架隱形“黑鷹”直升機靠近了一棟三層建築物。建築物外是一個院落,四周是混凝土圍牆和帶刺的鐵絲網。在夜幕的掩護下,一架直升機在屋頂盤旋,海豹6隊的一支小隊索降而下,占據屋頂。另一架直升機將另一支小隊送至院內。幾分鍾後,兩支小隊的成員重新登上直升機,消失在夜空中。
該建築及其院落同阿伯塔巴德目標建築物的規模完全一樣。在奧巴馬決定最終攻擊方案之前,麥克雷文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找出特別行動小組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難以克服的問題。
2.真實氣候環境模擬
幾個星期之後,參加上次演習的同一團隊集聚內華達州的一處軍事基地——這裏的海拔有4 000英尺,與巴基斯坦境內目標建築物的海拔高度幾乎一樣。
六、做最壞的打算
在策劃此次殺本•拉登的決策過程,有人注意到麥克雷文對此次行動做了最壞的打算。
他對每一種可能的失敗都做了後備計劃,對後備計劃失敗也做了後備計劃,還對後備計劃的後備計劃做了後備計劃。
他們考慮了行動過程中發生的各種可能性:
1.直升機中途是否需要加油?直升機墜落了怎麽辦?
得出的結論是:回來的時候還是要加的,途中的加油區必須選好。
在實際任務中,他們唯一沒有預料到的就是4米高圍牆形成的氣流導致直升機失控,墜落在本•拉登住所的庭院內,幸好沒有人員受傷。
但直升機一架直升機發生故障的情況他們也考慮到了。任務結束後,他們在墜落的直升機內放了炸彈,當起飛到足夠安全距離後,引燃炸彈把它炸毀,以免泄露直升機的機密。
2.住所內遭遇抵抗怎麽處理?
美國軍方一直就突襲行動進行紅隊研判分析,模擬海豹突擊隊在類似情況下遭遇的各種抵抗:“女性武裝人員,用長袍遮蔽自殺式背心的人體炸彈,藏在‘蜘蛛洞’裏的叛亂分子,乃至埋有炸藥的建築物等。
3.本•拉登死後怎麽葬?
他們研究伊斯蘭教喪葬習俗,避免因對本·拉登的尸体处理不当而引发温和派穆斯林的愤怒。
4.爲什麽選擇海葬?
因爲沒有哪個地方會接收本•拉登的屍體或者爲他建一個墳墓,而且墳墓會給以後的聖戰分子提供殉道者的基地,葬入大海那他們便沒有聚合的地方。
5.當地的溫度和氣壓
他們還考慮了在該海拔高度以及預期氣溫下,直升機可執行何種任務。在執行任務時,直升機的最大載荷是多少?
6.基因指紋
提前從本•拉登的親戚那裏獲得了基因,便于第一時間確認本拉登身份。
7.地緣政治
2011年3月21日,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蓋茨宣布了一項皆在強化“北方配送網絡”的合作協議。從後面了解的情況來看,這個協議實際上是爲了應對巴基斯坦對美國産生敵意這個最不利的情景而設置的。
爲什麽怎麽說?
因爲本•拉登在巴基斯坦境內,而美國沒有經過巴基斯坦同意就進入它的領空去殺死一個人,雖然這個人是本•拉登,巴基斯坦最終會理解爲什麽美國要這麽做,但是美國必須考慮到最壞的結果:美國的盟友巴基斯坦將這次行動視爲一種背叛,並采取報複行動。
所以,必須考慮到這種最壞的情況,而“北方配送網絡”的合作協議就是爲阿富汗美軍提供了一條不經過巴基斯坦的補給路線,從而解決了這個後顧之憂。
8.需要從本•拉登住處拿走哪些東西?
在殺死本•拉登後,情報隊員就搜尋了本拉登住處裏的電腦設備、日記和個人物品。
這些寶貴的信息可以把基地組織一網打盡,而且憑此可以找到基地組織的二號人物。
9.本•拉登如果舉手投降,殺還是不殺?
