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鮮的職業劇現在越來越多了。
但今天盤點職場女性,還總是忘不掉世紀之交港劇裏的那些女主角們。
爲什麽國産職業劇至今出不了聶寶言這樣的角色?
我覺得跟職業感的欠缺有深深的聯系。
延伸到生活裏,有很多人即使上了班,從著裝到面貌也都缺乏職業感。
這篇想聊一聊如何理解並擁有職業感。
沒有職業感的原因
- 對外表過分雕琢
初入職場的人都樂于從時尚博主的穿搭寶典中取經,選擇什麽樣的單品或者如何搭配能夠看起來更像一個職場人士。
在職場中注重外表是得體的表現,但如果關注點只在于衣服怎麽搭,包包怎麽配,鞋子怎樣更有時尚感,無形中是在把職場當T台,只想從外在表現出怎樣更像個幹練的職場精英,而不是投入到這個真實存在的工作環境。
過分雕琢到只關注外表,會從你的神態和動作中傳達。韓劇《觸及真心》中,劉仁娜飾演的大明星來律所體驗生活,爲了不失明星風采,她穿上了極近奢華的衣飾,對著同事露出面對電視鏡頭般的職業微笑,不時撩撥頭發,如同亮相紅毯時的表現自我。
喜劇橋段有誇張效果,但也是現實生活的某些縮影。CBD大樓的白領大多行色匆匆,偶爾會看到一些衣著妝容極度精致的女郎,踩著細高跟,在穿行的人流中款款而行。她們臉上常挂著一種悠然又優越的微笑,你無意間注意到她,她的眼神也會偷偷掃視過你,悄悄再撩撥下頭發,把高跟鞋更走出模特步感覺。
如果以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裏的時尚女魔頭穿著精致這件事來舉例,這種類比其實沒有參照性。對于一個時尚主編而言,工作性質決定了她在衣著上的投入,這是特定職業需要而非任何職業的必要,電影爲凸顯人物在工作上的苛刻更會誇大這一點。但梅麗爾飾演這個人物的核心還是在于她工作上的專業度。
有個有趣的現象,很多時候在國外課堂上打扮最顯眼的往往是中國留學生,有些外國人會吐槽中國學生上課穿得像貴婦。我並不認爲吐槽就能代表誰對誰錯的立場,但至少說明了穿衣服這件事不是越“正式”越好,搞不清楚場合有時就會給人不認真做事的觀感。
- 過于凸顯個人特質,沒有對職業的敬畏感
我覺得很多國産職業劇劇情懸浮的原因在于演員本身的不相信。沒有上過班的生活體驗,也沒有對職場中人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不遵守職場規則是家常便飯,很多劇情中女主角丟了工作如同兒戲。
職場女性首先有非常明確的職業觀,她們很明白自己的職業要求和操守,也清楚職業的目的性。過分摻雜個人感情的拖泥帶水和急需表達個人想法的自我中心都是職業感的阻礙。
看國産劇《我的真朋友》,楊穎扮演的程真真是個房産中介,卻每天周旋于各種瑣事中,客戶的感情、家務事她都會摻合,賣不賣得出房子、能不能拿到中介費反倒成了可有可無的事。房産中介的工作目的就是把房子賣出去,整部劇看下來女主角好像從來沒想過自己的本職工作究竟是什麽。
沒有明確職業目的性的行爲,只會損耗專業度,降低別人對你的信任感。瑪麗蘇劇情可以凸顯自我,而實際工作更看重事情處理的結果並非你的個人情緒。
同樣是房産中介題材,日劇《賣房子的女人》裏的三軒家萬智正好相反,她的口頭禅是“沒有我賣不出去的房子”,爲了賣出房子她會想盡一切辦法,彙報業績時該是自己拿到的錢一分也不會少。
看似不擇手段、不近人情,但職業感就如此顯現出來。
- 永遠有比工作更重要的事情
瓊瑤劇從前被稱爲“三廳”電影,鏡頭在客廳、飯廳、咖啡廳等各種室內場景中轉換,好像台北的男男女女除了談戀愛就沒有更重要的事情了。
40年過去,場景匮乏的毛病在國産職業劇中依舊存在。戀愛、家庭矛盾、日常生活的瑣碎場景總多過表現工作的具體內容。無論女主角的工作職責如何重要,湯湯水水還是那些,不談戀愛、沒有結婚打算、沒有孩子都被視爲殘缺,女性事業上的生存空間被壓縮到極窄,沒了男人生活就失去了意義。
很多職業劇的女主角工作都被設定爲專業度很高的工種,但拖拖拉拉幾十集下來,只記住了她和男主如何相遇如何誤會如何和好,她的本職工作究竟是什麽沒有人說得清。
女性腦力勞動所承擔的那部分社會職責在國産的職場劇中被完全消解了。但不容置疑的是,智性和能力依舊是職場女性魅力的重要來源。
職業感的來源——如何擁有職業感?
