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全職媽媽。自從檢查出懷孕之後,我就因爲身體原因,辭職在家養胎。若蘭出生之後,因爲兩邊的老人都不方便到城裏幫忙帶孩子,我們也不想讓若蘭成爲“留守兒童”,所以我就暫時打消了重返職場的念頭,安心做起了全職媽媽。
如今,若蘭已經2歲了,我離開職場也快3年了。在這3年裏,我不止一次遇到親戚朋友甚至陌生人當面或者背後議論”還是大學生呢,整天在家帶娃,這事情(指“帶娃”),是個女的都能幹,這書真是白念了“。
今年春節,我們帶著若蘭寶貝回老家過年了。受疫情影響,在家待的時間比較長一些,親戚朋友、左鄰右舍見了(我們回來的比較早,那時候疫情還沒有全面擴散開,親戚間還在走動,農村裏左鄰右舍之間串門也很常見),都誇我家寶寶聰明又乖巧,2歲的若蘭用她的實際行動證明了“高學曆女性辭職帶娃,非常值!”
個子高,剛過2歲的寶寶,經常被當成3歲的娃
今年是若蘭出生後第一次回老家過年,很多親戚朋友、街坊鄰居都是第一次見,通常見面後的第一句話就是“寶寶都長這麽高了,有3歲了吧?”。
其實,若蘭春節前回家前幾天,才剛剛過完2歲生日,但是,因爲個子比較高,總是被當成3歲的孩子。我們回來的時候坐的高鐵,旁邊座位上是一位爺爺帶著2歲半的孫子,在知道兩個小孩子的年齡之前,那位爺爺還一直讓他家孫子叫我家若蘭“姐姐”,因爲若蘭的個頭比他孫子高好多。
大家都知道,孩子的個子高不高,主要是受父母遺傳因素的影響。但在這個人人追求“高大個”、“大長腿”的時代,在大部分家長眼裏,孩子個子高,就是“養的好”的表現。
當然,孩子的身高,基因的影響固然強大,父母都是大高個(實際上我和若蘭爸爸都只是“中等”身高),孩子自然不愁長,但孩子的身高,也是需要“管理”的,因爲除了“基因”這一“先天因素”,影響孩子身高的“後天因素”還有很多。
比如:均衡的營養(不是吃的越多越好,也不要盲目給孩子“補鈣”或添加其他“營養品”、良好的睡眠(睡眠時長、睡眠質量、睡眠習慣都要好)、適當的運動(運動可以促進骨骼幹骺端的細胞代謝,可以促進個子增長,但一定要注意不要做一些過度的負重鍛煉),良好的情緒以及正常的心理狀態可以促進生長激素的分泌,利于孩子體格的增長。
”先天因素“沒得選,但”後天因素“完全可以人爲創造或者改變。從這一點上來說,孩子”長得高“也確實是家長”養的好“的表現呢。
語言能力發育好,小嘴兒”能說會道“
家長們聚在一起,就免不了“攀比”一番自家的孩子。對于學齡前的孩子,除了”個子高“,”說話早“也是”加分項“。“我家娃八九個月就能說好多話了!”“我們家那個小人精,一整天叽裏呱啦說個不停。”言語之間很是驕傲。但是,也有的孩子,就是”金口難開“,讓家長們苦惱不已。
在這個問題上,我家若蘭可是相當的”爭氣“。剛滿1歲的時候,已經能口齒清晰地叫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姑姑、姐姐等稱呼(這也是若蘭的所有近親屬的稱呼)了。大約是在19個月的時候,若蘭寶貝迎來了她的“詞彙爆發期”,現在剛剛25個月,已經掌握了有至少400-500個詞彙了(我沒有專門統計過,但她的幾套”看圖識物“的卡片,上面的事物她全都認識了,日常生活中所見的事物就算是不認識的,只要大人說一遍名字,他都能准確的叫出來)。
除了詞彙量的快速積累,若蘭在20個月的時候,基本上能夠用較完整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意思了。比如:媽媽,今天我玩的很開心,明天我還想來公園玩。或者是:媽媽,我不喜歡吃米飯,我想要吃餃子,你中午給我包餃子好不好。
另外,若蘭的語言模仿能力也是杠杠滴。最近,受疫情影響,村子裏每天都會有宣傳車沿路播放疫情防護知識,若蘭很快就學會了說”勤洗手,戴口罩,待在家裏別亂跑“。整天待在家裏,實在無聊。爲了打發時間,我會陪她看動畫片。于是,動畫片中的台詞,就時不時的從她嘴裏冒出來。
語言是人類溝通的橋梁,對于一個人的一生都有重大的影響。雖然絕大多數的孩子最後都能解決語言問題,但是說話晚的孩子在認知、情感、社交等方面的能力會比其他孩子相對弱一些,上學後遇到的閱讀、書寫、理解方面的障礙也會更多,家長們千萬不能大意。
