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裏,生活中,太多的孩子,被父母要求,被父母推著往前走,一旦來自父母或外界的外力被撤銷或消除,孩子就會陷入一種呆在原地不知所措,或者立刻停下來,即便有幾個慣性學習的,也會因爲找不到方向,陷入茫然失措的無助裏,找不到學習的動力和意義。
尤其部分全職的家長,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如何教育孩子的事業中去,喪失自我不說,更是時時刻刻地盯著孩子,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壓力。
更有不少孩子因爲父母長期的高壓、督促、啰嗦導致親子關系惡劣、對抗,一言不合就跳樓、跳橋、離家出走的比比皆是。
育兒觀只是一個人價值觀的體現之一。
你是什麽樣的人,怎麽對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就會怎麽對待你的孩子。
那些因爲養育孩子把自己弄得很焦慮的父母,沒有孩子也一樣過得惴惴不安、擔心和惶恐,所以這並不是孩子的錯,也和孩子的表現無關。
父母只有自己變得更強大、自由、笃定,提升了自己的自信和安全感,以及自我實現的能力,才能傳遞給孩子更多的勇氣和力量。
因爲父母給不了孩子自己沒有的東西。
01、環境的力量
看了一條關于高曉松的母親張克群的短視頻,印象深刻。
先簡單介紹一下他家的人物關系。
高曉松,綽號矮大緊,江湖上有名的才華青年。曾考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後退學。音樂人,詞曲創作者,制作人,導演,脫口秀節目主持人,標准的斜杠青年。
當年以《同桌的你》、《睡在上鋪的兄弟》等校園民謠火遍全中國。
母親:張克群,梁思成的弟子,國家一級注冊建築師,中國著名建築學家。
父親:高立人,清華大學教授。
繼父:黃二陶,開國副總理黃炎培之孫,水利大師黃萬裏之子。
外公:張維,深圳大學首任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
外婆:陸士嘉,第一個風洞創建人,第一個空氣動力學創辦者,世界流體力學權威普朗特教授唯一的中國籍博士。
舅舅:張克潛,物理電子學與光電子學科學家,清華大學博導
祖父:高景德,清華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這一家子,隨便拎一個出來,都是領域內業內扛把子,國之棟梁,名副其實的世家。
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的腳底就是平常人不可觸及的天花板。
在學術圈裏,從來都是高曉松是誰啊?張老師的兒子!
高曉松的見識來源于此,他的長輩隨便出一個在圈子裏都比高曉松知名。
這麽一看,高曉松真的是他們家族混得最差的了。
一流的教養背後,因爲有一流的父母。
做這樣的父母,真是太酷了。
高曉松曾說過,他媽媽和妹妹要想說不想讓他聽的話,就用德語交流,因爲他不懂。
因爲他媽媽出生在德國,他外公外婆是在德國留學,他妹妹找一德國妹夫,一家人都會說德語,就他不會。
高曉松這樣的大衆眼裏的博學雜家也有一天會處于歧視鏈的底端。
足見這一家子都是寶藏,牛人群聚。
02、父母做好自己
張克群說,北京申奧的時候,有種言論說中國沒有宗教建築,我立刻很生氣,寫了《晨鍾暮鼓》。
別人很生氣,頂多罵兩句,發發牢騷。
牛氣的人,生氣都與衆不同。
張克群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咣咣咣出了一本書。
又想把北京的建築給介紹介紹,又咣咣咣地寫了本《紅牆黃瓦》。
外國人來得多了,蓋了很多外國的建築,又寫了一本《八面來風》。
視頻裏,她把建築學裏很專業的東西講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相當有大家風範。
真正的牛逼,從來不是滿口專業術語,而是能把诘拗難懂的量子力學都講得像白居易寫詩那樣,婦孺皆知。
張克群出生在德國,本來打算兩三年就回來的,"因爲當時打仗,父母輾轉多個國家,從德國到法國,再從越南到香港,一點點挪回中國。"
什麽是愛國,什麽是愛國主義教育?
