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賈平凹說:“人活在世上,幹不了多少事情,就算是你專心,一心一意,心系一處地辦一件事情,都不一定辦好。所以說,我覺得在年輕的時候,不要自我感覺有才華,或者有能力,或者感覺自己很聰明,就可以涉獵這樣,涉獵那樣,或者是看見這幹幾天,哪也幹幾天。最後老了時候,你才發現自己一事無成。所以,一定要專心地幹一件事情。當然,這些話是我作爲過來人,對年輕人來講的!”
讀完作家賈平凹對年輕人的一段忠告,再結合過往經曆,簡直是發人深省,醍醐灌頂,有種“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
企業家雷軍曾經說過:“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我們首先把人生大問題想明白再行動,這就是戰略上面的勤奮,可以事半功倍,有的放矢;一味像老黃牛那樣勤奮,也不過是戰術上的勤奮,是戰略上的懶惰,屬于不動腦子的“假勤奮”。
磨刀不誤砍柴工,想明白自己一輩子應該幹什麽,然後專心致志、矢志不渝,這便是戰略上的勤奮,也更容易讓我們幹出點成就來!
如果我們人到中年,經曆了很多事,也不是遊手好閑、好吃懶做,但就是一事無成,我們就該好好反思自己,多做戰略上面的勤奮思考!好好領悟作家賈平凹在上面所說的一段話,調整方向,或許可以時來運轉!
上帝是很聰明的,它就讓人類活到100歲左右,當你有腦子的時候,年齡大了,身體不行;當你年輕的時候,身體很棒,就是腦子不行,缺乏經驗和智慧。某一天,你真正明白了某些道理的時候,你的年紀也大了。
曾經老年人給我們講某些事情的時候,我們不太會相信,等到相信的時候,自己已經老了。因此人們常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年輕人最容易高估自己,聽不進去過來人的話,最後要吃大虧。
天地不仁,以萬物爲刍狗,老天並沒有仁慈之心,它對待萬物都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因此,不管你的地位多麽高,名聲多麽大,德行多麽好,都逃不過生死輪回,而且人類大多數只有幾十年的壽命。
因此,莊子曰:“人生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人生于天地之間,就像駿馬穿過一個狹窄的通道,瞬間而過罷了。曹操也感歎道:“人生苦短,去日苦多”,人生不僅很短暫,幾十年彈指一揮間,而且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過苦日子的時間居多。
思考整個人生過程:人生七十古來稀,十年少小,十年老弱。還有五十年,五十年再分成日夜,只有二十五年的光景了。再加上刮風下雨,三災六病,人這一輩子還能剩下多少好日子?
如果我們在年輕時候,沒有好好利用時間,荒廢了光陰,便會發生這種結果:20歲的貪玩,造就了30歲的無奈;30歲的無奈,導致了40歲的無爲; 40歲的無爲,奠定了50歲的失敗;50歲的失敗,釀造了一輩子的碌碌無爲。
白岩松在某場演講中說:“30歲之前,我們要玩命的做加法,要去不斷嘗試,因爲你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種可能,你也不知道命運將會給你怎樣的機緣,你不試你怎麽知道。但是30歲以後,我們學會做人生減法,挖深井!”
這段話可以幫很多人解開“專注”與“變通”在思想上的困惑與矛盾。30歲以前,我們不要急于下一輩子的決定,因爲此時的我們心智不夠成熟,閱曆尚淺,更需要“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閱人無數”,嘗試各種可能性,不斷試錯,盡早找到最適合自己幹一輩子的事情。
30歲以後,我們就不能再年少輕狂了,需要靜下心來、專心致志地幹人生幾十年的事業。正如錢鍾書先生所說:“一個人,到了20歲還不狂,這個人是沒出息的;到了30歲還狂,也是沒出息的。”
人生下半場,成年人身上最珍貴的品質就是“專注”二字,而且這兩個字更是許多人成功的法寶!難怪現在的人越來越贊成這種說法——“只有偏執狂才能成功”。真正聰明的人,都在默默下笨功夫,他們夠專注、夠執著,所以能夠笑到最後、取得成功。
當今社會,喜歡走捷徑的聰明人很多,但是能夠專心致志、腳踏實地做好一件事的笨人很少。用曾國藩的話總結就是:“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僞;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那些“拙誠”的人,專心幹好一件事情,所以更容易成功。
曾國藩在家書中告誡兄弟子侄說:“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專注,便是曾國藩一生成功的秘訣,因爲他認爲“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