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歐洲成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災區,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近日發表視頻講話,表達了保護歐盟公民健康的決心,呼籲歐盟各國防止阻斷供應鏈,確保物資流通,以便更好地抗擊疫情。
烏爾蘇拉·冯德莱恩是谁?她在中国被广泛关注大概是在刚刚过去的去年年末。2019年12月1日,這個德國女人在網絡世界刷屏,因爲這一天,她正式就任歐盟委員會主席,成爲歐盟史上的第一位女掌門人!
"女掌門人"在當今世界似乎並不稀奇,但爲什麽這個烏爾蘇拉·馮德萊恩的履新會引起特別關注?除了別的原因,大概是因爲她創造了"連生七個娃,事業更發達"的奇迹。
我對她的最初了解是2006年,那時的她是聯邦德國家庭部部長。不曾想,此後十幾年的人生軌迹中,她又實現了三次跨越,最終登頂歐盟委員會主席,這真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世界報》上的一張照片讓我第一次"認識"了她
2006年4月的一個星期一,我在柏林辦公室裏靜靜地翻閱報紙,《世界報》上一張彩色照片倏然映入眼簾。這是一張非常養眼的照片:一個中年女士身邊圍繞著幾個孩子,笑盈盈,樂融融,充滿生活情趣,透出別樣的溫馨。出生于多子女家庭的我,立即被他們的幸福感動了,圖畫喚起了我對大家庭的美好記憶。
然而,照片的上方,卻橫亘著一個讓人吃驚的文章標題:“一個不招國民喜愛的母親”。
我很好奇,這篇文章 – 照片氣氛與標題含義很不和諧的文章,說的是什麽事?
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這篇文章,旋即在甜蜜和苦澀中陷入了沉思。
文章說的是什麽呢?說的是新任德國大聯合政府家庭部(全稱:家庭事務、老年、婦女及青年部)女部長烏爾蘇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的家庭政策所引發的全國激烈爭議。
馮德萊恩是2005年新政府內閣衆多部長之一,此前,我並沒有太注意這個並不起眼的家庭部部長。看完報道,我印象最深的不是人們對她的批評,而是她的與衆不同之處:她是七個孩子的母親(擔任家庭部部長有天然條件),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她學業有成,攻讀過迥然相異的兩個專業,擁有一個博士和兩個碩士學位。
我對她頓生敬佩!人的能力原來有這麽大的不同,生七個孩子照樣讀到博士還當上了聯邦德國的部長。
她究竟是怎麽做到的?我開始關注並研究這個不尋常的女人了。
馮德萊恩的原生家庭
馮德萊恩1958年出生于比利時布魯塞爾,原名烏爾蘇拉·格特鲁德·阿尔布雷希特(Ursula Gertrud Albrecht),就是說,她婚前的姓氏是阿爾布雷希特。
一個德國人爲什麽在比利時出生?這就得說說她的父親老阿爾布雷希特了。
馮德萊恩的父親老阿爾布雷希特,是德國基民盟的重要人物,也是歐共體最早的一批高官。歐共體是今日歐盟的前身,這一點大家都知道。
正是由于父親工作的關系,馮德萊恩出生在比利時並在那裏度過了童年的大部分時光。
曆史的安排是多麽的有情,大概馮德萊恩自己也不曾想到,多年後,她又回到了自己出生並留有童年記憶的地方,不同的是,這次,她是自己父親曾經工作過的機構的掌門人。
歐盟七十年的發展曆程,竟濃縮在這樣一個家族之中,想來就非常有趣。
兩個碩士一個博士,"學霸"是她的第一個標簽
馮德萊恩從小在布魯塞爾的"歐洲學校"就讀,那是一所專爲歐共體工作人員的子女開設的學校,這樣的學校爲她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語言環境,她幾乎是自然而然地就掌握了德英法三門語言。
13歲,她隨父親回到德國,父親當選了下薩克森州州長,她則開始了自己在州府漢諾威的求學道路。
