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每天給予地球光和熱的太陽,地球上很多地方都編織了精彩的神話故事,地球上的很多原始部落都曾經將太陽作爲圖騰進行膜拜。以太陽爲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引力約束的天體的集合體:8顆行星(冥王星已被開除)、至少165顆已知的衛星,和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這些小天體包括小行星、柯伊伯帶的天體、彗星和星際塵埃構成了太陽系。太陽系是怎樣起源的呢?
法國的布封最先提出了災變學說,20世紀50年代後又有人相繼提出。這種學說認爲太陽物質和行星物質來源于同一個共同體,太陽和行星的關系如同母親和子女一樣,兩者有“血緣”關系,而太陽系起源于一次偶然的撞擊。例如在靳斯和傑夫瑞斯的災變假說裏,他們曾設想有另一個巨大的恒星從太陽旁邊掠過,或甚至發生邊緣碰撞,于是從太陽體中引出了一條帶狀物質,兩個星球的相對運動給了這一帶狀物質以一定的角動量。在巨大的恒星掠過後,這條帶分裂成若幹塊,以後就各自成了行星。但是這種觀點不能廣泛爲人所接受。因爲從撞擊的角度說,如果一個小的天體去撞擊太陽,不可能把太陽上的物質撞出來;而恒星與太陽相撞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曾經轟動一時較爲著名的太陽系起源假說是德國哲學家康德提出的星雲假說。星雲假說的主要觀點是:宇宙空間存在著許多巨大的星際雲,大約在46億年前,在銀河系的盤狀的體系中,離開中心大約25億億千米的地方,存在著一個大小約等于現在太陽直徑500萬倍的雲團。這個雲團的成分主要是氫分子,同時含有少量的氦分子和由其他元素構成的塵埃。這個雲團因爲來自內部物質的引力作用,開始迅速收縮,就如一幢高樓大廈在頃刻之間坍塌。
在大約40多萬年之後,在雲團中心形成了一個高溫、高壓、高密度的氣體球,並在其核心觸發了由四個氫原子核聚變成一個氦原子核的反應,釋放出大量的熱和光。它就是太陽。
康德的星雲假說,在一定的程度上解釋了太陽與七大行星的起源過程,但是這種理論也存在著某種漏洞,例如:一團在旋轉中的星雲,無論其速度是快的還是慢的,都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說明能夠在旋轉中分離成一個中心和邊緣的七個環,怎樣才能獲得切線力?而且還有不少的衛星、彗星又應怎樣才能從主體的旋轉中獨立地異轉起來?
面對人們的疑問,法國天文學家拉普拉斯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太陽系起源星雲假說,他認爲:太陽系原是一團旋轉的星雲,因冷卻而收縮,于是越轉越快,在旋轉快到一定程度時,星雲外緣的離心力超過了吸引力的控制,便分離出了一個圓環;此後星雲繼續收縮,又可分離出另一個圓環。如此繼續下去,于是前後七次共分離出了七個圓環,後來這些圓環便各自收縮冷卻聚成了行星。衛星系的形成也經過了類似的過程。這樣,太陽系的軌道規律性得到了很自然的解釋。拉氏還舉出土星環作爲這種設想的實例,然而土星環是穩定的,始終不曾凝聚成星球體。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才使人們對這個假說最早發生了懷疑。因爲即使太陽能抛出圓環,這些圓環也未必能聚成行星。而且太陽轉動速度也根本不足以使物質從它的赤道面上分離出去。因此,拉氏的設想若能實現,太陽的轉動速度將要快得多。
還有一種俘獲說。這種觀點首先認爲太陽是最早形成的星體,太陽在星際空間運動中與其他的一些星際物質發生碰撞,這些星際物質後被太陽的引力所捕獲,在太陽引力的作用下這些物質開始做加速運動,最後形成了行星。
總之,各種學說都有自身的理論和不足,關于太陽系的起源一直沒有定論。科學家相信,太陽的外層依然保存太陽系星雲的最初遺迹,並會不斷燃燒,以太陽風粒子的形式抛射出來,向人類披露太陽系星雲的最初元素組成情況,使得人類得以解開太陽系星雲是如何坍塌並最終形成的太陽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