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收看暴躁老哥世界十大系列,華人在世界上分散很廣,華人族群數量也最多。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世界上華人最多的十個國家。感謝大家的閱讀。
十· 緬甸
緬甸總人口有5200萬,其中華裔人口占緬甸總人口的1.9% 。緬甸獨立于1948年,根據曆史記載,在十八世紀以前就已經有首批華人移居到緬甸的北部經商,人口大多是來自我國雲南省,也有其他的華人族群居住在中緬邊界的果敢區。1897年中英簽署條約,將果敢區割讓給英國,這些居住在果敢的華人成爲了緬甸本土的少數民族。1982年,緬甸政府通過《新公民權利法》歧視外族人士,這使得華人難以立足,于是又刮起華人離境熱潮,許多人移居到了香港,台灣,澳洲甚至美洲。留下來的華人後裔也漸漸的與緬甸其他種族通婚産下了後代。 據統計,目前緬甸約有110萬的華人或者華人後裔。
九·菲律宾
菲律賓總人口有一億,華裔人口占到了菲律賓總人口的1.15%。 在1898年,菲律賓宣布獨立,其祖先大部分來自福建閩南,泉州,漳州,廈門。根據人類學家所做出的一項研究,在菲律賓民族中華人血統占到了總人口的20%可能超過一千萬人。就連菲律賓的國父 扶西.黎刹 都有華人血統。 過去由于華人教育不發達,大部分的菲律賓華人都沒有機會接受華文教育,也由于處于信奉天主教的國家,成爲了純粹的菲律賓人,僅有四分之一的華裔才有機會接受華文教育。在菲律賓,閩南語是華人社區通行的語言,華人可以說是遍布菲律賓各地。 菲律賓目前約有115萬的華裔人口。
八·越南
越南總人口有九千六百萬,其中華裔人口占到了總人口的1.31%。 越南在1945年宣布獨立。更早之前是中國古代王朝統治下的一個邊疆地區。在秦朝統一六國後繼續向南開疆拓土,人們爲了躲避戰亂到了今天的越南區域。在秦朝攻下越南後大批的士兵被留在當地鎮守邊疆,成爲了早期進入越南地區的華人。直到宋朝初年移居來此的華人帶來了當時中國最先進的農業耕作技術,促進了當時越南的經濟發展。此外,漢字在12世紀成爲了當時越南的通用文字,到了13世紀初期才出現了越南文字,但都是以漢字爲基礎演變而來的。現代華人創辦的教育·社团·报刊等都在传播着中国文化。华人在越南用的语言大多是客家话和粤语。但还是以越南话为主。 越南约有126萬華裔。
七·秘鲁
秘魯總人口爲兩千八百萬,華裔人口占到了其中的4.65% 。根據資料表明,秘魯公民有著中國人血統的人口達到了500萬,等同于占了該國人口的20% 。早期華人移居到秘魯經曆了一段心酸的曆史。據記載早在1849年,就有英國人,法國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等人口販子,渡海來到今天的廣東,福建等地以豐厚的條件作爲誘惑,招募勞工到秘魯去做事,當時超過十萬的華人勞工被賣到了秘魯,這些人也被稱作“賣豬仔”。他們被資本家賣給了秘魯的企業家和種植園主,每天從淩晨四點鍾起在礦山,鐵路,種植園等地方開始一天的艱苦勞作。他們身邊有監工手持槍械監視,同時也面對各種殘暴的殺害及虐待。直到1873年,中秘簽署條約,禁止進行華工貿易,這才結束了地獄式的生活。當時的十萬華工帶著對清政府的痛恨和絕望決定留在秘魯,融入當地民族,與當地族群通婚生兒育女,從此落地生根。秘魯約有160萬華裔人口。
六·加拿大
加拿大總人口有3700萬人,華裔人口占有率爲4.86% 。有關數據顯示,加拿大華裔血統中,約有10萬是混血華人。在加拿大,最早關于華人的記錄要追溯到1788年,當時只記載了英國船只從澳門雇傭了約70名華人水手,並將他們安置在太平洋沿岸的溫哥華,其後續下落也沒有相關記載。 從1858年開始,華人移民陸續不斷地到哪裏工作淘金,大家都想著大賺一筆後再回到自己的故鄉。他們大部分都是來自廣東省社會下層的農民,華人從19世紀到20世紀陸續不斷地往加拿大移居,期間也引起了當地政府完全禁止華人移民,排華法令也獲得通過,如:不能工作,或者工作受到限制。華人被迫做起了自己的生意,但他們也有很多規矩,如:華人雇主不允許雇傭其他人種,因此大部分的華人生意沒有外族參與。直到二戰後,加拿大簽署了《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終于撤銷了對華裔在加拿大的限制,並給與他們完全的公民待遇。曾經在2001年進行了有關調查,加拿大華人最常見的漢語種類是粵語,這些說粵語的人當中44%來自香港,27%則是來自中國大陸的粵語區,18%在加拿大出生。其次是普通話。幾乎75%的華裔人口都居住在多倫多和溫哥華。 加拿大目前約有180萬華裔人口。
五·新加坡
新加坡是馬六甲海峽邊的島國,1965年被迫獨立建國。十九世紀開始,由于當時的中國正處于內憂外患之中,人民飽受戰爭、饑荒與貧窮之苦,在不得已的情況之下,部分中國人不得不離開家鄉,只好決定飄洋過海到"石叻"(新加坡)來尋找新生機。當新加坡港口全面開放後,大批的中國貿易商船如約而至。來新加坡的中國人基本上可分爲兩類:一是因爲他們在這裏的親戚生意越做越大,需要更多的人手;另一類則是身無分文,想要到外頭闖一闖,希望能因此而闖出一個春天。大多數的新加坡華人源自于中國南方,以福建、廣東、海南和浙江等地居多。福建人,潮州人和廣府人涵蓋了新加坡華人人口的四分之三,其余的四分之一由19個方言群組成。這些華人一般稱爲"新加坡本地華人",是十九和二十世紀前半葉從中國南方移民來新加坡的華人後裔。 據統計,新加坡約有280萬華裔人口。