時光流轉。漢諾威高中畢業後,烏爾蘇拉進入哥廷根大學攻讀經濟學,其間前往明斯特大學及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習。大概是她想豐富自己的人生吧,1980年她轉爲在漢諾威醫學院攻讀醫學專業,並于1987年碩士畢業,通過德國國家考試後,獲得行醫執照。
烏爾蘇拉在漢諾威醫學院攻讀醫學時,遇到了同學海科·冯德莱恩,一段轰轰烈烈的校园恋情终于修成正果,在她毕业前一年,即1986年,倆人結婚,她按照德國傳統隨丈夫姓了馮德萊恩,從此埋藏了婚前的阿爾布雷希特姓氏。
截至此時,烏爾蘇拉和其他德國女大學生並沒有什麽明顯不同:按照自己的興趣選擇大學專業,也可以中途換專業並順利畢業,來一段校園戀情並結婚,畢業後找到一份對口好工作。那時的女大學生期望的人生軌迹大抵就是如此。
"馬不停蹄",是她的第二個標簽
婚後,烏爾蘇拉·冯德莱恩这个名字悄然出现,伴随这个名字的则是一个马不停蹄的人生节奏。
結婚並畢業後,她1988年找到一份在漢諾威醫學院婦女診所擔任助理醫師的工作。
她並不滿足,開始邊工作邊讀博士。1991年,她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在職讀博,並不稀奇,但德國博士,要求似乎很嚴。
獲得博士學位後次年,她的第一個孩子出生。
就這樣,工作、讀博、生娃三不誤,她以自己的實踐诠釋著“馬不停蹄”的成語。
"家庭主婦"階段將家庭"做大做強"
1992-1996年間,在雙胞胎出生後,她的丈夫得到一個去美國斯坦福大學任教的機會。爲支持丈夫的事業,也爲家庭考慮,她放棄了助理醫師的工作,全家人搬到美國。作爲3個孩子的母親,她在美國當起了家庭主婦,與此同時,她想方設法抽出時間旁聽斯坦福大學的課程。
家庭主婦的職責不僅僅體現在照料好一家5口的日常生活,她還趁這個"閑暇"機會將家庭"做大做強"了。在美國的四年,這個5口之家,增添了兩名新成員,擴大成了7口之家。家裏叽叽喳喳有了5個娃,她爲此辛苦並快樂著。
回到德國,重續"齊頭並進"的人生
隨丈夫返回德國後,1998-2002年間,她重新回到漢諾威醫學院,成爲流行病學、社會醫學及健康系統研究系的一名教師。爲更好地勝任工作,這期間她在兼顧工作和5個娃之外,還攻讀出一個公共衛生學碩士學位。僅僅是這樣的兼顧已經令人望其項背了,然而她還有更令人驚喜的舉動呢 — 她又爲這個家庭增添了兩丁!
七個娃的現代家庭,在德國這個低生育率的國家,可謂鳳毛麟角。 馮德萊恩被譽爲"英雄母親"一點也不爲過。她學業有成,工作穩定,家庭幸福。
可以就此止步了嗎?沒有!
進軍政壇成爲"高官",是她的第三個標簽
烏爾蘇拉·冯德莱恩此前的人生经历似乎都是远离政治的,她走的是一条"靠手藝吃飯"的道路—當學霸、當醫師、當主婦、當教師。
如果要追溯她從政的最初迹象,那就是1990年加入了基民盟。
在生完了7個孩子,該讀的學位也悉數收入囊中之後,41歲的她,蓄勢待發,進軍政壇。
2001年漢諾威地區成了她政壇的切入點。她參加2003年下薩克森州議會競選並一舉成功當選議員,還成爲時任州長武爾夫的內閣成員,出任下薩克森州社會事務、婦女、家庭事務和衛生部部長。
在2005年聯邦選舉之前,基民盟主席默克爾選擇了這位"政治新星"擔任其影子內閣的家庭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在選舉之後的黑紅大聯合政府組建談判中,她率領聯盟黨代表團參加了家庭工作組的談判。隨後,她被任命爲默克爾內閣的家庭部部長,從而實現了由"地方官員"向"聯邦官員"的轉變。
以上這些,就是我2006年對烏爾蘇拉·冯德莱恩的全部认知。
此後不久,我從德國回到中國,但對她的關注,卻並未因此停止。
這些年,她攻堅克難在仕途上高歌猛進。
2009年聯邦大選後,她再次被任命爲家庭部部長,同年當選德國聯邦議院議員。旋即,她被任命爲聯邦勞工及社會事務部部長,直到2013年。
2013年,她又有了新角色,被總理默克爾任命爲德國的國防部長,成爲德國曆史上首位女性國防部長。
2019年7月,她被歐洲議會選舉爲歐盟委員會主席,12月1日正式上任。
這樣的勵志人生可以複制嗎?