現實生活中,”說話晚“的孩子,除了極少數是因爲聽力受損、智力低下、器官發育不良等原因造成的,絕大多數都是”非生理因素“。也就是說絕大多數”說話晚“的寶寶,生理發育是沒有問題的,只是生活環境導致寶寶的語言發育落後于同齡的孩子。
事實上,在“說話”這件事上,很多時候是“大人拖了娃的後腿”,即:糟糕的語言環境、沒有及時引導、錯誤的養育方式,導致了孩子”有口難開“。
雖說孩子說話早晚和孩子的智力發育關系不大,但寶寶說話早,代表孩子所處的語言環境較好、孩子接受能力較好、語言表達能力較強,這是好的現象,也從側面證明了孩子的養育工作是良好的。
認知能力強,識圖、辨色、分類,全都不在話下
幼兒認知能力的培養對幼兒日後的生長發育有很大的幫助,嬰幼兒的認知能力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的學習和使用知識等一系列的能力。不同階段的寶寶的認知能力不同,1歲半到2歲的寶寶,對于已經認識的物品,無論是變換位置還是混在其它物品中,往往都逃不過寶寶的“火眼金睛”。2歲到2歲半,寶寶對顔色的概念開始萌芽,在指認顔色上不覺得吃力了。
這次我們帶若蘭回來的時候,想著家裏冷,沒辦法出去玩,在回老家的前一天,我專門給她買了一套塗色書(一共18本,包括蔬菜、水果、動物、交通工具、生活用品、不同角色的人物… …每一本有20多幅圖畫),准備讓她打發時間的。
誰料,後面因爲疫情擴散,導致”封村“、”封路“,連去村口的馬路上散步都不允許了。于是,我拿出畫冊,圍著火爐,讓若蘭給畫冊上面的圖畫塗色。每翻到一頁,若蘭都能准確的說出那一頁所畫的是什麽(這套畫冊是第一次拿出來給她看,並沒有人告訴她畫面上的畫的是什麽,她只能自己認出來),並且在塗色的時候,還能夠根據示例,准確的拿出相應顔色的彩筆(包括黃色和橙色、藍色和綠色、褐色和桔色、粉色和桃紅這種比較接近的顔色,也會區分的很清楚),可把婆婆驚訝壞了。
除了指認物品的名稱,區分顔色,若蘭還可以准確的給那些東西分類,還能簡單描述出什麽東西是做什麽用的(比如:杯子是用來喝水的,勺子是用來吃飯的,水果、蔬菜是可以吃的,某種水果或者蔬菜是什麽味道的),某種職業的人是做什麽的(比如:廚師很會炒菜,醫生是給病人看病的)。看到“白雪公主”和“小紅帽”,還能簡單複述《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以及《小紅帽》的故事梗概。
在寶寶生命的第二個年頭,在短短的一年間,寶寶的認知能力有個飛躍發展時期。記憶力大大的提高,也開始能連詞成句了,能觀察到事物的異同,對數量有所知曉,能夠察覺空間關系。這些能力的提升不光是寶寶自我發育而成的,家長們的循循勸誘,有意識的加強這方面能力的培養,對孩子智力發育,語言發育也是至關重要的。媽媽們不妨做個有心人,敏銳察覺到孩子哪方面能力已經有所發展,並加強這方面能力的鍛煉。
生活自理能力強,大人省力又省心
若蘭回家的第一天,就讓爺爺奶奶”開了眼“:坐了幾個小時的車,身上灰撲撲的,進門第一件事就是洗臉洗手。寶爸找到若蘭的專用小盆和毛巾(我們之前回來過,這些東西家裏都有准備),兌好水,若蘭自己卷起袖子,洗臉、洗手、抹香皂、擦幹,全程不用大人插手,都做得有板有眼。
在我們洗漱、收拾整理的這段時間,婆婆(若蘭奶奶)已經做好了午餐,剛喊了一聲”吃飯了“,若蘭就主動跑到廚房,幫忙端菜(若蘭端了2個涼菜)、端飯(米飯,不燙也沒湯)、擺筷子。
飯菜上桌了,婆婆說”你們先吃,我給寶寶餵飯“,我說”用不著,若蘭可以自己吃飯“,婆婆將信將疑,說”鄰居家3、4歲的孩子,都還要大人追著餵飯呢“,我說”你看“。若蘭端端正正的坐在飯桌前,自己夾菜、吃飯,不小心把湯汁撒在桌子上或者身上了,還會自己用紙巾擦幹淨,根本不需要大人幫忙。吃完飯了,若蘭還會自己把碗筷放回廚房。
晚上,該睡覺了,若蘭會自己去拿她的小洗腳盆,我給倒好水,若蘭就自己坐在小凳子上,脫了鞋襪,提起褲腿,自己洗腳、擦幹。我抱到床上,若蘭會自己脫衣服(褲子、拉鏈式開衫,若蘭都能自己穿和脫),然後鑽進被窩裏,靠在床頭上,等著我講睡前故事。