從目前了解的信息來看,對本•拉登是格殺勿論的。
如果活捉本•拉登,那怎麽處理他是個很棘手的問題。
無論是審判,抑或有其他恐怖分子會想法設法救援,還是他意外病死監獄,會有人道主義者懷疑是否美國從中暗殺,這些都要耗費極大的時間和精力,而奧巴馬可能等不及。
奧巴馬爲什麽非得行動呢,有原因說當時他面臨連任的壓力。如果此次行動成功,對他連任有相當大幫助,我想即使這不是最主要因素那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10.執行任務時被巴基斯坦軍方發現怎麽辦?
美軍在附近部署了戰鬥機,隨時起飛應對巴軍方幹擾。
這樣的後備計劃我這裏當然窮盡不了,以上只是公開或者半公開的部分。
七、采取行動
2011年4月28日,最後一次會議。
會上每個人都發表觀點,只有兩個人反對,一個是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蓋茨,另一個是美國前副總統拜登,第二天蓋茨改變主意。在擊殺本•拉登成功後,拜登也對奧巴馬的果斷贊賞不已。
2011年4月29日,奧馬巴宣布開始行動,日前定在4月30日。由于天氣原因,任務推遲一天至5月1日。
美國當地時間2011年5月1日,當地時間淩晨,兩架“黑鷹”直升機和兩架“支努幹”直升機開始行動,“支努幹”直升機搭載的是此次行動的指揮員,而兩架“黑鷹”直升機上載有24名特種部隊隊員,分爲兩組,每組12人,大多數爲美國海豹突擊隊隊員。
爲了避免巴基斯坦的雷達監控,美軍對路線進行了優化,直升機保持低空飛行。
在到達行動地點後,一架直升機意外墜落到本•拉登住所的庭院內,幸好沒有人員傷亡,隨後另一家直升機在房子附近著落,隊員破牆而入。
放棄原先計劃好的兩隊分別從屋頂和地面進攻的方案,兩隊都從下面進入屋裏實施追捕。
首先他們看到了“科威特”,直接一槍打死,而後殺死了本•拉登的一個兒子,碰到女人和小孩則直接捆綁起來,最後在三樓臥室發現本•拉登,進屋直接頭上和胸口各一槍擊斃,沒有任何拖泥帶水的動作。
接著突擊隊員用裹屍袋把本•拉登屍體拖到樓下,然後他的照片被拍下來。接著開始測量本•拉登的身高,由于沒有帶卷尺(唯一沒有考慮到的一些情況),只能讓一個差不多身高的隊員躺在邊上測量。
隨後美國中情局局長帕內塔向白宮報告,本•拉登已經在行動中被鏟除。
行動持續了38分鍾,隨後本•拉登屍體被裝上一架直升機運走。
身份核實是非常重要的,現場用了兩種方法:
1.面部識別照片對比,並且照片通過安全電話傳回白宮。
2.快速DNA對比確認。
美國時間2011年5月1日星期天晚上11點35分,奧巴馬總統終于宣布美軍已經完成鏟除本•拉登的任務。
5月2日,海豹突擊隊員將本•拉登屍體運送到阿拉伯海北部卡爾文森號艦上,他們遵守伊斯蘭傳統,在本•拉登被射殺後12小時內,將屍體葬進海裏。
八、我的思考
如何做出對未來有利的決策,在奧巴馬政府這次擊殺本•拉登行動中得到完美的體現。
在《遠見》這本書,約翰遜把這次行動當做教科書級別的案例,而且此案例本身確實非常吸引人,讓人大呼過瘾。
而對我印象最深的是對最不利事情的預判,無論做什麽事情,我們必須考慮到最壞的結果,而且爲此做相應的准備。如果做不到這一步,當它來臨的時候,以前的努力都將化爲烏有。
參考資料:
1.https://v.youku.com/v_show/id_XMzQ0MDU4OTI0.html
2.https://baike.baidu.com/tashuo/browse/content?id=d488195b198fc144bbb0b1c6
3.《遠見:如何做出對未來有利的決策》,史蒂文•約翰遜,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