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國外返京女子不隔離外出跑步視頻引發熱議。據了解,該女子爲澳大利亞籍華人,返京後不按規定居家隔離外出跑步且不戴口罩。
面對社區防疫人員勸說,該女子不但不聽勸告,還大喊“救命騷擾”。隨後民警趕到對其發出了警告,必須按規定居家隔離14天不允許外出。
澳大利亞籍華人女子相關視頻在網上流傳後,有知情者透露,該女子爲拜耳中國公司員工。于是,網友紛紛在@拜耳中國微博下留言,希望該女子能得到懲罰。
3月17日,@拜耳中國 發表聲明:對于網上流傳的視頻,拜耳在第一時間進行了核實。該涉事人確爲拜耳員工,公司已按規定做出辭退處理,立即生效。
延伸閱讀:3月16日起,境外進京人員需集中隔離14天 隔離期間費用需自理
3月15日,在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市政府副秘書長陳蓓表示,3月16日零時起,所有境外進京人員,均應轉送至集中觀察點進行14天的隔離觀察,集中隔離觀察期間,隔離人員費用需自理。
陳蓓表示,境外輸入已經成爲本市疫情防控的主要風險,境外輸入病例已經成爲本市新增確診病例的主體。爲有效防範境外疫情的輸入和擴散,首都聯防聯控協調機制將采取更加嚴密有力的措施。
即日起,首都機場全部國際及港澳台地區進港航班,均停靠首都機場T3D處置專區。實施遠端管控、近端篩查、科學處置、責任交接、閉環管理。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檢疫法》等法律法規,全面加強入境檢驗檢疫工作。全部入境人員嚴格落實《健康申報卡》填報,實施全員、全項、電子化、可追溯信息化管理,形成全方位、全鏈條、全閉環的立體防控體系。
本市將全面實施集中隔離措施,最大限度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從今天零時起,所有境外進京人員,均應轉送至集中觀察點進行14天的隔離觀察,集中觀察點將配置專業醫護和工作人員,定期開展健康監測,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使回國人員更安全、家人更放心。集中隔離觀察期間,隔離人員費用需要自理。有特殊情況的,經嚴格評估,可進行居家觀察。
虛報信息,隱瞞病情,造成疫情傳播的人員將依法依規追究責任,並納入信用體系。
多地官宣!入境瞞報“確診治療自費”,“狠招”爲何獲網民點贊?
河北唐山13日發布公告,對境外入(返)唐人員刻意隱瞞接觸史、旅居史,故意謊報病情或拒不執行疫情防控措施,引起新型冠狀病毒傳播或者有傳播危險的,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這些人一旦感染新冠肺炎,所有相關治療費用由本人承擔。這個“狠招”,廣受網民點贊。
3月15日下午,在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陳蓓表示,境外輸入已成爲本市疫情防控重點,從3月16日零時起,所有境外進京人員,原則上均應轉送至集中觀察點進行14天集中觀察。費用自理。
3月15日,內蒙古自治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對外發布《內蒙古自治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關于防範境外疫情輸入的公告》,提出境外人員需集中隔離醫學觀察14天,費用自理。
雖然國內防疫形勢漸趨明朗,但輸入性風險仍在不斷增加。截至14日12時,中國以外136個國家和地區已累計確診63119例。如果有入境人員刻意隱瞞接觸史、旅居史,或服用退燒藥蒙混過關,都將破壞來之不易的防控形勢。數據顯示,截至13日24時,我國已累計報告境外輸入確診病例95例,其中有十多人因瞞報被調查。
最近,各地已發生多起入境人員瞞報病情或接觸史的事件。4日,一對從意大利回京的姐弟倆,登機前用藥物退燒降溫,後被確診;10日,浙江6名華僑從意大利返回國內後被確診,但入境時未如實申報健康狀況;11日,鄭州一男子確診前故意隱瞞出境史,多次乘坐公共交通,出入辦公場所,引發全城恐慌;12日,呼和浩特兩人故意隱瞞出境史,後被確診,但曾多次在小區活動並到飯店就餐……
除了新冠病毒本身,防疫的最大的敵人是刻意隱瞞。病毒面前,自誤誤人贻害無窮,不管出于何種原因,瞞報謊報都不可原諒。
瞞報不僅會增加排查密切接觸者的成本,制造恐慌情緒,還會破壞一個地區一個省份“零新增”的局面,讓“近在咫尺”的複工複産開學不得不延遲,其沉重代價難以估量。正因如此,有網民認爲入境瞞報確診須自費的規定無可厚非,甚至有人認爲應該推廣。
鄭州球迷赴意大利看球感染新冠肺炎,隱瞞行程被立案,回應:我不回鄭州我回哪兒?
更何況,入境時瞞報健康狀況、接觸史,實質上已經涉嫌違法。這種行爲觸犯了《傳染病防治法》《刑法》等法律,後果很嚴重。不清楚這一點,帶著僥幸心理瞞報、謊報,有百害而無一利,必須依法受到嚴厲懲處。
疫情已持續近2個月,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嚴重影響。我們付出了沉重代價,才換來防疫形勢逐漸好轉,這個來之不易的局面需要大家共同珍惜。網民呼籲讓瞞報者確診後自行承擔治療費用,不是目的,而是一種希望引起入境人員重視的手段。
當然,這個“狠招”是否恰當、能否推廣,還需要從合法合規等方面多方論證。但是,希望所有入境人員都能有起碼的社會責任感、大局意識,自覺遵守防疫規定,不給抗疫大局添亂,以實際行動支持社會生活秩序早日恢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