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聯合國,大家自然不會陌生。在全球政治生態之中,聯合國是個不可忽視的超國家組織。聯合國的總部設在紐約,目前有193個主權國家加盟成爲成員國,此外,又有梵蒂岡、巴勒斯坦作爲觀察團。聯合國的行政首腦爲聯合國秘書長,中國人所熟知的安南、潘基文等人便屬于這個職位。
其主要機構有聯合國大會(可被視爲立法機構)、聯合國秘書處、聯合國安理會、國際法庭、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等,其中最著名的要數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此理事會的功能是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理事會成員共同就可能威脅世界和平的爭議進行討論與表決,並進行集體行動。此理事會由15個成員國組成,其中美、俄、中、英、法更是常任理事國(五常)擁有一票否決權。
現在在網上,經常可以看到這個段子:“大國與大國之間發生沖突,聯合國去調解,結果聯合國沒了”。這個段子本意是在嘲笑聯合國人微言輕,面對大國毫無威信,在處理國際事務中一點作用也沒有。在本文中,余孽君想逆其道而行之,從曆史入手,說一說聯合國的重要性。
誠然,人們對聯合國的指責是有道理的,因爲聯合國的權力確實遠不及各個民族國家,但是,聯合國仍然是一次偉大的理想主義嘗試,得以讓世界各國人民看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雛形。
聯合國的前世——國際聯盟
對20世紀初的人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有史以來人類面對的最殘酷的災難。這場戰爭造成了1000多萬人喪生,2000萬人受傷,其背後是數以千萬計的家庭陷入永恒的悲傷中。對于政治家和外交家來說,這場戰爭的爆發更是難以預料的事。
在戰爭之前,歐洲各國都采取了很多方法避免戰爭,其中最爲著名的便是“大國聯盟”。此方法提倡大國之間締結防禦性同盟,因此當某個國家欲發動戰爭時,它要面對的就不僅僅是一個大國,也要面對大國的盟友們。這樣的話,戰爭發動者們就不會輕易發動一場可能造成巨大損失的戰爭。
但是,一戰打破了這種美好的“幻想”,即使參戰國的背後都有大國盟友,戰爭還是發生了。于是,政治家們開始思考新的避戰方式。1918年,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作爲規劃戰後國際局勢的藍圖。其中有一點就是建立一個主權國家盟約性質的國際聯盟,以此維護世界和平。
國際聯盟的精髓在于“集體行動”。當世界上的某些地區爆發可能威脅世界安全的沖突時,聯盟成員國們要聚在一起進行討論,並進行集體行動,將所有威脅安全的沖突扼殺在搖籃之中。爲了達成這個目的,國際聯盟設置了與聯合國安理會差不多的“國際聯盟理事會”,並同樣將大國、強國選爲理事會,希望大國之間的集體行動能避免戰爭爆發。
但是,國際聯盟有一個重要缺陷,那就是蘇聯、美國兩個大國沒有作爲成員國加入。在一戰剛剛結束時,英、法等資本主義國家敵視蘇聯這個與自己完全不同的紅色國家,它們將蘇聯視作世界和平的威脅。與此同時,蘇聯也廢除了沙俄政府的一切債務,令原債權國們不滿,于是,蘇聯與國際聯盟漸行漸遠。
國際聯盟的計劃雖然由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但威爾遜卻沒有想到,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勢力過于強大,以至于國會直接否決了加入國際聯盟的提議。孤立主義者認爲,美國隨意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讓美國承受了不必要的犧牲。同時,他們認爲國際聯盟的盟約要求成員國承擔太多義務,例如盟約第十條規定成員國要聯合起來抵制危險,孤立主義者認爲,這將損害美國自身的利益。
在30年代,孤立主義思想仍然沒有消失。羅斯福曾想國會提議,希望美國能與國際聯盟下設的國際法庭共同行動。但是,此提案遭到了孤立主義者的反對。孤立主義者指出,一旦國際法庭與美國有關的問題上提出忠告性意見,“那我們作爲一個國家的整個結構便會徹底瓦解。他們認爲,跟隨國際法庭的行動會危害美國的利益。
在缺少美國和蘇聯兩個大國的加盟下,國際聯盟難以達成其維持和平的意願。30年代,美、蘇都加入了國際聯盟。但是,此時法西斯政權已經極爲囂張,而且美蘇與英法等老成員國之間的信任還沒有構建起來,于是,即使美蘇加入了國聯,國際聯盟仍沒能阻止二戰的爆發,國際聯盟從此解散。
聯合國的今生
1933年至1945年,擔任美國總統的是富蘭克林·罗斯福。跟其前任胡佛、柯立芝的孤立主义倾向相比,羅斯福在外交上是個不折不扣的幹涉主義者。他認爲美國應當積極參與和幹涉國際事務,不應只想著置身事外,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國際局勢發生了變化,即使美國不主動幹涉其他地域的事情,也會被世界浪潮所卷入。
羅斯福的觀點在他1937年的“防疫演說”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在這次演說中,羅斯福將戰爭比作瘟疫,並指出單純的“隔離”無法避免戰爭瘟疫侵害美國人的健康:"戰爭都會蔓延。戰爭可以席卷遠離原來戰場的國家和人民。我們決心置身于戰爭之外,然而我們並不能保證我們不受戰爭災難的影響和避免卷入戰爭的危機。"在這種幹涉主義思想下,羅斯福通過參與二戰,成功將美國的影響力和勢力範圍推向整個世界。
