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師傅從魚缸裏撈出一條活魚,利落的刀工,將魚切片裹粉,放入燒的滾燙的一鍋熱油中油炸。
提前炖好的五花肉,放入熱鍋油炸上色,出鍋立即放入冰水中,切片,配著姜片、蔥段、八角等裝碗入蒸籠,勾芡調汁,最後灑在已裝盤的扣肉上…
這是電影《飲食男女》的開場。
這裏提到的幾樣菜品,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離不了那一大鍋熱油。確實,說起中國菜給人留下的印象,炒菜多、油大也算是一種。
當你只吃菜也發胖的時候,可能會懷疑,平常吃得飯菜裏油是不是太多了?吃了這麽多油,健康嗎?
沒有油吃的日子
現在食用油是每家必備的調味品,如果下館子或者吃食堂,菜裏的油更是多到好像不要錢。可在曆史上,大部分人在菜裏放一點油都算是奢侈的了。
從清代中期開始,中國家庭的食用油消費量一直穩定在一個很低的水平。根據學者推算,清末江南地區一個人每年大概消費6斤食用油,每個月就只有半斤。
這個數量看起來還能接受,不過到了民國時期,對河北農村的調查發現,那裏六口之家每年只買17斤油,兩個人的量加起來才比得上過去一個人。
這麽說可能有點抽象,看看他們怎麽對待油,你可能感受更直觀一點。
當時的農民在菜裏點上幾滴香油,就是一頓平常吃不到的大餐。他們用油的時候不會直接拿瓶子倒,而是用鐵絲穿著銅錢,從瓶子裏面蘸油出來[2]。
要是他們看到現在王剛的寬油做菜教程,肯定是羨慕嫉妒恨。一邊痛心疾首,高呼做菜怎麽這麽浪費,一邊想著怎麽從菜裏撈點油。
即使到了60年代,食用油仍然很難得。
比如1967年,按照哈爾濱市民的食用油供應標准,每人一天只能領到5克油。5克什麽概念,把礦泉水瓶蓋翻過來,這些油剛好能蓋住瓶蓋的底。
這還不是最少的,作家張賢亮回憶在農場的生活,當時每兩個月才得到50克油,按作家自己的話說,這個量比一口口水還少。
當時這位作家發愁的一大問題,就是保證每次炒菜都能倒出一點油,不然萬一手一抖,下個月就沒油吃了。經過嚴謹的考慮,細致的觀察,他最後選擇把油裝在眼藥水瓶裏。
這樣的黑科技不止誕生在東北的農場,上海的市場裏也有著同樣的生存智慧,據回憶當時上海油供應緊張,每人分到的太少不好帶走,于是大家每人選擇用棉紗做容器,把油吸進去帶走。
油不多,能多吃一點油就成了身份的象征。現在講究健康的人對于油避之不及,恨不得吃菜之前先拿水洗洗,不過回到過去他們可未必高攀得起。
北京市糧食公司原總經理白少川就回憶道,當時只有大學教授、高級演員、高級醫師、13級以上的行政幹部才能獲得“高腦油票”,不過這個補助也僅僅只有半斤。
可能是考慮到大家肚子裏油水實在太少了,從60年代中期,政府每逢節假日,都分配一兩香油、二兩花生油。春節送禮送一小瓶香油,比現在送保健品有面子多了。
從吃油太少到吃油太多
現在我們看爸媽做飯用油一省再省,總是覺得沒法理解。因爲我們沒經曆過那種絞盡腦汁,就爲了省一點油的日子。從吃不上油到吃油太多,在中國只用了大概一代人的時間。
相比過去,今天的我們確實“油膩”了很多。
根據上海的營養調查數據,在這1982年之後的30年間,上海居民的脂肪供能比提高到了39%,超過了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30%的上限。
腰圍也在無聲訴說著我們吃得有多油,根據一項服裝業的數據,中國城市男性的腰圍長從63.5厘米擴張到了76.2厘米。小肚子裏沉澱的,都是消化不了的油水。
確實,從80年代之後,我們菜裏的油越放越多了。
比如做菜時常用到的植物油,在1982年,一個十八歲幹體力活的小夥子,一天大概能吃到12.9克油,到了2012年,差不多的一個人,菜裏面的油翻了兩倍半。
對于中國八個省份的調查也發現,菜裏不斷增加的油,成了我們變得更胖油膩的動力。我們吃進身體裏的脂肪中,植物油做出了40%的貢獻。
給餐桌增添一份油膩的,還有越來越多的肉。
現在一個中國人每年吃掉的各種肉大概有30公斤,放到80年代初,這麽多肉差不多夠三個人吃的。
肉吃得多,脂肪自然少不了。上文那項針對上海的營養調查發現,當地居民吃進去的脂肪,有四成都是來自各種肉,而過去只有兩成左右。
飲食日漸油膩的原因也不難懂,外國學者的研究發現,中國城市化程度越高的地區,吃肉就越多。
隨著中國迅速的城市化,外來的以肉爲主、高油高鹽的飲食風格,迅速攻克了中國的各大城市,替代米飯爲主食,蔬菜爲輔的中國傳統飲食結構。人群紮堆的城市,也催生了大量的中式廉價快餐。
如果你受不了每次吃個炒青菜都蹭一嘴油,想突破油膩食物的包圍,尋找一塊淨土,那麽南方可能更適合你。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一位博士發現,在南方,傳統的飲食模式還很穩定,並沒有受到城市化太大影響。想遠離膩死人的油,吃點清淡的白米、青菜、魚蝦,往南走就對了。
吃得油膩,壞處在哪裏
既然現在的飯菜比以前油膩了許多,那我們是不是真的吃得太油了?
其實,單論食用油的消費量,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比起來不算很多。根據學者的推算,中國每人每年消費的食用油,也就比印度高一點,甚至還沒到全球平均水平。
那難道我們吃這麽多油,還吃得不夠?
也不是這麽說,如果說經濟相關的各項指標需要搶在前面,那在油膩指標上,我們實在沒必要往前趕。
畢竟,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薦的標准,每天吃25到30克食用油算是一個健康的範圍。而現在中國居民人均每天食用油攝入量爲42.1克,早就遠遠超標了。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梁曉峰也表示,中國80%的家庭食用油量都有超標,要提倡“減鹽、減油、減糖”。
至于吃得太油膩有什麽壞處,你可能被科普得已經比我還熟悉了。食用油的成分以脂類爲主,吃得太多會把你往肥胖、糖尿病、心腦血管系統疾病、癌症等慢性病的死胡同裏引。
尤其是動物油,它含有更多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常吃會顯著增加高血脂風險。在吉林松原調查發現,那些常吃動物油的患者,比起常吃植物油的,血脂異常的概率明顯高。
不過就算知道了有什麽害處,你可能還是不自覺地多吃了油。
在家做飯,除非你很注意油的用量,不然只做一盤炒土豆絲都可能油太多。可要是出門在外,那你更是無處可逃。
對于中國成年人在外就餐的研究發現,高熱量、高油、高糖是這些食物共同的特征。外賣、餐館、食堂有一個算一個,都能讓你吃油吃到飽,你總不能天天從家帶午飯吧。
如果能注意的話,還是盡量控制下自己吃油的量吧。不然每天吃這麽多油,恐怕中年還沒到,你就先油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