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回放:3月10號淩晨1時許,廈門湖裏一位初二學生疑似因學習問題與母親發生爭執,最後持水果刀將母親捅死,父親在出手制止時也被刺傷,送醫救治後無生命危險,目前該學生已被警方控制。
一、青少年犯罪案例頻發,現在的孩子到底怎麽了?
看到這樣的新聞令人很是震驚!早在10號晚,同事就在群裏發出這起事故的經過,但因爲還沒看到官方給出的消息,所以將信將疑,直到11日看到廈門警方發出的通告時才相信,這起命案確確就發生在離我不到3公裏遠的地方。
據了解,孩子的家庭條件並不差,父母一個在路橋,一個在市政,夫妻兩個的文化程度並不低,也把孩子送進了廈門最好的中學。但遺憾的是,他們的高文化並不能給孩子帶來高水准的教育,孩子會走到這步,除了心理健康已經發生質變時,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一個令他窒息的媽媽。
近年,青少年殺母案頻發,網上一搜讓人觸目驚心!
1、2016年2月14日,警方發現受害人謝天琴被人殺死位于福州市晉安區一所中學教職工宿舍的家中。警方偵查發現,凶案發生于2015年7月 11日,而凶手竟是她的兒子、一名北大學生吳謝宇。也就是說,吳謝宇殺死母親在長達6個多月後才被人發現。
2、2018年12月3日,湖南沅江市泗湖山鎮,一個六年級的在校學生,一個十幾歲的男孩子將其母親殺死在家中。這孩子先是面帶笑容的指認案發現場,後居然還冷漠的說:“學校不可能不讓我去上學吧,我殺的也不是別人,我殺的是我媽。”
3、2018年12月31日下午6:40許,湖南省衡南縣三塘鎮發生一起凶殺案。犯罪嫌疑人羅某現年13歲,系三塘鎮初一在讀學生,因家庭糾紛用錘子先後將其母親譚某某、父親羅某某錘殺後,逃離現場。涉案男生使用其父身份證購票,逃匿大理。于2019年1月2日被抓獲。
面對這些血淋淋的數據,我不由得倒抽一口涼氣!究竟是什麽讓孩子如此憤怒與絕望,從而殺死身邊最親的人?又是什麽原因導致孩子失去理智?讓他們痛下殺手?這其中除了父母教育的缺失外,還有就是受社會不良風氣及遊戲、網絡暴力的影響。
而從往年的案情來看,這些犯罪的孩子都處在于“青春叛逆期”階段,這些已經具備成人思維與體力的孩子通常對于父母過于嚴格的管束産生了近乎“厭惡”的地步,並且他們也具備了“反抗”的能力。這個階段,如果父母不改變教育方式,還一直延用小時候的手段來教育孩子,勢必會導致孩子的心靈無法承受,最終走上另一個極端。
二、青春期的孩子有哪些具體表現?
孩子的成長階段分爲三個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個性發展、心理因素及生理發育特點,對于不同的叛逆期,父母應對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只有教育方法得當了,才能讓孩子平穩度過這個敏感期。 這三個叛逆期爲:
1、2-3歲時,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稱爲“寶寶叛逆期”。
2、6-8歲時,人生第二個叛逆期,稱爲“兒童叛逆期”。
3、12-18歲時,人生第三個叛逆期,這是大家最常見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現在,我們重點來講講處于青春期階段的孩子通常有哪些表現。
1、有自己的想法與個性
這個年齡的孩子表現欲極強,對自己的人生有著清晰的想法與追求,他們開始不滿于父母的束縛與喋喋不休,對于父母的那套“說教”嚴然到了“無法容忍”的地步,他們開始學會說“不”,跟父母對著幹,“我已經長大了,我能行”這種觀念開始在這個階段的孩子身上瘋長。父母如果平時忙于工作,沒有察覺孩子發生的變化,沒能及時做出正確引導,很容易讓孩子走向歧途並犯下難以挽回的錯誤。
2、變得敏感易怒
青春期的孩子對凡事會開始變得不耐煩,也很苦惱父母的不理解,他們開始會去試探父母的底線,開始用內心另一個“自我”去挑戰父母的權威。有時盡管表現出“乖巧、順從”的行爲,但在他們的潛意識裏,如何擺脫父母的束縛已開始在內心蠢蠢欲動。于是,對于父母一些建議或唠叨,他們會開始變得不耐煩,性格變得異常的敏感易怒,跟父母之間的矛盾也跟著升級。
3、以自己爲中心,變得難以溝通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很自我,他們沉浸在屬于自己的世界裏,很難變通,同時與父母越來越難溝通。其實他們是渴望得到家人的關注與理解的,但如果父母只關注成績,忽略他們的感受,他們會覺得異常的痛苦,覺得自己只是個讀書的工具,在父母身上得不到愛與支持。
三、對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又該如何應對?
