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曆史的人都知道,明朝太祖朱元璋以好殺功臣而出名。其中在明洪武二十六年也就是1393年,朱元璋找了一個謀反的借口,把涼國公藍玉,以及傅友德,馮勝殺害。史稱“藍玉案”,牽連人數達到數萬人,時間持續十一年。那麽這個藍玉究竟是誰呢?爲什麽讓一生戎馬的朱元璋如此害怕?
大家應該都看過,倚天屠龍記,在劇中,有一個舍命救張無忌的常遇春,實際在曆史上常遇春也是赫赫有名。明朝的建立是正面擊敗馬背上的民族,天可汗,成吉思汗的後代,那麽以步兵對騎兵,敗多勝少,而常遇春是明朝初期,最優秀的騎兵將領,就是他指揮騎兵打的元朝毫無反手之力。而藍玉,就是他的小舅子。
在常遇春跟著老板朱元璋南征北戰打天下的時候,藍玉就在常遇春的手下做事,跟著常遇春屢建奇功。後來朱元璋采用了謀士的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最終,明朝建立。在明朝建立之後,元朝還有殘余勢力盤踞地方。藍玉多次隨軍出戰,他先跟著傅友德平定四川,又跟隨一代名將徐達擊潰北元殘余勢力。之後,他又作爲沐英的副將,平定青海以及雲南。可以這麽說,藍玉是明朝最年輕,最有能力的“少壯派”,同時他也是太子朱標堅定的支持者。在明朝初期,北元尚未完全被消滅,依然在關外伺機而動,而藍玉便是對付北元的“大殺器”,如果曆史發生重疊,把常遇春比作漢武帝時期的大將軍衛青,那麽藍玉便是讓胡人頭皮發麻的霍去病。戰功累累覓封侯,最終太祖朱元璋將他封爲“永昌侯”,並賜予了“丹書鐵券”,這封賞不可謂不重,一時間藍玉風光無兩。
俗話說的好,人無完人,金無足赤。藍玉雖然說武功蓋世,戰績赫赫,但是他這個人非常跋扈、囂張,眼高于頂,並且經常魚肉百姓。根據《明史》記載:“(藍玉)浸驕蹇自恣,多蓄莊奴、假子,乘勢暴橫。嘗佔東昌民田,禦史按問。玉怒,逐禦史。北征還,夜扣喜峰關。關吏不時納,縱兵毀關入。”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淨幹壞事,不幹好事,可謂是膽大妄爲。其實按照朱元璋以往的調性,藍玉或許早就死上一百回了。但是形勢比人強,當時明朝剛立住腳,北元的殘余勢力仍然很強大,朱元璋還要用他呢,所以也只能是口頭警告了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洪武二十一年三月,朱元璋得到線報,北元君臣正在北境一線潛伏,即派藍玉率15萬大軍北征。到了漠北後,藍玉一路不休息,長途奔襲,借著茫茫大雪的天然僞裝,突襲元軍,並一戰而勝之。這場突襲戰之後,北元勢力被完全摧毀,再無翻身之力
藍玉立下如此戰功,本來可以步步高升。但是藍玉這個人管不住自己的下半身,竟然強暴了北元的皇妃,致其上吊自盡。對于藍玉的膽大妄爲,朱元璋感到非常不爽,親自改了一個字—將“梁”改爲“涼”,即“梁國公”成了“涼國公”雖然讀音一樣,但梁國公和涼國公的本質確有大大的區別。一字之差,這爵位的級別就差太多了,就好比本來是個上將軍,結果成了少將軍。不過相對于藍玉的荒唐行爲,這點懲罰不算啥。
尼采曾說過,個人的悲劇都是相似的,幸福的人原因是不同的。朱元璋的不滿以及無聲的警示完全無效,藍玉依然我行我素。再後來的宴會中,藍玉不可一世,囂張至極,絲毫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裏,甚至在沒有請示最高上級的情況下,直接罷免高級將領。
就這樣,不滿的情緒逐漸在朱元璋胸中積累,這時候只需一根導火索就可以引爆這顆埋在朱元璋心中的炸彈。最終,機會來了,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在壯年去世,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剛被確定爲接班人。多疑的朱元璋害怕自己百年之後,沒人能約束藍玉,于是他決定先下手爲強,將藍玉一黨誅殺殆盡。
而今時過境遷,藍玉案的真相早已經掩埋在曆史的塵埃中。人們常說知古而論今,藍玉,超強的個人能力,把北元殘部殺的潰不成軍的猛人,爲明太祖朱元璋所忌憚的男人,如今也早已是黃土埋骨,真叫人可歎,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