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邊界感”的人,最後都活成了祥林嫂
作者:趣史錄
來源:趣史錄(ID: qslqushilu)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沒有邊界感的人,活成了祥林嫂來自洞見00:0014:42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楚翹朗讀音頻
魯迅先生的《祝福》,題目是忙碌熱鬧的守舊俗禮,故事是涼薄可歎的命運悲劇。
題目和故事相對照,像美人燈照著殘敗屋子,諷刺又違和。
但最諷刺、最違和的還是那個逢人訴苦、結局潦草的祥林嫂。
自從有了她,世間喋喋不休、可悲可笑的怨婦、碎嘴都有了模樣。
在校園裏,她的悲劇被歸因于封建禮教和冷漠人情。
走出校園再讀《祝福》,才發現社會還是那個社會,東家還是那個東家,而祥林嫂,成了人群中的你我他。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更沒有同符合契的兩個人。
千差萬別的性格和經曆造就了形形色色的人,成就了社會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但也注定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誰都無法對誰完全感同身受。
在這樣的社會中,逾越他人底線、毫無邊界感的人,無疑會給周圍人帶來壓力和麻煩,漸漸被厭棄,最終活成了淒淒艾艾、郁結難平的祥林嫂。
01
- 職場中的祥林嫂——沒有邊界的付出。
祥林嫂在魯四老爺家裏做工毫不惜力,沒黑沒白,掙得的工錢卻分文未動,顯然她是個誠摯樸實、毫無私心的人,簡單即快樂。
她沒有將魯家當做一個短暫的落腳處,而是作爲一個長久歸宿。
但被捉走時,這個歸宿除了說兩句“可惡”什麽都沒有爲她做。
毫無疑問,祥林嫂這種毫無保留、全心全意的付出和一廂情願的認知缺少邊界感,她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個外人。
一個好人,在工作裏任勞任怨、全情投入,習慣竭盡所能地默默付出,甘當“便利貼”,偶爾得兩個稱贊,自以爲衆望所歸、魚水情深、無可替代。
直到被踢走、被抛棄,才恍然察覺自己將工作當“戀人”,工作將自己當“備胎”。
沒有邊界的好人是爛好人,做的再多也只會被視爲理所當然,無人珍惜。
出了事,那些曾爲人稱贊的付出變得微不足道,最多只能換來兩句不痛不癢的同情,然後石沉大海,無人問津。
受到的委屈和不公無處排遣,最終都從口中流出來,化作喋喋不休的抱怨,與你講一遍,與他講一遍,與一個人講無數遍。
02
- 閑聊時的祥林嫂——沒有邊界的抱怨。
丈夫病死,兒子被野獸啃食而死,命運待祥林嫂十二分殘忍。
爲了維生,她回到鎮上繼續在老東家做工,逢人便訴苦,一遍又一遍地念著給她帶來巨大心理創傷的那一天。
人們同情她的遭遇,陪她落淚,追莎士比亞的新劇一樣追著聽她的故事。
但無數次的抱怨沒能幫她走出困境,拯救她深陷泥潭的心靈,反而將痛苦強化得無堅不摧,到最後想遺忘和釋懷也做不到了。
“我太傻了,真的”,“山坳裏的野獸”,“剝豆子”,“如果我的阿毛還活著,也有這麽大了”……
祥林嫂這些重複的話,聽來多少有些耳熟。
“爲什麽只有我”,“他怎麽能那麽做”,“如果當時我……就好了”,“那能都怪我嗎”……
像極了那些閑聊時,一些人的車轱辘話。
那些當事人說不膩、旁人聽膩了的抱怨,那些我們親身經曆、內心鄙夷的情境,與祥林嫂如出一轍。
一個人無法排遣內心的悔恨、委屈、愧疚、悲傷時,都會不由自主去指望別人的理解或同情。
對摯友、親人適度抱怨,是釋放壓力;見人就抱怨,是走火入魔。
沒有邊界感地抱怨的人,如同一台沒有靈魂的複讀機,不分場合和對象地重複,播到最後,只讓人覺得聒噪厭煩。
03
- 生活中的祥林嫂——沒有邊界的言行舉止。
“祝福”的禮俗寄托著期寄和願望,祥林嫂這個“不祥之人”連染指的權利都被剝奪了,擺放碗筷不用她,備菜不用她,放燭台不用她…..
她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爲越界了。
看見路過的孩子總感慨“我的阿毛如果還在,也有這麽大了”。
祥林嫂沒意識到自己的話,讓別人覺得晦氣、尴尬不悅。
用全部積蓄去廟上捐門檻,卻被人一再拒絕。
祥林嫂只想給自己求救贖,沒意識到她是個“背著汙名”的女人,廟上並不想收她的錢。
再次回到魯家,祥林嫂的言行舉止都那麽不合時宜,若她有些眼色,乖乖待在自己的圈裏不逾矩,大概能少受許多冷言冷語和揶揄。
有多少人擺不正自己的位置,忙忙碌碌反而顛三倒四,做的都是不遂別人心思的工作,熱心幫了倒忙,成了多余;
做了事沒人稱贊,沒人承情,只有“一邊呆著去”,“瞧你幹的好事”的冷眼相對。
沒邊界地做一些事,對別人來說也許就是冒犯和幹擾。
適度疏離,適度淡漠,適度做個外人,張口、伸手之前想一想,收回不該說、不該做的,好過盲目去做,別人煩厭,自己委屈。
04
- 耳食目論的祥林嫂——沒有邊界的信任。
祥林嫂對人的信任是盲目、沒有邊界的。
在閑談中與柳媽聊到額頭的撞傷時,柳媽斷定她留在第二個丈夫家是“自己肯了”,毫無戒備的一笑被人曲解,傳成了又一個笑柄。
她問一個有見識的人“一個人死後有沒有魂靈”,就信了“大概有吧”的回答;
嫁了兩次人,就信了“到陰司去,兩個男人還要爭”,“捐門檻做替身,贖了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的說辭。
別人說她不潔不詳,別人說有陰曹地府,別人說得贖罪,別人說……
別人怎樣說,祥林嫂就怎樣相信了,最終在旁人的言語中心灰意冷,驚懼絕望,悄然死去。
生活中的你,是否毫無防備,信任了不能信任的人,說不該說的話給不該聽的人,被有心人曲解、嘲諷、利用,最後徒然惱怒憤恨。
你嘴邊挂著“有人說”、“聽人說”、“誰誰說”,把聽來的話當做事實真理,上當、受騙、吃虧,最終也如祥林嫂一般抱怨不休…..
沒有邊界的信任,最終會將人推向深淵。
保持思維和判斷的獨立性,理智客觀地看待事物,有戒備、不盲從,才不至于將自己置于泥潭之中。
“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間隔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
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魯迅先生這段話,藏著社會和人性中最深的涼薄。
想在這涼薄中活得清醒、獨立、有尊嚴,必須要有邊界感。
你只有學會謹言慎行、不抱怨、不逾矩、不盲信,才能掌控自己的一方天地。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