1、把孩子當朋友,給予尊重與支持
當我們經常用父母的威嚴來“鎮壓”孩子時,其實是已經把他們放在了一個極爲不平等的位置,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渴望被尊重、被關注,也渴望擁有發言權,如果父母總把孩子當“孩子”,總是以“盛氣淩人”的語氣來跟孩子說話,久而久之會讓孩子變得叛逆與不合作,從而導致親子關系極其的不和諧。
父母應該多說Yes,少說No。比如,孩子想去參加同學的生日聚會,很多父母會因爲作業太多、馬上要考試了等理由阻止孩子出去。其實當孩子長大了,他們也渴望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也渴望融入集體,那種總被排擠在外的感覺確實不好受。父母這時應表現出理解與支持,而非阻止與念叨。
如果孩子確實已經玩的太過了,父母也應該用商量的口吻跟孩子進行溝通。首先,先表述事實,比如,這個月你已經出去幾次了;其次,告訴他你的感受,如,對于你目前的學習情況媽媽表示很擔憂; 最後,提出你的要求,如,我希望你以後減少外出的次數,比如一個月只出去幾次等。當你用溫和的堅定的語氣跟孩子商量時,孩子多半會接受並配合。
2、不攀比、不把成績當唯一,接納孩子的不完美
很多家長喜歡攀比,當聽到某某孩子又得了某某獎、某某孩子又取得好成績時,他們就會無比的焦慮與煩躁,一旦煩躁了就會對自己的孩子産生“越看越不順眼”的心態,從而失去理性與耐心,對孩子百般苛刻與挑剔。這不僅會讓孩子失去信心,同時也會失去被愛的感覺,當他們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時,他們內心就會失去歸屬感與存在感。
比如,當孩子考得不理想時,父母不要擺著一張臭臉,或用酸溜溜的語言對孩子進行心理懲罰,而是應該持包容態度,告訴孩子,成績不代表一切,只要你努力了就行,不管怎樣,爸媽永遠支持你等。
曾看過一篇文章叫《如果不出意外,你的孩子終將平凡》,父母要學會接納孩子的平凡,才能用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一切。不攀比、不把成績當唯一並接納孩子不完美,才能讓孩子重拾信心並熱愛上學習。
3、少打擊、多鼓勵,多跟孩子溝通
很多父母總習慣打擊孩子,認爲“激將法”是激勵孩子向上的一種最佳手段,其實這樣的方法是錯的,當孩子感受不到你的支持與關愛,他們跟你的關系就會越來越疏遠,直至無話可說,當孩子不願再與你分享內心的想法與意見時,父母就要警惕了。
網上曾有個段子,說每次我想跟媽媽說說話、聊聊一些事時,媽媽永遠都是那句:“你作業做完了嗎?”這讓孩子很受傷,父母一定不要忽視孩子內心感受,多跟孩子交流,及時去化解孩子內心的不安與焦慮,才能讓他們更願意對你敞開心扉。
比如,多去關注他們的學習情況,這種“情況”不是指單關注成績,而是關于他在學校的人際關系以及碰到哪些有趣的問題。如,問問跟同學的相處,問問跟老師的互動以及生活方面的點滴等。
《正面教育》這本書裏就曾提到過,每個家庭每周最好舉行一次家庭會議,把這周做過的事做個總結與回顧,並對下周的事做個安排與計劃,讓孩子參與進來,提出意見與看法,然後一家人一起解決、一起探討。如果每個家庭都能夠堅持舉行這樣的家庭會議,相信每個孩子心理都很健康,因爲他們能感受到父母的愛與重視。
四、結語
總之,對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多花心思去觀察孩子的變化並及時做出調整,才能避免不當的教育方式帶去的危害。而想從根本上遏制青少年犯罪事件的發生,父母除了要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建設外,官方也要做出相應的行動。比如,在遊戲與網絡暴力上做到更嚴密的管控,讓孩子在合諧的家庭與健康的社會環境下健全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