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傳說她是越國佳麗,姿容冠絕天下。當溪浣紗之時,魚兒們仰望她的美貌,都被陶醉了,沉到了湖底還不自知。
可是真實的曆史上,西施很可有是一個“披發紋面”的“蠻族”,造型可以參考“印地安人”。
俗話說:三分長相,七分打扮。即使西施長得像天仙一樣,但是她的“造型”如此奇特,吳王夫差爲什麽被她迷得倒四顛三,最後把國都亡了呢?
另外,關于西施的傳奇,以及她真實的身份,曆史上也有諸多疑問與謎題。她到底存不存在,到底是勾踐的女兒,還是普通的女奴?
這一切,還是要從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兩國的風俗說起。
一、西施和夫差長什麽樣
1.“斷發紋面”的西施
越國,地處東南。他們自稱是上古大禹王的後代。在春秋的晚期,越國是一個尚武、強盛的大國。而楚國卻老想進攻它。因爲楚王認爲越人是未開化的野蠻人,擔心他們“淫亂”會帶壞楚國的民風。
越人具體是怎麽個“野蠻”法呢?
《史記·越世家》记载:“越王勾践……纹身断发,披草莱而邑蔫。”
《韓非子·说林》中也认为越人“跣行、披发”。
也就是說,越國人的風俗是紋身、剪短頭發,再加上光腳走路。從勾踐的穿著上來看,當時的越國經濟狀況並不太好。
他們不但與中原文化不同,即使是與南方的楚文化,也有很大的區別。
而且越人的衣服,雖然和中原人一樣是上衣下裳制,但是他們是交領左衽的。在中原,只有人死了才會穿左衽的衣服。
到了戰國的中期,因爲越人與其余國家擴大了交流,大量吸引外國人才,重用楚人爲官,後期除了斷發,也開始有了椎髻。
但是在《說苑》與《韓詩外傳》中,他們的使節,依然堅持不肯束發和遮擋紋身。因爲他身上紋的,是屬于自己民族的圖騰。
越國的男子紋身,也可能紋面,那麽西施身爲女子,需不需要紋面呢?
《孟子》中說:越人講話跟鳥叫一樣。日本語言學家對上古《越人歌》進行考證,推測他們講的很可能是“南島語”。
這種語言使用範圍分布,最北端在中國的台灣。而在今天的台灣,就有一只土著民族,女性是紋面的。
據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西施是這樣一位“性格”美女——她講的是閩南話或者台灣土著泰雅族、賽得克族語。她的國家,以剪斷(或者割短)頭發爲習俗,以紋身(或者紋面)爲美。全民光鞋走路,至少男性,會把紋身的部位暴露出來。
2.“黑齒雕題”的吳王
《史記·赵世家》中记载:黑齿雕题,大吴之国也。
中國古代有黑齒國。東南亞也有不少國家民族崇尚黑齒。據體的做法是用一些姜黃和醋、茶、大麥等混合發酵,再以特殊粉末調和,做爲美容品塗到牙齒上。
雕題的意思是說吳國人也紋身,紋在額頭上。
不但如此,吳國人也“斷發”。《左傳》中記載:公孫揮命其徒曰:“人尋約,吳發短。”
這是公孫揮在吩咐手下,作戰的時候要帶一條長繩子,方便斬掉吳人首級之後,把它們串起來。
因爲那時候的作戰,是以斬首數量記軍功的。普通中原人頭發長,不用繩子系,而吳人的頭發,已經短到只有借用繩子才能串起。
這樣看起來,吳越兩國的文化是非常相近的。他們的風俗和審美也驚人的一致。
他們一樣的剪短頭發,一樣的紋身。只是越國不一定全部紋在臉上,而吳國不光要紋在臉上,還要把牙齒塗黑。
3.吳越屬同一文化圈,審美一致
古越語與諸夏語言不相通。楚國人聽不懂越國人講話,中原各族人更加聽不懂。
《呂氏春秋》中說:吳王曾經想攻打齊國。伍子胥說:即使打下齊國,語音不通,風俗不同,怎麽管理呢?不如去打越國。
《越絕書》中也說:吳越二邦,同氣共俗。
在勾踐臥薪償膽滅吳之後,吳國的疆土與越國合並,吳人也都自然融入越國,生産活動與日常交流中,完全沒有任何障礙。
可見越國語言和吳國的差異很小,或者相當于今天的成都話與重慶話的差異,只有少數詞語發音不同。
一個人,乃至一個民族的審美情趣,是受到他從小所生活的環境影響的。因此“黑齒雕題”的吳王,看到“斷發紋面”的西施,自然能夠發現她的美麗。
到戰國後期,越國比較衰落的時候,諸夏各國經常向越國索要金銀與女奴。越女一度十分受歡迎。這與勾踐被夫差打敗之後,吳王夫差,拼命向越國索要美女不同。因爲諸夏的國君,可能並不會覺得越女符合他們的審美,而只是覺得,這些是便宜的奴隸。
這些事被二三百年後的漢朝人寫成《絕越書》,加入想象之後,就與事實的真相,有了極大的出入。
二、西施的真實身份是什麽?