父母在當時國外強大,中國孱弱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帶著孩子回國,報效國家,便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
所謂身教大于言傳。
"媽媽去世了,爸爸爲了紀念她,去世的時候在院子裏種下一顆玉蘭樹,第一年開了十朵花,,第二年開了八十多朵,第三年開了好多好多,數不清了。"
最好的家庭教育之一就是爸爸媽媽相愛。
在世時,夫妻琴瑟和諧,雙雙醉心事業。
如果有人先走了,種下一棵樹來紀念,每年花開滿枝娅,如今已經亭亭如蓋矣。
一切盡在不言中。
03、別叨叨
"小時候,一回家從來沒有說家長督促寫作業什麽的。爸爸從來不督促,愛學不學。"
根據騰訊權威調查數據顯示:
58%的家長每天輔導孩子做題。
90.8%的家長輔導作業時跟孩子發過火。
55%的家長輔導作業時打過孩子。
73.4%的家長對陪寫作業感到精疲力盡。
家長陪孩子寫作業,時間長了,孩子會沒有界限感,邊界意識模糊。
學習從來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不是別人的,也和任何人無關,哪怕父母。
"初中淨玩了,淨爬樹了,沒考上高中,爸爸即便心裏有遺憾,但什麽都沒說,後來自己很慚愧,特別用功,第二年考上北京很好的高中。"
老實說,這一點,很難有家長能做到。
一個學問世家,住在清華這種一流學府裏,孩子連高中都沒考上,家長還不置一詞,絕不批評,放眼望去,真沒幾個家長能做到。
家長需要有極大的耐心和信心,等孩子的自我覺察和成長,而不是替代她,或推她一把。
堅定地相信孩子自有節奏,當她開始成長時,便會長勢迅猛無比。
爸爸只管:吃飯別掉桌子上,喝湯別出聲。
素質和教養體現在細節處。
張克強說印象最深三件事:
一是一回家父母都趴桌上奮筆疾書,誰也不理我,所以我就看書。
愛看書,愛學習,不靠父母耳提面命,靠環境的力量。
父母都是潛心學問的大家,孩子看了,自然效仿。
父母自己忙著打麻將,刷手機,嘴裏卻叮囑孩子好好學習,別貪玩。
任何時候,父母希望孩子做到什麽,必須先自己做到。
不要自己做不到,卻要求孩子做到。
二是聽音樂,從德國帶回很多唱片,晚上是最快樂的時光。
音樂固然滋養心靈,陶冶情操,但更滋養孩子的是,家庭氛圍的和諧溫暖。
無論孩子身處何地何方,都會記得曾被家庭滋養的那些美麗時光,那是療愈他的神秘力量,使得他有種免于崩潰的力量。
這樣的家庭出來的孩子,要擔心她的會離家出走,會自殺的問題少年?
三是訂閱了一份雜志,《知識就是力量》,蘇聯的雜志翻譯過來。
課外書的選擇很重要。可以引領孩子興趣的方向,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
有些課外書籍屬于快餐式,甚至是廁所文學,糟糕的書籍還不如沒有。
記得小時候父母爲我訂閱的是鄭淵潔的童話大王,初中時候是讀者文摘之類的雜志。
等我到了表兄弟家,發現他們家爲孩子訂閱的雜志居然一直是《故事會》時的啼笑皆非和震驚。
在青少年時期,塑造人生觀念價值觀的時候,需要在兼顧興趣的同時,慎重選擇課外讀物,可以拓寬孩子視野,增進知識的,而不是純粹廁所讀物的快餐文學。
張客群認爲,教育孩子就兩條,自尊心和求知欲。
只要這兩條,孩子就自己去念書了。
有人說,高曉松這麽優秀,你爲他驕傲嗎?
張客群說,從來沒有爲自己的兒子驕傲。
兒子既不是她的唯一,也不是她的寄托,她有自己的生活重心,有自己的工作。
作爲世家,兒子大學念了一半退學去唱歌,不幹涉,無所謂滿意不滿意。
"他們怎麽教育孩子,也不幹涉。
不忍心看女兒打外孫女,一個人在牆根哭一小會,然後再回來。"
尊重成年子女的做法,即便看不慣,那麽自己去調整,絕不要求孩子聽從自己的。
列夫.托爾斯泰說:如果愛一個人,那就愛整個的他,實事求是地照他本來的面目去愛他,而不是脫離實際希望他這樣那樣的。
張客群就是這麽做的。
才成就了高曉松的卓爾不群。
感覺張客群是特灑脫、通透、坦然的一女性。
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自己活得精神,自然成爲榜樣,否則一代望下一代,代代指望兒女,無窮盡也。
高曉松的母親,以及他的外公們,都踐行著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無需教育,父母做好自己的事情,耳濡目染,孩子自然有樣學樣,差不到哪裏去。
別叨叨,別啰嗦,讓孩子的內在覺醒,自然追隨,而不是靠外在的壓力來推著走,是我要走,我要向前。
真學霸,沒有幾個是靠父母推,父母雞娃來成爲的,基本都是我想學,我要學。
雞蛋從外部打破是雞蛋,雞蛋從內部被打破是生命。
蔡康永說,探索自己很有趣,也很累。我們的心力有限,一定要專注地用在你最在乎的事情上。
父母最該在乎的事情是什麽?
育兒即育己。
父母與其安慰自己平凡可貴,不如拼盡全力活得漂亮。
孩子最在乎的什麽?
成長。
很多人通常走一步看一步,不斷安慰自己,無論經曆什麽,都將成爲我的一部分。
然而,真正的成長應該是,我懂得選擇讓哪一部分經曆成就我。全盤接受不過是懦弱。
請勇敢做自己,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