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丨本文由華商韜略原創首發丨作者:李雲飛/編輯:陳光丨責編:楊芷嘉
全球汽車供應鏈領域,一個「蛇吞象」事件正瘋狂上演。因「死亡氣囊」事故,全球第二、佔市場20%份額的日本安全氣囊生產商高田(TAKATA)
丨本文由華商韜略原創首發
丨作者:李雲飛 / 編輯:陳光
丨責編:楊芷嘉
全球汽車供應鏈領域,一個「蛇吞象」事件正瘋狂上演。
因「死亡氣囊」事故,全球第二、佔市場20%份額的日本安全氣囊生產商高田(TAKATA),被僅僅是其1/3年營收的美國KSS、擬以不高於15.88億美元(約107億人民幣)的價格收購。
表面上看,這筆重磅收購是美日企業間的遊戲,不想卻因KSS母公司——均勝電子浮出水面而再起波瀾。
日本的輿論爭議集中在身為全球第二巨頭的高田,不僅即將被一家2004年成立、比它小71歲的年輕公司吃掉,而且還創造了日本製造業史上最大規模破產案。喧囂之中,神秘操刀者——均勝電子董事長王劍鋒闖入大眾視線。
【1】
1970年出生的王劍鋒骨子裡是個文人。從中國美院畢業後,他一度沉浸在藝術創作中。即便日後成為行業大鱷,他仍沒拋棄自己的愛好,閑暇出了幾本攝影集,企業里「高綠化、花園式」布局,也由他一手參與設計。
王劍鋒徜徉藝術海洋之時,正值中國市場經濟步履蹣跚發展之際。1994年,國內宏觀經濟出現增長回落,汽車零部件行業受損嚴重。王劍鋒家族企業的汽車電子緊固件廠出現危機。少東家臨危受命,他第一次被派上了不見硝煙的商戰中。
從小的耳濡目染,讓王劍鋒的經商潛能徹底爆發。他不僅幫助企業在寒流中屹立不倒,還一步步將其發展壯大,成為地方頗有名氣的明星企業。
1999年,羽翼漸豐的王劍鋒不再滿足於偏安國內一隅,他將目光瞄向了來華拓展市場的美國巨頭天合。作為世界十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之一的天合,產品服務於40多家全球主要汽車製造商,在全球擁有高達65,000名員工,實力雄厚。
王劍鋒深知,這次極為難得的國際合作,將是他未來事業的重大起點。
當機立斷,他拉關係、跑路子,經過多方接觸,最終拿下了和美國天合的合作:雙方成立一家寧波天合緊固件公司,他親自擔任總經理一職。
通過外資平台的薰陶,王劍鋒逐漸意識到:國內同行更多還是在下游產業鏈互相競爭壓價。如果自己一直在這個領域搞,產品容易被模仿、利潤低不說,未來格局也未免太小。
2004年,王劍鋒決定跳出束縛單飛,成立寧波均勝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離開天合之時,企業營業額已從幾百萬元飆升過億。
這份沉甸甸的業績,讓王劍鋒積累了很高的人氣。時任財務總監、市場總監等高層紛紛跳槽,跟他從零開始接著干。
甚至,時任世界500強企業陶氏化學的中國區人事總監郭志明,也被他的人格魅力吸引過來,裸辭加入團隊。
現任均勝集團副總裁的郭志明回憶:「10年時間,企業高管沒有一個被裁撤,干不好,他安排換崗;跟不上形勢,他送出國培訓。」
但企業剛成立時,郭志明曾不無憂慮地問王劍鋒:「你打算怎麼干?」王劍鋒回答的很乾脆。「我們主攻汽車零部件,第一要搞自主研發,第二工廠要最先進。」
【2】
創立初期,王劍鋒就確立了與汽車製造主機廠同步設計開發的發展理念。
但放眼外界,全球汽車供應鏈一直被美德日三國巨頭企業牢牢把持。2017年,《美國汽車新聞》發布的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百強榜中,三國企業上榜67家,佔據了絕對統治地位。其中,日系企業以28家獨佔鰲頭。
再回身看企業內部,一沒核心技術,二沒合作大客戶。無奈,王劍鋒只能在一些所謂的功能件,譬如內飾上賺點小利潤。
看著國內2000多億的汽車電子配件市場,明明在嘴邊,卻還吃不到,王劍鋒心裡打了個大算盤:衝出美德日包圍圈,干一票大的。
國內這個領域水平參差不齊,很難找到好師傅。最終,王劍鋒把目光瞄向了海外,德國普瑞(Preh GmbH) 成了他的第一個試金石。
近百年歷史的普瑞是汽車零部件行業的「隱形冠軍」:手裡攥著98項汽車電子發明專利,配件客戶供應的更是寶馬、奔馳、勞斯萊斯這樣高端汽車生產商。
