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經在《七德舞》中高度贊揚唐太宗:"太宗十八舉義兵, 白旄黃钺定兩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業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 速在推心置人腹。"唐太宗在繼位後確實爲唐帝國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並開創了貞觀盛世。然而不管唐太宗的文治武功達到了怎樣的高度,玄武門之變中誅殺親兄弟並軟禁皇父的行爲都成爲他一生無法洗白的汙點。
玄武門之變的發生並非偶然,而是在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結果。在唐高祖李淵建立起大唐帝國後,就因立儲之事猶豫不決。在已經冊立太子後,皇帝又頻繁表露出想要更改太子人選,改立李世民爲太子的想法。
自古被廢的太子大多沒有好下場,李建成爲保自身平安和太子之位只得想盡辦法除去李世民。李世民戰功卓著,聲望頗高,自然也不甘心屈居太子之下。二人之間的矛盾逐漸升級,最終在玄武門之變中爆發。
太子出招,排擠秦王
公元589年,唐高祖李淵的長子李建成出生。九年後,也就是公元598年,次子李世民出生。二人皆爲太穆皇後窦惠所生,同爲嫡子。公元618年,唐國公李淵定都長安,稱帝建國,是爲唐高祖。按照嫡長子繼承制度,嫡長子李建成順理成章成爲唐帝國第一任皇太子,待唐高祖百年之後繼承皇帝大位。
李世民小時候就喜愛騎射,做事不拘小節但聰慧果斷,頗有大將之風。同時李世民也並未荒廢文化學習,對儒家經典也有深刻的理解,可謂是文武雙全。從公元615年開始,李世民便進入軍營,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隨後一直跟隨在李淵身邊南征北戰,在李淵起兵反隋時,李世民更是成爲了其父手下的一員大將,不斷消滅抵抗的隋軍部隊。在他十九歲時,就受封爲秦國公,領萬戶封邑。
李建成作爲李家的嫡長子,李淵一直有意將其培養爲自己的接班人。早期自己在外征戰時便將李建成留在後方,後期有時也會派遣李建成領兵出征。事實上,李建成指揮打仗也是一把好手,只不過立下的戰功遠遠不如李世民多而已。
在帝國建立後,地方仍然存在反對勢力。于是李世民奉命率軍討伐王世充,李建成則負責守備蒲州,以免唐軍出力出動之後遭到突厥的偷襲。一年後,王世充與窦建德便被李世民活捉並送回了長安。窦建德死後,劉黑闼召集其舊部建元開國,繼續與唐帝國交戰。
不過很快就被李世民所擊敗,倉皇逃入突厥。此時,李世民的軍功已經遠遠超過李建成,魏征爲保皇子勢力均衡,避免太子太過落于下風,于是建議李建成毛遂自薦,請戰出兵剿滅劉黑闼。李淵欣然應允,並指派李元吉與其同行,僅僅到了年底就將劉黑闼勢力消滅,山東地區也因此安定。
當外部不安定因素得到了穩定後,內部的不安定因素就會快速滋長。這一時期,秦王與太子之間的關系已經開始惡化,李元吉更是提出要爲李建成親手除掉李世民以消除威脅,即便是背上誅殺手足的惡名也在所不惜,但卻被李建成強烈制止。或許李建成僅僅是想翦除李世民的羽翼,並非想要殺死自己的親弟弟。
李建成雖然暫時還不想與李世民兵戎相見,但自己深知這一天終將會到來,于是著手提前進行准備。隨後私自從長安周邊地區招募了不少死士來保衛東宮的安全。甚至還從燕王手中借來了三百精銳騎兵隱匿在東宮附近。李淵得知這一消息後十分震怒,在訓斥了李建成後又將這些死士遣散,恢複到先前的狀態。
帝國境內的叛亂雖然已經平息,但北方的突厥依然是唐帝國的大敵。爲減少突厥對京師的威脅,有人竟然上奏稱要焚毀長安,另選新都,以避突厥鋒芒。這一舉動與當年董卓焚毀長安有何異?然而李淵竟然准奏,並著手派人勘察地形,准備確立新都的位置。
李世民爲阻止遷都耗費大量國力民力,主動請求深入突厥腹地,徹底根除來自突厥的威脅。李淵應允,但太子卻命人暗地裏誣陷李世民此舉是爲了名正言順拿到兵權,進而割據自立。《資治通鑒·唐纪七》中曾有相关记载:
"建成與妃嫔因共谮世民曰:'突厥雖屢爲邊患,得賂則退。秦王外托禦寇之名,內欲總兵權,成其篡奪之謀耳!'"