- 職業身份的認同
①職業著裝
現代的摩天大樓美學是自包豪斯時代開啓設計新紀元後,在一次次建築變革中確立起的美學風格。這種空間秩序決定了我們應當投入到集體辦公的高效協作中。每一個身在其中的人都是集體作業中的有機體,飽和度較低的中性色調因爲和建築主體相契合,讓職場人士有歸屬感,才成爲了職業搭配的基調。
因此一個女生今天穿了件度假風連衣裙,即使非常適合她但這套裝扮出現在工作中就是不合適。
在職場這個特定場合,雖然不需要過度雕琢,但穿和職場調性契合的著裝搭配依然是需要注意的。
②專業度
現實中在超市結賬,如果這個收銀員操作很熟練,應對顧客也非常得體,我們都會由衷覺得她是專業的。專業技能對職業感的加持作用非常重要。
工作說到底還是要有技能傍身。相較國産職業劇拉家常一般的工作狀態,英美劇女主角更願和你談公事。
《傲骨之戰》講女性律師打官司,每一集的場景就以法庭、律所爲核心,觀衆看到三個女人爲了案子認真調查、搜集證據、邏輯推理的具體過程,很自然會被這種專業度折服。專業度是從細節上反映的,再多旁白和台詞都彌補不了專業度缺乏的蒼白。
③角色感
有時我們會說這個人看起來很職業,說的是一個人職業的角色感很強。
角色感是浸淫職場並融入進去的狀態體現。往一個崗位上一站,就像是做這件事的人。
日本是最重集體主義的社會,無憂無慮的少女時期和進入社會後的職場女性完全是兩種狀態。
日劇《甜心空姐》的美咲洋子,從活潑的搖滾少女成爲職業空姐的訓練過程,就是職業感塑造的軌迹。洋子想象中的空姐是光鮮又輕松的職業,開始空姐訓練後她一度因爲訓練過于痛苦而打退堂鼓。
三神教官的魔鬼訓練其實就是將空姐的職責和面對的壓力具體化,在高空作業容不得半點馬虎,小到讓乘客滿意的服務,大到飛機遇險時對乘客生命的保障,當洋子從心底理解了空姐職責後,她越來越像個成熟女性,越來越靠近自己崇拜的三神教官。站姿、表情、服務乘客的細致度和專業度,令她進入了空姐角色。
職業化的過程是個體社會化、成熟化的過程。擺脫稚氣,個人特質不能過于突出,要讓人覺得你有對這件事情負責的態度。
- 精英氣質和職業感天然契合
①著裝得體而不是過度
精英氣質之所以被人向往,最先能令人感受到的是外在的體面,這種體面絕非名牌堆砌起來的表象,而是處處得體的精確。
《傲骨賢妻》裏女主經曆了生活跌宕後,從家庭主婦重拾辯護律師職業,你可以清楚感受到她做律師後著裝的變化。剪裁合身的西裝套裙,款式沉穩幹練的高跟鞋,全身上下的顔色甚至不超過兩種,首飾這些只做點綴,不需要的情況下會舍棄。她要顯示的是專業度和令人信任的氣場,幹擾到職業形象的個人符號最好通通隱去。
著裝和人的感受肯定要合二爲一。
《歡樂頌》安迪出場一次換一個愛馬仕,以單品的昂貴來顯示職業身份的尊貴,無異于把角色作爲了單品陳列的展示架。楊冪演《談判官》的服裝聽說很多都是自己置辦的,可能商業談判和帶貨達人天然就不是一個磁場吧。
- 精英其實是有疲憊感的
精英雖然講究體面,但真正工作的人都是勞累的,無時無刻都一絲不苟的狀態其實也不存在。
在《非自然死亡》裏,我們看到法醫工作的常態。石原裏美在這部劇裏放棄了美妝博主身份,大多數情況下素面朝天,穿搭也以灰暗的色調爲主。很多小細節,比如通宵工作後的困乏,和同事在更衣室吃著家裏帶來的便當,解剖屍體前會把披散的頭發用皮筋紮起。生活感體現的是一部劇的質感,疲憊狀態的傳達,能深刻地讓人體會到女主角對待工作的專注度。
專注工作的人是有強烈目標感的,她們的眼神透露出堅定,身體狀態很穩定,認真狀態下無論男人女人都更迷人。
就像伊芙每次出場,即使風塵仆仆你也不會覺得她要去逛菜市場。工作投入而顯現的疲憊是擁有氣場的。
- 精英的冷漠感
精英都是行業中的專業人士。專業人士之所以專業,在于他們會對事情結果負責。
去過香港的人可能對香港的職業女性印象深刻,她們大多步履匆忙,不苟言笑,迎面走來會令你有這個女生有點凶的直覺。港女的不好惹由此傳開。“Time is money”不是句空話,講究效率的情況下,多一分表情確實都嫌浪費。
港劇裏女主角都極少有表情波動
另一點,越是職業素養高的人越會對專業本身有敬畏心。他們在表達觀點時力圖嚴謹,也不會隨意發表見解,說出的每句話都是斟酌後的判斷。
和陳慧珊搭戲的林保怡曾經說:“這個女仔看上去,其實好特別啊。”這種特別是因爲在當時美女如雲的TVB,陳慧珊演高知不用做戲。她骨子裏透出的專業和疏離足以令人信服。當年因爲聶寶言好多人職業理想變成了法醫。這就是成功的職業劇,能傳達出一個職業的魅力,也能産出職業感美人。
精英的冷漠感來自理性和嚴謹,真不是端著架子強撐氣場就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