面對殘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全世界的人類都在期盼一樣東西——和平。當時的人們認爲,如果想維持整個世界的安全與和平,還是需要一個與國際聯盟一樣的超國家組織。不過,既然國際聯盟已經被證明無法阻止戰爭,那麽重建國際聯盟也是無濟于事的。人類需要一個新的國際架構。
對羅斯福來說,這是個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也是提高美國影響力的好機會。羅斯福與威爾遜一樣,都是理想主義的政治家。在國際關系問題上,他們支持自由國際主義,強調每個民族都應當獲得自由與獨立,殖民者的壓迫行爲是不可取的。但與此同時,羅斯福又認爲,在每個民族都獲得獨立的前提下,也應當有一些大國作爲權威存在,來維持國際社會的安全。
羅斯福的思想體現在1943年的德黑蘭會議上。在此次會議上,羅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四警察制度”設想:“英國、蘇聯、中國、合衆國及其盟國代表了全世界3/4以上的人口,只要這四個軍事大國團結一致,決心維護和平,就不會出現一個侵略國再次發動世界大戰的可能。”
在四警察設想中,羅斯福將英國、蘇聯、中國、美國當作維持世界安全的警察,這個四警察設想,實際上就是“五常”的雛形,只不過後來加入了法國而已。從四警察設想之中,可以看出羅斯福雖然支持強調獨立與自由的自由國際主義,但也支持適度的威權主義。
聯合國機構中的威權主義色彩還體現在五常所擁有的“一票否決權”之上。2018年,烏克蘭提議“取消俄羅斯一票否決權”的提案被俄羅斯一票否決,這個新聞曾在網絡上火爆一時。從某種角度說,聯合國的建立者們之所以給予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權,不是因爲這些國家更加理性、冷靜,而是因爲它們的國力太強了。
聯合國的第一目的是維持世界的和平與安全,避免大國之間發生沖突、引發新的世界大戰是聯合國最先要考慮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聯合國需要暫時放棄公平、道德等原則,來保障安全。之所以要給予五常以一票否決權,是爲了避免某一項提案會危害大國的利益。當這樣的提案出現時,大國可以利用一票否決權將其擱淺。大國的利益被保障了,它們就沒有發動戰爭的理由了,于是,世界和平與安全得以維持。
除了維持安全以外,聯合國在經濟上也頗爲重要。聯合國的創立者們深知貧困、欠發達、貿易壁壘是國際安全的重大威脅,于是,一系列旨在促進經濟發展與商業交流的組織被建立起來。其中最重要的幾個機構是爲欠發達國家提供低息貸款的世界銀行、負責消除貿易壁壘的世界貿易組織、負責調整彙率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人權與文化問題亦是聯合國關注的內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旨在促進世界的文化、科學、教育的發展;世界衛生組織提高了人類的健康水平;世界知識産權組織激勵了國際社會進行創新;國際勞工組織和婦女組織成功推進了工人和婦女的權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保障了兒童與母親的生存與發展;聯合國難民署極力推動解決難民問題……這些努力,都大大促進了各國人民的文化與權益。
結語:偉大的理想主義嘗試
誠然,正如很多人批評的那樣,聯合國雖然是個超國家組織,但是,其機構的權力難以與主權國家相比,因此在國際層面,聯合國很難真正統籌大國之間的行動與合作。很多時候,聯合國只是相當于一個花架子一樣。
但是,我們也應注意,“聯合國”這個組織是在什麽情況下、出于什麽目的建立的。在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的蹂躏後,人類終于意識到,現代戰爭永遠是雙輸的選擇,在這兩場戰爭中,無論是戰勝國還是戰敗國,都出現了嚴重的創傷記憶。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旨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的聯合國産生,並一直維持到現在。
安全理事會雖然強調大國的權威,但是正是因爲安理會的正常運行,以及五常之間在聯合國架構之內的妥協,二戰之後國際社會才能維持基本的和平,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與此同時,聯合國還有另一樣功勞,那就是致力于主動推進全世界人民的人權、民生、健康、安全、教育和環境問題。在之前的國際聯盟,甚至是一戰之前的各種國際會議之中,各國之間僅僅致力于進行大國協調以避免戰爭。但是,對于上述關乎人類社會進步的問題,關注的卻比較少。
而聯合國的特點,就在于它將這些重要議題納入了正規的政治程序之中,將這些話題上升爲全人類共同關注的關注點。而且,解決這些問題的力量不再是民族國家,而是各國合作所産生的集體力量。
在很多時候,聯合國確實是個花架子,但是,基于以上原因,聯合國同樣是一次偉大的理想主義嘗試,爲後人提供許多經驗。我想,這些貢獻就足以讓聯合國永載史冊了吧。
本頭條號長期更新原創曆史文章,喜歡就點個贊或加個關注吧!原創不易,望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