再回到前邊提到的那份《世界報》。
這篇“一個不招國民喜愛的母親”的文章,寫的是她就任家庭部部長後,提出“兼顧職場與生育“的主張,並推出相關政策建議,旨在促進家庭生育,讓社會煥發青春活力,然而她的主張和建議,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熱烈討論,招致了不少人的反對,有的反對者說她雖然總是“滿面笑容”但卻“不招喜愛”。
同其它一些發達國家一樣,德國深受適齡婦女生育率低的困擾,其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中,有40%不生孩子。
低生育率帶來很多社會問題,最突出的是經濟增長缺乏勞動力和養老金支付捉襟見肘。
一些反對者認爲,生兒育女是個人的權利,國家不應幹預,更不應拿納稅人的錢去刺激生育,而且退一步說,提高育兒補貼並非就能解決生育意願的問題。
有的反對者還認爲,馮德萊恩“兼顧家庭與職業”的例子不足爲訓,如此"鐵人三項"的人生難以複制!因爲它的前提條件難以同時滿足:聰明的頭腦及求知的欲望;健康的體魄及強大的心理;富庶的經濟實力;傳承的政治資本,等等。
不過,文章作者雖然列舉了不少反對派的觀點,但卻不難看出是在爲女部長辯護,字裏行間都想說明,她的政策設想如能實施,將對德國的社會發展産生積極作用,故而應當得到社會的理解,而文中那張媽媽與七個子女燦若桃花的笑顔照,更具有春風化雨和潤物無聲的感染力量。
作爲一個局外人,我覺得這篇文章說得在理,因而在道義上支持這位女部長。
我得承認,這張照片讓我的感情起了波瀾:很久以前,每逢佳節來臨,我們兄弟姐妹們都會不約而同地回到父母身邊,那種團圓的喜悅和大家庭的溫馨,實在讓人心醉。可惜的是, 好景不常在,父母已經離開我們,去了那個世界, 曾經的大家庭歡聚成了遙遠的一幕……
我突然意識到,文章作者用“一個不招國民喜愛的母親”爲標題,配上充滿天倫之樂的母子照片,原來是想要讓讀者自己悟出:這其實是一位受人愛戴的母親!
馮德萊恩跟自己的父親一樣,都是基民盟黨員,她父親恩斯特·阿尔布雷希特担任下萨克森州州长长达14年,繼他父親之後擔任該州州長的是社民黨人蓋哈特·施罗德,即后来当过联邦总理的施罗德。对了,这位老阿尔布雷希特卸任州长后,还担任过联邦参议院的议长呢。
現在,讓我們把目光重新轉回到當前。
2019年底爆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經並將繼續對全球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毫無疑問,馮德萊恩本人以及她領導下的歐盟,面臨著複雜而嚴峻的考驗。
管理一個由27個國家組成的歐盟,是否不比管理7個孩子的大家庭更容易?
歐盟在未來的日子裏,將怎樣書寫抗疫的篇章,這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我當然也是其中的一員。
身在中國,遙望歐洲,放眼世界,我們衷心祈盼全球早日戰勝疫情!
聲明:文中部分照片源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速聯系,以便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