1. 此“西施”不是彼西施
還是《越絕書》說:“西施”本來是苎羅江上的浣紗女,因爲生得美貌,被大夫範蠡相中,代表越國送給吳國爲妃。
就像王維的詩中所寫那樣:西施出身平民。“朝爲浣紗女,暮作吳宮妃”。從此以後二千年來,中國所有與西施、範蠡有關的愛情故事,其原型,都出自這本《越絕書》或者《吳越春秋》。
但是前述兩本書的作者,其實都吳越大戰二三百年之後的“漢朝人”。
而在早戰國時期,與吳、越國同時代的《管子》、《墨子》、《慎子》、《孟子》、《莊子》、《荀子》等書中,皆有分散零星地提到“西施”。每一次提及,總是用她來說明某一事例。只是這些事例,與越國、吳國、乃至諸夏各國,所有的政治事件都毫不相幹。
以上古籍,全部早于《越絕書》、《吳越春秋》最少二三百年。
因此,西施是平民的故事,很可能就是《越絕書》、《吳越春秋》杜撰的。
那麽,二書故事中的“西施”,到底存不存在?如果存在,她又是什麽人呢?
她可能真的是一個古代的美女。只是她的事迹,除了美貌,別的皆不可考。而漢朝的人寫《越絕書》,借用了她的名字。把她的名字,安到了一個“越國王女”的身上。
2. “西施”可能是越國的公主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與吳王夫差交戰。勾踐因不聽範蠡勸阻,發兵追趕吳國人,結果被困于會稽。文種使計買通了吳國太宰伯嚭,勸夫差打消了殺死勾踐的念頭。
吳越兩國訂立城下之盟,爲此越國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國語·吴语》中记载了勾践当时对夫差说的话在。他说:勾践请盟,一介嫡女,执箕帚以晐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盘匜以随诸御。春秋贡献,不解于王府。”
其中的一介嫡女就是指的勾踐的女兒。嫡子是勾踐的世子。
而《國語·越语》中,文种则说:“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兩段放合起來的意思就是:勾踐對夫差說,我願意把我的女兒給你做打一個灑掃的女傭,“晐姓”,就是嫁給夫差,替他生兒子。文種的主說法是:把我們越王的女兒,嫁給大王您;大夫的女兒,嫁給吳國的大夫;士的女兒,嫁給吳國的士。
勾踐當時慘敗,自己和王後都淪落到要給敵人當奴隸的地步。他可能不會,也不敢在這個時候,吝惜自己的親女兒,再慢慢去民間尋來一個美女當間諜。
事實上,最後勾踐能打敗夫差,靠的也不是“西施”。還是靠他和範蠡、文種“十年生聚”的國策。
因爲曆史上的“美人計”是杜撰出來的,所以西施的“間諜”身份,使終不如她的美貌有說服力。
3.一點關于民間傳奇的猜想
勾踐“臥薪償膽”打敗夫差之後。文種、計然等外國來的政治家都遭到迫害身亡。唯獨範蠡這個楚國人得以全身而退。
據《越絕書》是後說,勾踐放走範蠡後,封給他妻子裏百之地。他爲什麽要對範蠡這麽好呢?
我們也來做一個大膽的推理:因爲,範蠡最後娶了“西施”(勾踐送給吳王的那個女兒)。因此,勾踐在玩兒“飛鳥盡,良弓藏”的時候,唯獨放過了他。
結語:
西施,最初是古代美女的泛稱,並沒有專指哪一個人。
《越絕書》的作者是漢代人,他可能受志怪小說的影響,把曆史上真實存在的越國公主事迹,改頭換面寫出來,又給她起了個西施的名字。
公主雖然被降級成了平民,但是從平民到王妃,一步登天的故事,更加符合民間的幻想。
故此,曆代文人也不吝筆墨,加油添醋。經過大家上千年的努力,終于讓這位“紋面美女”在中國曆史上“封神”,成爲我國四大美女之一。
參考資料:
《史記·赵世家》
《史記·越世家》
《國語·越语上、下》
《說苑》
《呂氏春秋》
《越絕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