在王劍鋒眼裡,有核心技術、有高端客戶資源的普瑞是一個高不可攀的白富美,第一次走進德國普瑞廠房時,王劍鋒的最大感受是「震撼,幾乎全身發麻」。
「給你們20億,10年時間,能造出這樣一個工廠嗎?」王劍峰問陪同的技術人員,得到的回答都是「無從下手」。
收集資料中,王劍鋒注意到一個細節:普瑞在2003年被一家私募基金DBAG控股後,業務出現重大調整:連續在美國等地開設分支機構,唯獨在新興的中國市場沒有涉足。
王劍鋒覺得這是個突破口,便立馬帶著高層千里迢迢飛到德國,希望兩家合力開發中國市場。誰曾想,財大氣粗的普瑞並沒有被這個中國「窮小子」打動,王劍鋒失意而歸。
初訪雖未如願,但誠意滿滿的王劍鋒,還是和普瑞建立了高層互訪機制。
【3】
雙方關係的改變,來自一次「天上掉餡餅」的機會。
2008年,世界爆發金融危機,和美國商貿緊密的歐洲各國同樣很受傷,汽車行業更是早已哀聲一片。捷豹路虎、標誌雪鐵龍先後被打包出賣,王劍鋒的浙江老鄉吉利李書福還趁勢拿下了沃爾沃。
「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股神巴菲特的這句話被王劍鋒用上了。在中國房地產市場一片紅火之際,他拋棄了企業旗下所有的地產項目,拿回資金流,把全部身家壓在海外收購上。
這一次,王劍鋒對德國普瑞的目標也發生了變化,不再是尋求合作,而是干票大的!直接收購!
彼時,金融危機讓整個歐洲瑟瑟發抖,控股普瑞的DBAG基金退出期將至,愈發擔心企業在危機中受損嚴重,王劍鋒適時拋出了橄欖枝。
受他邀請,普瑞高層被王劍鋒「忽悠」到了中國。這一次雙方見面,是在王劍鋒準備新建工業園的一片農田裡。
眼前是一望無際的農作物,王劍鋒慷慨激昂地講述在這片全新土地上,將會出現宏偉的工業園、密密麻麻的車間,以及源源不斷產品的偉大構想。
但天生嚴謹的德國人卻不買賬。「實際上老外見能忽悠的中國人太多了,估計他覺得這小子肯定在忽悠我。」王劍峰迴憶說。
第一次沒成,第二次碰面依然無果。
王劍鋒不認輸,決定找個跳板過渡一下。經過反覆斟酌對比,他最終將目標鎖定在一家叫上海華德的公司上。有著中德合資背景的華德,業內口碑、產品都屬上乘。更何況,選擇華德「練手」,還能提前摸摸德企的脾氣。
順利拿下華德後,均勝電子的市場份額大幅提升。王劍鋒覺得一切穩妥之後,把這個喜訊通知給了普瑞高層。
將信將疑的普瑞決定還是眼見為實、親自驗證,於是再度造訪。
與上次空曠的農田相比,同樣的地點,藍圖中的工業園已經動工成型。拔地而起的廠房建築第一次震撼了德國人。三顧茅廬後,德方相信了王劍鋒的誠意和實力,談判正式開始。
【4】
這項錯綜複雜的收購案堪稱登月工程。資產評估、業務模式、土地檢測……對王劍鋒而言,每一項都是邊做邊干,從零開始學。
甚至,過了九九八十一難,最後準備取真經時,國外強大的工會勢力也來「刁難」了。
工會組織向王劍鋒拋出了三個問題:「你們為什麼要買這個企業?來了之後有什麼想法?你們會不會把我們的設備轉移到中國,對我們就業產生影響?」
王劍鋒的回答很務實。「看到你們過去5年報表,連續保持兩位數增長,我覺得新技術,新產品都很好。但到目前為止,你們在中國還沒有公司,中國大陸將是普瑞下一個崛起的新起點。未來一定屬於我們。」
吃下定心丸的工會不再是攔路虎。2011年,均勝電子成功併購德國普瑞,王劍鋒以16億元吃下74.9%股權控股普瑞,一年以後,他又將剩餘股權攬入懷中,背後還包含他曾經夢寐以求的98項專利。
曾經可望不可及的白富美,被王劍鋒娶回了家。這個經典收購案例也被評選為年度中國十大海外併購案之一。
同年5月,王劍鋒馬不停蹄地準備上市工作,在完成了對遼源得亨的重組方案後,企業成功借殼上市。
上市以後,均勝電子先後通過定增募集資金,進行海外更廣的撒網。從2013年至2016年,籌集的資金就逼近百億。先利用自籌資金支付,然後用增發股票來置換先行支付的自籌資金,是王劍鋒打牌的關鍵。
有了資金和經驗,嘗到甜頭的王劍鋒,在海外併購的路上越走越遠,胃口也一次比一次大。
2013年,他以56萬歐元收購軟體開發公司德國Innoventis;2014年以1430 萬歐元收購全球著名的工業機器人製造公司IMA100%的股權和相關智慧財產權;年底又以9000萬歐元的價格收購德國高端方向盤總成與內飾功能件總成供應商QuinGmbH;2016年2月,王劍鋒以1.8億歐元的價格全資收購德國TechniSat汽車導航企業的汽車信息板塊業務;同月,再以9.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全球知名的汽車安全系統供應商美國KSS……