每天早上,若蘭睡醒之後,會問”寶寶睡醒了,媽媽睡醒了沒有?“(我家一直都是寶爸先起來做早餐,我會陪著寶寶睡,然後和寶寶一起起床),如果我說”媽媽也睡醒了“,若蘭就會說”那就起來和寶寶玩“,然後自己開始穿襪子(夏天的薄衣服,若蘭已經可以自己穿和脫了,冬天的衣服比較厚,還需要大人幫忙)。等我給幫忙穿好衣服,若蘭會自己穿鞋子,自己洗臉、刷牙。
生活自理能力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養幼兒的責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也會産生深遠的影響。所以,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重視培養孩子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習慣。當孩子的能力有所發揮時,他會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當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件事時,對他樹立自信心也是非常有幫助的。
養成了愛勞動的好習慣,主動幫忙做家務
培養孩子愛勞動是早期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孩子全面發展的一種重要手段。但是,現在家裏的孩子都比較少,通常是一大家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由于受到太多的嬌慣,許多幼兒從小就養尊處優,養成了好吃懶做的壞習慣。
但是,我家若蘭寶貝,從1歲多,走路能走穩當開始,吃飯前就會幫忙擦桌子、端飯、擺餐具(當然,剛開始經常需要我們“返工”,但1歲半之後就做的挺像回事了),吃完飯會自己把餐具放回廚房,幫忙收拾桌子,打掃衛生(我們掃地的時候,若蘭會給拿掃把、遞簸箕,拿拖把、把垃圾扔進垃圾桶 )。
最近一段時間,家裏人比較多(公婆、我們一家三口,小姑子一家三口),每次做飯擇菜、洗菜都需要很長時間,這時候若蘭都會主動幫忙(我會讓她幫忙把菜花掰成小朵,或者幫忙清洗胡蘿蔔、西紅柿等容易清洗的菜)。
“百種弊病,皆從懶生”,一個人種種的壞習性都是從懶惰來的。“勞則思,思則善心生”,所以,真正懂得怎麽愛孩子的家長,一定會根據孩子年齡,有意識引導孩子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孩子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
早教專家認爲,對孩子的勞動教育越早越好。孩子在有勞動欲望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因勢利導的鼓勵孩子的積極性,對孩子進行具體的指導,這樣孩子的勞動意識和能力會逐漸的得到培養和加強。
被愛包圍的孩子,才懂得愛別人
若蘭出生後,一直是我和寶爸自己帶的,爺爺奶奶連面都沒見到幾回,婆婆還擔心寶寶會”認生“,不讓她親近。但是,見面第一天,若蘭就親昵的叫著”爺爺奶奶“,還說”爺爺奶奶都愛寶寶,寶寶也愛爺爺奶奶“,可把公婆樂壞了。
小姑子聽說我們今年帶著若蘭回來過年了,夫妻倆帶著小外甥也趕過來了(那時候還沒有”封路“)。他們一家還是第一次見若蘭,若蘭甜甜的叫著姑姑、姑父,跟個小尾巴似的,黏著小外甥叫哥哥。
我們回來的時候,帶了一些水果和零食,若蘭吃的時候一大家人挨個分到,送到某個人跟前的時候,還要說”寶寶要吃***了,媽媽(爸爸、爺爺、奶奶、姑姑、姑父、哥哥)也吃一些“。
最近因爲疫情的影響,一直窩在家裏,可把若蘭憋壞了。前天,爸爸給折了一個紙飛機,父女倆在院子裏放飛機。 一不小心,飛機就飛到房頂上去了。爸爸站在椅子上,用竹竿往下挑。若蘭一邊喊著“爸爸要小心”,一邊跑過去給爸爸扶椅子。 紙飛機終于挑下來了,若蘭等爸爸從椅子上下來了,才去撿被挑下來的紙飛機,還不忘說“謝謝爸爸”!
