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前,看完《蝸居》我寫了《蝸居有感》,記得在影片結尾時,當海萍攬著海藻,望著淅淅瀝瀝的雨滴時,她說:“每天晚上,我坐在窗前,看著窗外的燈光,我就會在想這城市多奇妙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生活,別人的生活我不知道,而我呢?
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串數字蹦出腦海:房貸六千,吃穿用度兩千五,冉冉上幼兒園一千五,人情往來六百,交通費五百八.”看到這,窩在出租屋的我早已淚流滿面。
我們每個人都像一只只蝸牛爲了那個殼艱難地負重爬行,生而爲人,蝸牛的殼就像那房子,要遮風擋雨,休憩生息,繼而繁衍後代。終了,我們爲這個殼奮鬥了一生。
從《蝸居》到《裸婚時代》再到《安家》。房子從未從人們的關注中淡去。而隨著房價的持續走高,即便是政府調控,也很難將它的價格打下來。到底是人工成本高了,所以才有了後來的各種漲價。
還是因爲房子貴了,所以人工成本才水漲船高?這真是個無解方程式,你,我,他,永遠都說不清。但這房子又有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要不,劇中的這一幕就引人深思。
宮蓓蓓夫妻都是博士,她本人是三甲醫院的著名婦産科醫生,專家級的那種。而她丈夫雖然劇中沒有交代具體身份,但看樣子也是高級工程師之類。
他們一家3代5口人,蝸居在不足60平米的1室1廳中。而且,宮蓓蓓又懷了二胎。她挺著大肚子,到處看房子,看了大半年了還是沒到心儀的房子。
要麽太大,要麽太小,要麽太貴。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口袋裏的鈔票不夠。就這樣一直看房,但又一直買不到房,眼看著肚子一天天大起來,買房成了首要任務。
有一天,她下班回來,作爲導師的她還要繼續批改研究生論文。爲了不打擾家人休息,她躲在衛生間,坐在馬桶上,把電腦放雙腿上,頭上是曬的衣服、毛巾,頓時,五味雜陳。
在這逼仄的衛生間裏,她一個孕晚期的孕婦一坐就是半個晚上。她多麽想要屬于自己的一間書房,可以看看書,練練字,備備課之類。
可以說,一間書房是一個知識分子最基本的要求,但這樣的要求對她來說也是奢望。還好,最後在房似錦的介紹下,買到了一套改造後的“跑道房。”
細心的觀衆應該能發現扮演宮蓓蓓的海清在十一年前在《蝸居》裏演的是郭海萍,同樣的演員,同樣的故事情節。
他們一直在爲“房事”奔波著。都2020年了,本質上說“郭海萍”還是沒有買到一套她向往的房子。我不禁感歎,十一年了,依然還有許多人“望房興歎”。
因爲,房價實在大大超出了能承受的範圍。我們總是想著再等等,再等等,說不定再等等房價就能掉下來。可事實是,從2019至2020,這11年中,房價一直是高位上漲。
遠遠高于普通人工資上漲的程度。持續觀望的人,眼睜睜的看著房價蹭蹭往上漲,而無能爲力,內心滴血:“哎,早知道我就買了,真後悔。”
就像朋友圈置樓顧問寫的:你再等吧,再等一周,五萬沒了,再等一月,一間房沒了,再等一年,全款變首付。
對于置業顧問的話相信大多數人都覺得她在煽動,根本不當回事。其實,全款變首付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對于房價的上漲。
可以說,除了炒房客偷笑,普通老百姓都恨得牙癢癢。可世道就是這樣,你不買總會有人買。因爲,你不買就不能落戶,子女上學的問題就不能解決。
在錢與孩子的前途之間比較,大多數咬緊牙關也會買下一套。雖然內心一萬匹草泥馬,但去售樓部的次數是越來越多。
然後打首付款、與銀行簽合同,你就像個提線木偶樣任人擺布,誰讓人爲人爲刀俎,我爲魚肉呢?
當售樓小姐笑臉相迎地遞給你鑰匙,當你美滋滋住進新房時,你會覺得比起將來的壓力,還是現實中的房子來得實在。
畢竟,終于有個窩了,再也不用四處流浪,再也不會出現房東突然收走房子,第二天就讓你滾這事了。可以說,這真是累並幸福著,痛並快樂著。
從此,對于房價的上漲基本與我無關,我的任務就只剩下搬磚、掙錢、還款無限循環……
因爲對于房價,我們普通百姓也無能爲力,我們都希望“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
但願,這一天早點到來,我們不再是蝸牛,不再爲房奮鬥終生。
青年有仰望星空的時間,有實現夢想的勇氣和希望,有閑情去感悟《道德經》的深奧,唐詩的氣魄,蘇格拉底的智慧,還有馬爾克斯的深沉與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