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乃是社會之縮影,事實上,家庭是具有自發維持能力的最小社會。——康德
我們都想有個家,有個避風的港灣。有爸媽的地方就是家,哪怕我們住的是茅草屋,哪怕我們吃的是粗茶淡飯,哪怕我們穿的是麻布衣服,但有爸媽在我們就感覺很安心、有家的味道。
父母與子女相處要有距離:距離産生美
小時候,偶爾我們會因爲爭搶漂亮衣服、玩具或零食與兄弟姐妹爭吵,偶爾我們會因爲叛逆與父母發生不愉快。可是,當他們與我們分開,哪怕一天,我們都會無比想念。
長大後我們到外地求學,每次放假回家父母都非常開心,好吃好喝的招待著我們。在家沒待上一個星期,走的時候父母和我們戀戀不舍的。可是如果在家待上一個多月,那就不一樣了,爸媽開始挑我們身上的各種毛病,開始期盼我們早點走。
慢慢地我們意識到,要想擁有美好生活,我們就要學會與家人保持距離,有距離才能産生美。
父母與子女相處最理想的距離:“一碗湯”的距離
人們常常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不無道理。戀愛時,我們享受的是兩個人的世界、兩個人的生活,但是當我們手挽手一起走進婚禮殿堂,那之後我們的生活,將面對兩個家庭或者兩個家族。
我們在自家生活都摩擦不斷,更何況兩個家庭(家族)的生活習慣、溝通方式、思想觀念等各不相同,這些都會給我們的婚後生活帶來諸多麻煩。面對這個時候,與雙方父母保持一定的物理距離不失爲最佳相處狀態。
那麽保持什麽樣的距離才合適呢?曾經讀過一位學者提出的關于家庭親和理論的文章,文章認爲:“子女與父母居住的理想狀態是保持“一碗湯”的距離:既擁有自己的空間,又不失親密的距離。從家裏端一碗熱湯,送到父母或子女那裏,湯的溫度,剛剛好。”
與父母保持“一碗湯”的距離,能常去看望他們,給他們以精神慰藉和照顧,避免他們的“空巢”孤寂;讓他們享受天倫之樂。這樣有界限、有距離、有聯系、有守望的相處,最佳的距離就是“一碗湯”的距離。
“一碗湯”的距離,只是一種理想狀態
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父母能夠接受與子女間有一定的距離,父母也不願意給兒女造成生活上的負擔,而且他們也想有獨立的生活空間。不過要想與父母保持“一碗湯”的距離,說起來是很理想,但實際要做到或達到“理想狀態”,就恐怕不那麽容易了!
首先,經濟條件不允許。在現實生活中,要想達到“一碗湯”的相處狀態,就要子女與老人分開居住;而且居住地點必須相離很近,路程不能超過10分鍾,要不然湯就涼了。那就要求父母和我們住在一個小區,而且是兩套房子。這樣的要求對于我們在外打拼的白藍領很難做到。不說別的,就單單二線城市,買個80來平的房子就得八九十萬,我們工作幾年勉勉強強能付個首付,其余的都得貸款。哪還有能力再給父母買一套房子?
其次,經濟條件滿足的情況下,選擇在哪買房是個問題。
就算我們有這個經濟實力,可以買兩套房子,那麽問題來了,在哪買呢?購房地點是按我們的意願,還是按父母的意願買?考慮工作問題,我們普遍願意在工作地就近購買。
可是對父母來說,他們在自己的家鄉居住習慣了,願意跟我們一樣背井離鄉嗎?考慮父母居住習慣,在他們附近買,可我們的工作大多在他鄉。如果折中,按雙方意願購買,那就達不到保持“一碗湯”距離的效果。
再者,如果父母與我們居住離得那麽近,我們會選擇去父母家裏吃飯,就不會有相互送湯的場景。
夜色的一盞燈更適合我們
和睦的家庭空氣是世上的一種花朵,沒有東西比它更溫柔,沒有東西比它更優美,沒有東西比它更適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養得堅強、正直。——德萊塞
生活上的相互依存
現實點來說,大多數80、90後都是多子女家庭,我們是最爲中堅的力量,上有老下有小,有房貸有工作,要想全面照顧到,我們就不能分身。而與父母居住在一起,就很好的解決了我們的這些難題。首先,父母可以幫我們照顧孩子,解決了我們的後顧之憂;幫我們分擔家務,大事小情上幫我們分擔生活負擔;
其次,我們與父母居住在一起,可以更好的照顧他們,不用每天打電話、微信關注他們的近況,不用分心去挂念他們。
再次,給下一代提供現實版的教科書,孩子能有更多了解事物的機會,能從我們照顧父母的行爲中學到孝道。就像“媽媽來洗腳”那個電視廣告中那樣,我們的行爲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心靈上的相互慰藉
我們從小求學,漸漸的離家越來越遠,爲了生活更是奔波忙碌,與家人聚少離多,生活上的壓力,讓我們更渴望被理解,被支持。尤其結婚生子後,更渴望找到家的溫馨。
真正現實中的爲人父母者,他們希望的生活狀態,大概都是企盼子女們工作或事業順利、小家庭生活美滿和睦,對老人多一些尊重,多一些噓寒問暖就夠了。他們並非在意子女能花多少時間去陪他們,除非到了病臥不起的時候。只要還能生活自理,他們都不想給兒女增加負擔,影響兒女們的工作。
但作爲子女,我們想盡一片孝心,我們不想他們晚年生活孤寂,想給他們一個完整的家,給他們家的溫度。爲了父母也爲了我們,所以我們更希望,當夜幕降臨,我們下班回家,擡頭看到屋內那一盞明燈,那就是家,有老人孩子,有我們奮鬥的動力。心裏會更踏實、溫暖。我們需要有個家,一個有溫度有愛,一個有童真有歲月感的家。有距離雖好,但我們更需要夜色中被點亮的那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