之前看到有人說:“被愛包圍著長大的孩子,最懂得如何愛別人。”育兒先育心。被愛包圍著長大的孩子,他的內心充滿了安全感,他會愈發地溫柔和溫暖,也會知道如何去愛這個世界,也更懂得盡可能地去把愛分享給周圍的人。
懂禮貌,知禮儀,大人孩子都歡喜
禮貌既是一個人修養、品質的體現,也是社交技巧,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基礎。古時候,孔子曾說過:“不學禮,無以立。”不懂“禮”,不學“禮”,一個人就很難在社會上立足,這也足見懂禮貌的重要意義。懂禮貌是寶寶人際交往中重要的一課,一個懂禮貌的寶寶更容易受到喜愛,交到朋友。
禮貌應該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和細節著手,最基本的就是禮貌用語的使用,若蘭基本上做到了禮貌用語不離口:爸爸幫忙盛了飯、姑姑給了零食、哥哥分享了玩具,若蘭都會禮貌的說“謝謝”;不小心把東西掉到了地上,會趕緊說“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離開其他人,到別的房間去玩,會給放家裏的所有人說“再見”… …
大年初一,晚輩需要給長輩“拜年”,一般長輩都會給晚輩發“壓歲錢”,這是最基本的春節習俗。今年大年初一一大早,我給若蘭換上了火紅的“拜年服”,告訴她等一會兒出去要給爺爺奶奶說“新年好”。正說著,奶奶推門進來了,若蘭乖巧的對奶奶說“奶奶,新年好”。奶奶遞上了“壓歲錢”,若蘭一邊說“謝謝奶奶”,一邊接過來,遞給我,還不忘補一句“紅包不可以當面打開哦”(這句話可不是我教的,是若蘭看早教啓蒙動畫片,自己學的),把奶奶都逗樂了。
從小培養孩子懂禮貌的好習慣是父母義不容辭的責任,而良好的禮儀會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起到重要的作用。孩子禮儀失當,很多時候問題都出在父母身上。12歲之前,孩子最主要的行爲榜樣和模仿對象就是父母,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言傳身教,身體力行。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自己做到,教育孩子懂禮貌的過程,也是父母自我規範的過程,習得禮儀更是親子之間的共同學習和成長。
接受能力強,”隨機應變“受誇獎
隨著疫情越來越嚴重,大家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不但不能隨便出去走動,在家也要勤洗手,如果出門就必須戴口罩,盡量避免和外人接觸。
大人都好說,但對于才剛2歲的孩子來說,我覺得這是比較困難的。但是,若蘭再一次用她的實際行動,讓大家驚呼”千萬不要低估了孩子“。
當鍾南山院士指出這次的病毒有”人傳人“的風險的時候,各種媒體就開始發布各種科普宣傳片,還有宣傳車沿路做防護知識講解。若蘭不但很快學會了”勤洗手,戴口罩,待在家裏別亂跑“的宣傳語,每次在院子裏玩耍之後,都要求洗手,還必須抹香皂(原本計劃在家只待幾天,所以沒有把她的洗手液帶回來)。一邊抹,還要一邊念叨著“手心搓搓,手背搓搓,手指搓搓,指縫搓搓。搓好了,沖一沖,小手好幹淨”。
公婆家的院子剛好在路口上,而且村裏有一位老人那幾天去世了,每天都人來人往的(主家已經按要求,沒有大操大辦,但在農村裏,老人去世,再怎麽簡單處理,也少不了近親屬吊喪,鄰居幫忙。更何況那位老人是臘月二十八晚上去世的,一直等到年後正月初三才辦喪事,初四出殡的,前後持續了一個星期)。再加上在農村裏,村民們相互串門、經過別人家門前,都要打聲招呼,相互聊幾句天,要想減少和外人的接觸,真的太不容易了。
但是,每當有陌生人(就是除家裏的人之外的所有人)經過,若蘭都立刻躲到房間裏或者躲到我們身後,我們一句“不好意思,小孩子有點怕生”,也就應付過去了。等到來人走遠了,若蘭才會跑出來問“阿姨(奶奶/爺爺)走了嗎”?這哪裏是“怕生”啊,分明就是有意如此,既能避免了和外人多接觸,別人也不好意思說我們“失禮”了。
大大方方”秀才藝“,還會自己做”主持人“
受疫情影響,小姑子一家過來的第二天,跨縣市的車就暫停運營了,他們也沒法回去了,我們一大家人8口人已經一起相處了半個多月了。
