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認定的自我並不是“你”,你只是規則的産物。
——三眼
本文接上一篇:《#社會的邊界:你爲什麽認知這麽差?提出問題就能解決問題》
認知的切入
你所認爲的自我,並不是真正的你,只是人爲和外界制造出來的“你”。
你生物規律,言行舉止,語言體系,思想取向,甚至愛恨情仇,都有著n個“同類”。
——你所能看到的你,只是制造出來的而已!
多數人只是活在某個玻璃瓶小生態中的螞蟻,打轉中渡過一生。
——多數人所能見到的生活,皆爲幻象。
如果你開始問自己“我是誰”,三眼在上篇說過提出問題就是解決問題,你就已經在改變!
只是你沒有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就算一個人對認知結構這種“外部風景”有著極強的迷戀,以及內心的堅定,但萬事開頭難,沒有一個准確的切入點,往複循環的無功而返會逐漸消磨著你的意志。
最佳的切入點就是“規則”!
你所面對的世界,處處都是規則,前面所講的0歲-20幾歲的-步入社會的種種認知的壁壘,都是規則而已。
人類社會的運行本質,就是一個個規則的交互而已,你所能感觸到的世界都是規則碰撞出來的,只是你只能看見表象,而看不見規則的碰撞。
從大到小,從宏觀到微觀,從世界到一國,從一個區域到一個個體;
政治制度、經濟規則、法令條例、文化習慣、乃至個體行爲與觀念,都是行走在一個個規則上,並在規則的碰撞中發生變化。
只能看見表象,就會形成簡陋、片面的認知,思想的前行完全靠主觀“眼見爲實”的經驗主義,當你的經驗主義靠不住的時候,就會求助于他人的經驗。
而你根本就沒有認知上的“結構性”去判定他人經驗的真僞,在n個他人的經驗中徘徊,就像在沒有星光的黑夜中蹒跚前行。
當你能對背後的規則有所察覺,有所洞悟,你會找到人生新的機會,“邊沿”外的風景真的很好看。
因爲種種規則的碰撞不斷撕裂社會的結構形態,當結構質變之時,就是機會來臨之刻;
有的人乃至一個群體脫穎而出,有的在碰撞中暗淡淘汰。
而更多的人不知所以,多數派依然苟且的安于被指定的規則。
如果以上你在邏輯上沒有深刻的認識,三眼舉個例子你就會明白:
從一線到二線再到三四五六七八線,表面的差別在于高樓和街道,實際的差別在于規則的不同,越偏居一隅的區域,民衆所依附的和所感知的規則越陳舊,甚至是一線城市早已經過碰撞淘汰的幾十年的東西。
這就是社會快速發展所被撕裂重組的結構形態的差異。
當你沒有認知結構,你只能從行爲言語上感受到說不清的差別,以及生活方式的難以融入,而很難從理性上說出邏輯。
有著求知欲的同學,在初次讀到三眼講述政治、經濟、社會、自我、人性,這種結構性脈絡的時候,爲之一振,因爲你潛意識裏所想畫出的東西,就是這樣的一個結構。
有了結構,你思想中的碎片才有了歸宿,生活與人生的諸多問題才有了查缺補漏的方向。
大器晚成和被抛棄的小器
人的強大是結構的強大,不是某一時刻的突變,那只是夢幻。
結構的不斷打造,這是量變,只有積累足夠的量變,才會在結構上發生質變。
人的一生是雕琢自己的一生,
你或者被社會雕琢,與衆人一模一樣;
或者自己雕琢,而至大器。
當你有了結構,在雕琢“大器”的路上,你慢慢會發現:
金錢、物質、名位、尊重都只是順帶的産物。
以上的種種人類的欲求,你主動去要是要不來的。
有了結構,你會有新的“自我實現”的目標出現。
減法與加法
打造認知結構的過程,就是一個做減法和做加法的過程。
減法就是減掉這個社會制造的“你”,也就是你與n個“同類”一樣的地方。
加法就是不斷地在腦子中加進去各種規則。
當你加的規則越來越多,自然會拼合出更簡化的規則,也就是說:
在規則上,也是一個加法與減法的過程。
認知並不是智慧,認知就擺在那裏,等著你架構。
會做減法與加法才是智慧。
當你減法與加法做得越來越多,你會慢慢的享受孤獨,因爲你已經脫離了n個“同類”,孤獨才是人生的遠行。
勤做加法減法,你所觀察的世界從模糊逐漸清晰起來,自我也會隨之蛻變升華。
你原來的“同類”依然在底下蹒跚爬行互相踩踏,只剩下“向上”的呐喊和被社會擠壓出的市井人情充斥靈魂;
而同時你所在做的,是站在高處“向下”不斷解構。
認知有多大,格局就有多高,剩下就交給“順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