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疫情的爆發,從短期看對需求造成了沖擊,特別是由于和春節在時間上疊加,導致餐飲、旅遊、商業等行業都受到了比較大的影響,而春節之後延期開工也對工業、房地産以及農業帶來了較大影響。
對于銀行機構而言,由于部分行業企業由于生産安排無法正常恢複,影響短期經營和現金流,同時相關企業員工的收入勢必也會減少或預期支出下降,對商業銀行的對公、零售和中間收入都會産生不同程度的影響。比如,企業的新增信貸需求會減少、因清償債務能力下降導致逾期貸款增加,個人金融消費需求下降而相關消費貸款、信用卡貸款違約率則會提升,甚至部分居民的房貸清償能力也會出現問題,同時由于春節期間零售銷售、旅遊收入和促銷活動大幅度下降,由此形成的支付結算,金融理財産品的托管代銷等中間業務收入也會相應下降。商業銀行不僅新增收入會減少,還必須面臨存量資産質量下降和不良率上升的風險,短期內的經營壓力較大。
就短期應對疫情沖擊而言,商業銀行要認真分析、評估疫情對行業自身影響,做出前瞻的、科學的、有針對性的經營安排,做好政策應對和産品儲備。樹立“只有企業平穩經營,銀行才能獲得長久的發展”的共生共存發展理念,不斷提升金融産品的供給能力,全力以赴支持企業恢複生産經營。
一是確保各類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整體信貸增長平穩增長。在確保不抽貸、不斷貸的基礎上,銀行機構要完善續貸安排,通過延長還款期限、減免逾期利息、無還本續貸、增加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信貸重組等多種方式保障企業正常運營的流動資金。切實有效減費降息,降低融資成本,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二是聚焦企業應對疫情的融資需求變化,完善差異化優惠金融服務,根據中小微企業實際需求,設計合理融資期限,提高貸款額度,滿足企業資金周轉需要。各銀行機構要根據自身的傳統優勢,對涉農涉小企業提供專屬的金融産品,提高融資的精准度。
三是合理優化簡化業務流程,積極拓展線上金融服務,通過非現場核查、核簽等方式,提高審批效率,對涉及疫情防控的信貸業務,開通綠色審批通道,優先辦理、即來即審,切實做到應貸盡貸快貸。
四是進一步落實風險管理和盡職免責的相關制度,適度調整對分支行和相關業務人員的監管指標或考核辦法,放寬不良容忍度,提高基層敢貸、願貸的積極性。
從長遠來看,銀行機構在千方百計促使經濟恢複的同時,也要“化危爲機”,把握機會進行改革創新,提升金融服務的綜合能力。
此次疫情期間,數字經濟相關的商業模式已經展現出了獨特優勢。這不僅體現在市場微觀主體的消費、辦公、教育和其他生産生活領域,也體現在城市管理、交通物流、醫療服務等在內的社會治理體系方面。金融作爲社會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資金供需的中介機構,對于個人、企業和各級政府等社會市場主體來說,無論是儲蓄、理財投資還是貸款、發債等融資需求,都必須解決線上交易的服務可能性、服務質量和效率的問題。未來線上的金融服務比較成熟的開戶、儲蓄、轉賬、投資理財等基本需求可能會進一步增加,需要金融機構提升處理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優化服務質量。隨著更多的生産生活場景線上化,隨之而來的融資貸款和發債等較爲複雜的金融服務需求也會不斷增加。商業銀行必須進一步深入應用金融科技,加強線上金融服務,打造綜合科技金融服務生態。
要提升金融風險管理水平,提升金融治理能力。一般來說,經濟轉型升級的時期往往是金融風險的高發期。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准確應對和穩妥處置了地方和區域的各類金融風險,確保了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面對經濟發展中可能出現的類似此次疫情這樣的“黑天鵝”事件,商業銀行特別是中小商業銀行要特別注意處理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面對可能出現的突如其來的重大金融風險,要未雨綢缪,做好壓力測試,有針對性的提升危機處置能力,不斷完善防範、化解和處置風險的長效機制,通過內源補充和外源籌資的方式多渠道增強資本實力,平滑經濟周期和外部沖擊對銀行經營和資産質量的影響。要進一步提高公司治理水平,把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內控機制和風控體系有機結合起來,把服務實體經濟和機構的穩定性放在首位,明確發展方向、找准市場定位,確立正確的風險偏好,以應對各類金融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
要堅持推進銀行業供給側改革,補足結構性金融服務短板。此次疫情爆發以來較爲突出的問題就是中小微企業在突發事件面前資金鏈條較爲脆弱。從銀行産品服務來看,針對中小微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的差異化、個性化服務格局遠未形成,結構性的金融服務還存在很大提升空間。在産品創新上,要針對中小民營企業生産經營周期和創新企業輕資産特征,開發以應收賬款、訂單、知識産權等動産作爲抵押品的金融産品,逐步完善信貸與債券投資業務統籌聯動,幫助企業優化融資結構,解決企業流動性可持續的困境。引導和鼓勵城商行、農商行回歸“服務地方經濟”的市場定位,重點服務當地産業,滿足不同層次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