華商韜略梳理後發現,王劍鋒通過一連串眼花繚亂的海外併購和資本操作,從2006年營收2000萬元的「小打小鬧」,到2016年營收超200億人民幣,十年跑出了1000倍的火箭增速。
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內對均勝電子如此評價:「這家企業極為擅長海外收購,通過併購各種類型的核心零部件企業,實現了巨幅增長。」
【5】
均勝電子的發家史離不開「收購」二字,王劍鋒的「走出去,引進來」戰略,也造就了一個覆蓋汽車安全、智能駕駛及車聯網等領域全球隱形巨頭。
從2009年開始,中國一躍成為世界最大汽車市場,很大程度上是有了均勝電子這種在供應鏈上「撐腰」的幕後英雄。
但初期,王劍鋒在海外的「大手大腳」,也引來無數非議。
就拿最新要收購的日本高田來說,旗下KSS市場份額雖然能一夜之間從8%增長到了大約25%。但陷入困境的高田,總負債金額或將超出1萬億日元。
在批評者眼裡,這樣的收購不值得。
但在王劍鋒眼裡,一旦能殺入全球強大、封閉的日本汽車生態鏈,可就賺大了。「這一次主動出擊,是一次處心積慮的『撿漏』。」他說。
相較歐美車企千絲萬縷、融合開發的生態鏈,日本汽車鏈基本處於「閉關鎖國」的狀態,即便是豐田、本田這兩大全球性巨頭,也樂於和本國汽車零部件企業合作。外國資本和企業想進來,門都沒有。為此,外界將日本經濟的獨立和封閉性,定義為典型的「加拉帕戈斯現象」。
更何況,均勝電子收購日本高田欠的業務,並不包括它負債背的那萬億日元飢荒。均勝在公告中明確表示,此次購買意向是針對高田硝酸銨氣體發生器業務以外的資產。
換句話說,王劍鋒希望以美國KSS為「幌子」,避開日本對中國企業收購的警覺性,將箭頭直指日本高田的技術和市場渠道。
「我們三、四年前就開始考慮收購高田了,我熟悉那裡的管理,也認識那裡的人。」KSS首席執行官羅冠宏透露說。
一旦王劍鋒成功收購日本高田,一個橫跨美國、德國、日本的全球體量級的跨國汽車零部件巨頭,也將隨之誕生。
【6】
此前,有人問過王劍鋒,為什麼你的海外收購能夠克服水土不服現象,很快讓企業走上正軌?
「收購普瑞時,我們只派了一個董事會成員過去。」
王劍鋒回答說,我們把部分股權轉讓給德國普瑞管理團隊的25個高層,並承諾如果他們在5年後幹到預期目標,我們會重金回購這些股權。「這是中國企業海外併購裡面第一個採用股權激勵的。」
他自己心裡有桿秤:收購外資企業,還需要「港人治港」原則。如果這些「土著」的管理都出現問題,那還有誰能勝任呢?把握好大局規劃、維護管理層穩定,干好這兩樣就足夠了。
從最早做低端的塑料功能配件業務起家,到一躍成為全球頂級的安全系統供應商,這家中國汽車產業鏈里最有野心的企業,業務已在德國、美國、葡萄牙、羅馬尼亞、墨西哥等地遍地開花。
如今,你能想得到的汽車品牌,幾乎都裝有均勝電子的產品。比如新貴特斯拉,其最新準備量產的Model3,多個系統和部件便是由均勝電子旗下的普瑞和KSS協同供貨。
曾幾何時,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被歐美企業長期小視,「中國汽車供應鏈不行」的帽子,隨著王劍鋒一次次「豪賭」,被徹底摘掉。
在國人爭相造車之際,王劍鋒另闢蹊徑選擇從汽車供應鏈突圍,自己留下了「裡子」,也為國內同行贏得了面子。
如今,均勝電子已成為全球汽車供應鏈領域不可忽視的中國力量。時任浙江省省長的李強在一次電視電話會議中,專門提到均勝電子在海外的大動作:「均勝集團創出了一條獨特的發展模式。」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來自網絡 ·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百家號】,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就在華商韜略!
版權聲明:版權歸華商韜略所有,轉載請聯繫華商韜略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