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我在朋友圈裏看見這樣一條動態:
“我希望我平平淡淡、普普通通,沒有大疾病的過完這一生。”
佛系青年的喪溢于言表,可惜我是個壞人,所以我在下面評論道:
“這不叫平平淡淡,這叫無敵幸運星,一輩子生過大病的概率是72%。”
我有很多朋友剛大學畢業,他們帶著稚氣未脫的懵懂,這些懵懂的第一體現就是認不清普通人到底是什麽。
網上所謂的普通人生指的是什麽?有大V這麽總結道:
父母開明、沒有家暴,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沒有遭遇到校園欺淩,也沒有遇到過天災、車禍,沒有被詐騙團夥騙走財産,沒有遇到性侵、搶劫,沒有窮到過房租困難,更不會患重病。
恰好生在城市,會用智能手機,沒事打打遊戲追追劇,這輩子沒做過壞事,如果可能,還會有一個恰好夠愛的人。
明明是少數人的一生,你們卻管這叫普通人。
1、人生的開始
是從什麽時候開始的,我們覺得我們生在這世上都是不同的,這種不同是高人一等的不同。即便被生活虐的像條哈士奇,不得不安慰自己,說甯願平平淡淡、過普通人的生活時。實質這個普通人,也依舊高過了大多數的衆生線。
如果出生像是一台機器被上了發條,那給我上發條的父母對我下達的第一個指令就是:“做人上人。”
隔壁家的小孩是我的競爭對手,有一次回家,我在門外聽到,他的父母與我的父母幾乎說著一模一樣的話。
“今天考了多少分?”
“97分。”
“有沒有人考98、99的?”
“有……”
“那爲什麽別人可以就你不行!”
沉默,最終又歸于寂靜。裏面的人怒氣未消,而我們卻又沒做錯什麽。
爲什麽別人可以就你不行?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說清楚,但並不是說不清楚,只要你承認——父母之間的差距,帶來的眼界、見識、習慣,以及價值觀導向的差異,單靠下一代努力很難自己彌補。
2、成長的責難
我們通常把這種差異稱之爲原生家庭的差異。原生家庭這個詞其實在互聯網上沒火多少年,它的狹義定義是指那些沒能成爲中産階級的社會中下層父母,一個殘酷的事實也由此誕生:如果你的父母屬于社會中下層,那他們能教導你的其實寥寥無幾,因爲早在十幾二十歲的時候,他們在與同齡人競爭的時候就已經輸了。作爲失敗人生的擁有者,他們對人生的了解也近乎失敗的,對于下一代的人生,他們很難提出有效的建議。
因此,我一度覺得這個世界上大多數自以爲是的家長是不配生孩子的,誠然,有不少年輕人覺得自己人生幸福當然無所謂,但這世上大多數人面對“爲什麽別人都可以就你不行”,面對抹平一切教育資源和父母品行的差異,而只剩這一句責問時,我想他們可能一點也不想生而爲人。
倘若人在出生之前就能進行選擇,考慮到自己父母的容貌、學曆、思想和經濟條件,大多數父母都會發現,他們面對同齡人其實沒什麽優勢。他們引以爲傲的“我是你父親”、“我是你媽”、“我在爲你好”,只是空洞又廉價的自我認同,由于少年時期便輸給了同齡人,並在此後數十年也沒能追趕上,因此他們只能在自己的後代上找回一點存在感。
“你問我爲什麽別人都可以就我不行,那你怎麽不問問你憑什麽能擁有一個什麽都行、樣樣功課都能給你拿第一的孩子?”
就是這樣的父母,當他們教不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時,就會找一個替罪羊來掩飾其失敗,它可以是小說、是電視劇、還可以是偶像、是早戀、是遊戲。唯獨不能是他們教出的孩子不優秀,僅僅是因爲他們教不出一個優秀的孩子。
3、與世事言和
當然,面對這種矛盾,你可以盡情的怨憎、痛恨,叫囂上天給你的一切是多麽的不平等,但理性而冷靜,又恰到好處的概括,應該是這樣——“我們終其一生在等父母一句道歉,而他們在等我們一句謝謝”。
想想,我們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麽?
有多少人怨憤自己家庭的不平,造就了自己自卑、怯懦、敏感、脆弱,沒有愛與寬容,勇敢、自信、堅強、從容的氣度,仿佛離自己十萬八千裏。比起那些從小在愛與寬容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們像瘸著腿走路一樣,兩撥不同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奔跑,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也必將落于人後。
你的父母沒有給你這樣的利器,那種名爲“愛”的,可以讓你不斷地戰勝比你強大的人的利器。
但你看他們,他們暴躁、痛罵、想愛又不懂愛的樣子,可真可憐啊。
結語
在這世上,誰也不是兩世爲人,作爲父母,在孩子降生之初應該這樣告訴他:
“對不起,我也是第一次當人,對于父母這種需要指導孩子如何當人的高難度職業,我很緊張,也很喜悅,希望你以後多多指教。”
總有一天,我們也會爲人父母,面對人生中的總總難題,還須察覺與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