四·美国
華人移民美國始于19世紀40年代,但爲數很少。19世紀50年代開始,華人移民隨即大量增加。同時由于太平天國運動,中國南方動蕩不安,華人一般來自廣東。 基于加州淘金潮,當時美國西部急需勞動力,1868年,美國和大清簽訂《中美通商條約》,其中第五條款規定華人願常住美國或入籍,皆須聽其自由不得禁阻。此條約爲美國來華招攬大量華工開啓方便之門。
1877年,美國加州經濟轉入低迷,美國出現第一次排華浪潮。1880年,美國與清廷簽訂《北京條約》,其中第一條款規定限制華人到美的人數和年限。1882年,美國通過《排華法案》禁止中國移民。
第二波華人移民潮是在1952年至1965年,美國移民法解禁之後,從台灣到美國求學的華人群體。20世紀70年代,台灣經濟漸趨發達,此類移民于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減少。1977年,中國大陸開始鼓勵學生赴美留學,此類移民在20世紀80年代越來越多。另外,一些現代移民來自福建,赴美國尋找藍領工作,以紐約爲中心,集中在東北地區。
有大量華人的美國城市包括紐約、舊金山、洛杉矶、休斯敦、西雅圖和 波特蘭。從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這些城市大多有唐人街,供華裔移民居住。在一些地區,美籍華人和其他亞裔群體保持密切聯系,特別是美籍越南人。這些聯系是有幫助的,事實上許多美籍越南人在人種上是海外華人,因此大部分華裔美籍越南人並不將自己歸入美籍越南人。
除了大城市,小部分美籍華人散居遍及美國的鄉村小鎮,特別是一些大學城。2015年,美籍華人占加州人口3.78%,東北部占超過1%。在夏威夷這個曆史上亞裔比重較高的州,占14.55%。 據統計美國約有華裔人口452萬。
三·马来西亚
馬來西亞華人主要是明朝、清朝到民國時期數百年來從中國福建和廣東、廣西、海南等一帶遷移而來的中國人後裔。馬來西亞華人古代多自稱唐人、華人,中華民國成立後開始自稱中國人、華人及華僑,馬來西亞獨立後開始改稱華人、華裔,成爲馬來西亞國民,幾無自稱"中國人"與"華僑"的華人。在馬來西亞3170萬總人口中,華人就有664萬,是馬來西亞第二大族群,其中客家人超過165萬。
滿清時期大量移民今馬來西亞各地則是從鴉片戰爭後開始,當時滿清戰敗,中英簽署《南京條約》,滿清承認國民前往海外謀生的權利,由于當時大英帝國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以開發馬來亞半島,大量的清國工人(或稱爲苦力)從清國輸入到馬來亞半島成爲礦工、種植工人等。勞工們的僑鄉意識濃厚,多不打算扶老攜幼來到馬來亞定居,而是希望賺夠錢回到老家故鄉。 馬來西亞約有華裔人口630萬人。
二·泰国
泰國,舊稱暹羅,位于中南半島的正中央,南接馬來半島,東面、北面及西面分別與柬埔寨、老撾及緬甸接鄰。泰國華人移民的類型可分爲五種:一、謀生移民;二、技術移民;三、墾殖移民;四、商貿移民;五、反清移民。早在暹羅素可泰王朝(1238-1378)建立時,泰國便成爲中國的藩屬,向中國進貢方物,並與中國維持了良好的關系。當時,中泰兩國互贈禮物,形同貿易;中方允許泰方豁免繳稅,使泰方有厚利可圖。
泰國吞武裏王朝建立者鄭信自明朝洪武初年(1367)開始,前往中國朝貢的暹羅使者當中即有華人參與,他們最早是以通事的身份出現,如洪武5年(1372)的李清,到了洪武14年(1381)陳子仁既以正貢使的身份出現。這些華人都旅居有年,精通暹羅語。13、14世紀之際,克拉(Kra)地峽兩岸如春蓬,素叻他尼華人錫礦工人已在泰南建立了牢固的基礎。同時,中國海盜林道乾及其隨從,因與六坤等商港,最早吸引了華裔前往經商。16世紀西方努力參透泰南時,受不了官兵的追剿,南逃至北大年落戶,並與當地女王成婚。北大年逐漸地發展爲華人的聚落。 據統計,泰國約有華人700萬人。
一·印度尼西亚
在15世紀前中國與現在的印度尼西亞很少有直接的聯系。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群島的貿易掌握在印度尼西亞人手裏。中國商船的標准名稱junk來源于爪哇語jong。jong在爪哇語中用來描述那些從中國南部長途跋涉到東南亞的商船。中國的史料中有僧人法顯在5世紀經過這一地區去印度的記載。唐朝時也一度與印度尼西亞王國有頻繁的聯系。最早的華人移民潮發生在荷蘭殖民的早中期,大多數都是尋找商機的商販。關于印尼有過幾次大規模的排華運動,在這裏我們就不多說了。 印度尼西亞約有770萬華裔人口。
在你想出去周遊列國又想碰到黑頭發·黄皮肤口操中文的“同胞”推荐你去这两个国家:(1)新加坡,有50%的幾率(2)馬來西亞有19.6的幾率。
點擊下方鏈接,即可觀看《世界十大華人最多的國家》視頻版。
感謝您的支持,歡迎關注 點贊 評論 收藏 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