此後李淵心中一直認爲李世民有密謀篡位的念頭,但卻不得不重用他爲國出兵作戰。李世民在無奈之下只好離開京師,駐防洛陽以求避禍。
秦王接招,密謀奪權
李世民之所以遁入洛陽,就是避免繼續留在長安遭到李淵的廢黜,那時他將失去全部爭權的資本。加上駐守洛陽,就等同于握有洛陽及周邊地區的兵權,關鍵時刻也可自保。同時洛陽的地理位置堪稱上佳,一旦局勢有變便可快速隨機應變。
然而李建成卻強加阻攔,擔心李世民一旦離去則龍入大海,再也無力控制。《資治通鑒·唐纪七》中曾有相关记载:
"乃密令數人上封事,言'秦王左右聞往洛陽,無不喜躍,觀其志趣,恐不複來。'又遣近幸之臣以利害說上。上意遂移,事複中止。”
李淵因此改了主意,決定暫停擱置李世民離京的計劃,秦王失去了培養自己勢力最佳的機會,但也爲後來的玄武門之變埋下了伏筆。
不久,李建成與李元吉聯合後宮嫔妃不斷進獻讒言,誣陷秦王謀反之心路人皆知,要求李淵誅殺親子。陳叔達等人竭力爲李世民辯護,這才打消了李淵的疑慮。在已經出現了親子相殘的情況之時,李淵竟然沒有責罰說出如此悖逆之話的二人,實在是太過昏庸。
從這一時期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三人的舉動來看,已經很明顯暴露出將會發生嚴重的奪權之爭,但李淵卻佯作不察,所以說玄武門之變實際上是李淵教子無方,太過溺愛所導致的。
李世民一方得知太子黨的行動後頗爲擔憂,房玄齡、長孫無忌等人意識到當下局面已經無法收拾,想要兄弟關系重歸于好已經是癡人說夢,所以只能著手准備武裝奪權。
爲了瓦解秦王一派,李建成還以重金賄賂秦王府屬官,希望招降至自己麾下。李世民帳下的大將尉遲恭沒有接受賄賂的金銀,而是婉言拒絕使者後將此事彙報給了李世民。李建成見利誘不成便采取強硬手段,先是派出刺客刺殺尉遲恭,刺殺不成又誣陷其謀逆。在李世民的請求下李淵只好赦免尉遲恭之"罪",放還他回歸秦王府。李建成步步緊逼,李世民步步後退,最終退無可退只能同意房玄齡的意見,密謀准備奪權。
拔劍出鞘,興起玄武門之變
公元626年,李世民終于開始反擊。于7月1日夜間進宮面見李淵,告發李建成與後宮嫔妃有染,並大表忠心,指責李建成意圖誅殺手足的種種行爲。李淵得知後十分吃驚,決定第二天早朝時分對太子進行審問。
次日清晨,李建成與李元吉按照往常一般來到宮中准備上朝議政。二人本以爲宮中禁衛軍尚在自己掌控之中,故而並未攜帶過多侍衛。然而此時禁衛軍統領常何已經向秦王投誠,在做好一切准備工作後,李世民率長孫無忌、房玄齡、尉遲恭、秦瓊等秦王府核心人員來到玄武門待命。
當李建成與李元吉行至臨湖殿時突然覺察出異常,准備策馬返回太子府,卻被李世民追上。慌亂之中李元吉拈弓搭箭射向李世民,但卻全部落空。李元吉射術本來十分高超,此時卻一連射空三發,應當是意識到局勢不妙導致心態不穩。在第三發射空後,李世民搭箭反擊,僅用一箭就將李建成射翻在地,當場死亡。隨後尉遲恭率禁衛軍趕到,將跌落馬下的李元吉當場射殺。《舊唐書·尉迟敬德传》中曾有详细记载:
"太宗所乘馬又逸于林下,橫被所繣,墜不能興。元吉遽來奪弓,垂欲相扼,敬德躍馬叱之,于是步走,欲歸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殺之。"
太子府及齊王府屬官聽聞李世民發難,連忙率軍來到玄武門,在看到二人首級後驚恐不已,部下也因此潰散。隨後尉遲恭率兵進入禁宮之中將正處于湖上劃船的李淵團團包圍,李淵大驚質問是誰造反。在得知事情的來龍去脈後只得順應大勢,命令京都內的軍士皆聽從秦王調遣,並將太子之位傳于李世民。又將李世民诏入宮中好言相撫,把李建成、李元吉以及二人子嗣的名字從宗室黃冊中盡數刪除,至此玄武門之變結束。
結語
玄武門之變不僅是唐太宗一生的汙點,還是大唐帝國發展過程中的汙點。在事變發生後,李世民親手殺死了自己的親哥哥。自己的親弟弟李元吉也被部下尉遲恭射殺。不僅如此,就連自己的親生父親李淵也被李世民軟禁至死。無論李世民立下了多少豐功偉績,在孝道方面他確實輸給了中國曆史上絕大多數的帝王。
太子李建成隨來以寬仁爲本,在弟弟李元吉提出想要除掉李世民時還曾經強烈阻止。造成太子與秦王之間的關系惡化,作爲父親的唐高祖自身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李淵在已經立儲之後不應總是猶豫更換儲君,這便給了李世民奪取政權的機會和希望。既然太子已定,就應盡力扶持太子的勢力,消除李世民奪取政權的可能性。但李淵並沒有這樣做,最終引發了玄武門之變的悲劇。不過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唐帝國日益強盛,更是開創了貞觀之治,對百姓來說無疑是一位聖主明君。
參考文獻:
1.《資治通鑒·唐纪七》
2.《舊唐書·尉迟敬德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