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什麽是宇宙演化的“第一推動力”?
在人類研究宇宙演化過程中,有一個長期困擾物理學家的問題:最初的能量從何而來?換句話說,什麽是宇宙演化的“第一推動力”。
我們可以想象:盡管“0”態的虛空間沒有任何參照物,無法定義原始宇宙的維度,但是可以肯定是:虛空間不可能只是一個點,一條線或者一個面,它必然存在立體的虛空結構。因此,在不同層面,虛能量的分布密度也會略有差異。惰性中微子在真空零點能作用下振蕩必然引發局部波動,形成最初的激發能量。在虛空間的任意一點(是不是初始的奇點呢?),波動産生的微擾可能導致局部粒子振蕩頻率加大,立體空間的局部壓差形成勢能,勢能轉變爲動能,虛空間産生坍塌,並引發連鎖反應,原本穩定的空間結構被破壞。而且,中微子畢竟是有質量的,由于虛空間的結構十分龐大,所以,一旦産生局部坍塌,勢能所産生的動能將是十分巨大的。在反作用力的影響下,將會形成至少兩個以上相互對稱“旋轉渦流”;不同渦流中粒子的旋轉方向,也會因此而不同,從而區分爲粒子和反粒子;我們甚至可以認爲,這種無所不在的旋轉渦流,是宇宙進行質量-能量循環的根本動力。不信大家可以觀察,從微觀粒子到宇宙中的所有天體,哪一個不是做旋轉運動的呢?
高速旋轉的“能量流”産生的巨大動能,將會形成吸集盤,將處于內外力平衡的虛空間結構強行撕裂,那些原本磁中性狀態的惰性中微子的排列順序被打亂,不同的磁極轉化爲引力和斥力。在同性相斥、異性相吸作用下,具有微弱磁能的電子中微子,表現出一定的智能性,開始按一定的邏輯判斷能力,進行“自組織”重組運動,有的結合爲不同形態的膠子,有的以中微子震蕩方式,聚合爲正反渺子中微子(Ve+Ve⁺)+(e+Ve⁺)V…+N→Vμ;(Ve⁺+Ve)+(Ve⁺+Ve) …+N→ Vμ⁺;再进一步,渺子中微子可以转化为正负电子(2 Vμ+ 1 Vμ⁺→1e;
1 Vμ+2Vμ⁺→1e⁺)。正負電子的運動形成強大電流,開始從虛能量形態向能量形態和質量形態的轉化過程。以電磁感應力和向心力爲基礎的“引力場”,使大質量粒子開始凝聚,形成最初的“質心”(是不是也可看做一種奇點?),從而形成了最早恒星和星系誕生的“搖籃”。
因此我們可以說,真空零點能産生的局部微擾,導致密度差轉化爲壓力差,壓力差轉化爲勢能,勢能轉化爲動能,動能産生旋轉渦流,使原有零態空間結構被破壞,迫使中微子在微弱磁能作用下開始自組織運動,是宇宙演化的“第一推動力”。如果用哲學的觀點來解釋,可以說粒子內部能量的運動和自組織特性是宇宙演化的“內在因素”,具有決定性意義;而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導致的質量形態和能量形態的相互轉化,是宇宙演化的“外部因素”,是必要條件。這個過程,用偉大的哲學家毛澤東先生的觀點來解釋就是:“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