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商人,生意做得也是非常成功,但是李嘉誠卻飽受外界的“爭議”,名聲也在持續下滑,我認爲,李嘉誠名聲下滑的原因有三點。首先,李嘉誠是一個純粹的商人,而且李嘉誠本人也承認過。哪裏有利益,哪裏就有生意,在中國瘋狂撈金,最後卻投資 英國,雖然說李嘉誠在中國行善金額上千億,但是李嘉誠這一次在英國投資了4000億,群衆根本就不願意爲他的行爲買單。
在李嘉誠創業的時候,不管是中國的人口紅利還是市場紅利,李嘉誠都享受個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李嘉誠賺錢的基礎就是中國大陸的人口紅利和市場紅利。而且李嘉誠創業之初也正好是趕上了中國第一波“超級紅利”,當然,李嘉誠把握機會的能力也非常強,迅速抓住了經濟核心,賺到了第一筆資本,這個時候李嘉誠才開始轉型。但是李嘉誠賺了錢之後不應該去回報中國嗎?我覺得從道德的角度來說,這是應該的,不過從2013年開始,李嘉誠就減少了對國內的投資,而且還套現自己的資産,起初人們根本就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直到去年的時候,李嘉誠在英國投資,我們才知道他真正的目的。
另一件事情就是“炒土地”,李嘉誠在房地産開發行業中算是鼻祖,房地産行業算是李嘉誠第二個轉折點,不過也得益于之前在中國撈金比較順利,因爲做房地産開發最重要的就是資金問題,所以李嘉誠很快就在房地産行業中占據了一席之地,這一次,他又成功了,然而他賺了錢之後並沒有繼續推動國家的發展,爲了自身的利益,他開始囤積土地,不得不說,李嘉誠非常聰明,囤積土地的確可以帶來非常大的商機,當時囤積土地其實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只要你去建設和開發,哪怕是囤積土地,對于當時的中國來說,也就是換了個人開發而已。
但是李嘉誠卻停止了建設,反而開始“捂地”,把土地囤在手裏,就等著賺土地升值的錢,這和一開始的想法完全脫離軌道了,一開始是靠著建設賺錢,不僅能夠推動國家的經濟發展,還能帶來可觀的收益,但是李嘉誠沒有這麽做,而是直接囤積土地,坐等土地升值。這麽做雖然賺的錢變多了,但是對國家的發展並沒有一點好處。李嘉誠囤地時間最長的高達八年,就在前不久,李嘉誠才把這一項目以40億元的價格賣給了中國陽光,一大塊土地整整8年都沒有開發!
最後就是李嘉誠提出了公攤面積的想法,而且最後還被運用到實際生活之中,其實公攤面積我們可以理解,但是現在,公攤面積的占比越來越大,很多剛需都在“吐槽”,100平米的房子,最後的實際面積只有80多平米。按照15平米的公攤面積,買一套房子就要多花30萬元左右。而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公攤面積還屬于“消耗品”,畢竟你是要繳納物業費的,需要有人經常打掃,這些都是公攤面積帶來的“開銷”。
我個人認爲,上面這三件事情就是李嘉誠名聲下滑的核心所在,如果我們僅僅是以對錯的標准來看李嘉誠,李嘉誠所做的事情都沒有錯,因爲這些事情的確給李嘉誠帶來了豐厚的收益,但是從道德和國家發展的角度來說,李嘉誠確實有所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