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在中華五千年的曆史上,自然也有著很多的在當時獨領風騷的人物,但是這些風流人物,到底誰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英雄呢?
文豪魯迅看來,曆史上的英雄人物只有四個。
魯迅在雜文《華蓋集·这个与那个》中写道:
"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項羽),少有韌性的反抗(伍子胥),少有單身鏖戰的武人(李陵),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吊客(司馬遷)。"
這四個人物大家都很熟悉,這四個人都或光明磊落,或敢于反抗,或敢于報仇,或敢于直言。
1、 項羽(成功典範)
項羽,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區)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勇猛好武,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
項梁陣亡後,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巨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領軍滅亡秦國。
自稱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爲王。
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曆時四年的楚漢之爭。
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彭越不斷後方破壞楚軍補給。韓信統一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
項羽剛愎自用,猜疑亞父範增,終爲劉邦所敗。
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最後霸王別姬,自刎于烏江旁。
作爲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項羽是一位以個人武力出衆而聞名的武將。
李晚芳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2、 伍子胥(堅韌意志)
伍子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以封于申,也稱申胥。
伍子胥之父伍奢爲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費無極讒害,和其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
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成爲吳王阖闾重臣,是姑蘇城(蘇州城)的營造者,至今蘇州有胥門。
公元前506年,伍子胥協同孫武帶兵攻入楚都,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
吳國倚重伍子胥等人之謀,西破強楚、北敗徐、魯、齊,成爲諸侯一霸。
伍子胥曾多次勸谏吳王夫差殺勾踐,夫差不聽。夫差急于進圖中原,率大軍攻齊,伍子胥再度勸谏夫差暫不攻齊而先滅越,遭拒。
夫差聽信太宰伯嚭讒言,稱伍子胥陰謀倚托齊國反吳,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
伍子胥自殺前對門客說:"請將我的眼睛挖出置于東門之上,我要看著吳國滅亡。"在伍子胥死後九年,吳國爲越國偷襲所滅。
3、 李陵(堅守)
李陵,西漢名將,匈奴名將,飛將軍李廣長孫,李當戶的遺腹子。
善騎射,愛士卒,頗得美名。天漢二年(前99年)奉漢武帝之命出征匈奴,率五千步兵與八萬匈奴兵戰于浚稽山,最後因寡不敵衆兵敗投降。
前99年10月,奉漢武帝之命出征匈奴。
11月,爲主帥李廣利分兵遇到匈奴單于8萬騎兵作戰,連戰8天8夜,戰敗被圍,投降匈奴。
由于漢武帝誤聽信李陵替匈奴練兵的訛傳,漢朝夷其三族,致使李陵徹底與漢朝斷絕關系。
後來單于把公主嫁給李陵,被且鞮侯單于封爲堅昆國王,做了右校王。
前89年,與遠征匈奴爲主將李廣利分兵的商秋成帶領的三萬漢軍打過一仗。
漢昭帝即位後,李陵少時同僚霍光、上官桀當政,派人勸李陵回國,李陵"恐再辱",拒絕回大漢,遂于前74年老死匈奴。
其一生充滿國仇家恨的矛盾,他本人也因此引起爭議。他的傳奇經曆使他成爲後世文藝作品塑造的對象及原型。
4、 司馬遷(胸懷博大)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
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爲史遷、太史公、曆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
被公認爲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