閑來無事,他們就會都若蘭,讓她給表演節目(這好像是親戚們過年逗孩子的固定節目),若蘭根本一點都不怯場,大大方方的說“大家好,我是若蘭小寶寶,我給大家唱一個《兩只老虎》”,說著就又唱又跳的表演開了(還自帶“主持”的?這個我們可真的沒人教過她,估計又是跟著動畫片學的吧)。
唱完之後,他們通常會說“唱的真棒,再來一首吧”,若蘭依舊落落大方的說“那就再來一首《小燕子穿花衣》吧”(到現在,若蘭已經會唱20多首兒歌了,所以她每次唱的都不一樣),雖有走調,但歌詞總是記得又准又完整。
除了“唱歌”,大人們最喜歡讓小孩子表演“背詩”,這也難不倒若蘭。“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若蘭張口就來,而且發音准確,吐字清晰。至于小寶寶的”啓蒙詩“《詠鵝》,更不在話下。
孩子的早期教育很重要,不同的人帶出來的孩子還真不一樣
洋洋灑灑的寫了這麽多,並不是爲了炫耀我家若蘭有多”優秀“。就像前兩天,我發了一篇微頭條,寫了若蘭爸爸站在椅子上幫若蘭撿飛到房頂上的紙飛機,若蘭提醒爸爸”要小心“,並主動幫爸爸扶椅子,撿到紙飛機,不忘給爸爸說”謝謝“的事情。有一位粉絲發表評論說”這不是最基本的嗎?你見識過的優秀的寶寶太少了“。
我不知道這位網友對孩子是否”優秀“的評判標准是什麽?我想說,”天才“、”神童“畢竟只是極少數,絕大部分的孩子,他們可以達到的水准,都應該是這位網友所說的,是”最基本的“或者說”正常的“。對于一個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最重要的事情,應該是讓孩子擁有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性格及行爲習慣。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爲我對若蘭的教育,是完全合格的。雖然,這些大約都和這位網友想要的”優秀“無關。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後經過三年的發育,進入幼兒時期,3~6歲是學齡前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早期教育階段,這是人的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我國古諺有:“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幼兒期是人生熏陶漸染化的開始,人的許多基本能力,如語言表達、基本動作以及某些生活習慣以及性格等,基本上都是這個年齡階段形成的。
幼兒期是人一生中各方面發展的關鍵時期,而這個時期教育任務的主要承擔者就是家庭,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後接受教育的第一場所,即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古往今來,許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時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們日後成才的一個重要原因。
而對于學齡前兒童來說,主要的照顧和教育者就是孩子的母親。所以,母親的綜合素質不同(雖然”學曆高“並不代表”綜合素質高“,但高學曆的人,大都受過良好的教育且學習能力比較強,所以相對來說,”綜合素質高“的可能性也更大),培養出來的孩子自然也是有差異的。孩子成長的最關鍵也是最需要陪伴的時間,也只有那幾年,而且是錯過了就不會再重來的,媽媽們犧牲幾年,換孩子的健康成長,爲孩子的未來打下良好的基礎,還是值得的。
當然,肯定會有人說女人成爲全職媽媽之後,就會和社會脫節之類的話。我想說會不會與社會脫節,不在于你是否遠離職場,而在于你是否堅持學習和自我成長。全職帶孩子,你可以最終變成一個與社會脫節、素面朝天甚至不洗臉梳頭、不修邊幅的全職保姆,你也可以最終成長爲一名精致有品、不斷進步的時尚辣媽、育兒達人,甚至從而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