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有一位皇後,爲乾隆生了三個孩子,然而因爲一件“小事”,前一天還在陪乾隆吃飯的她,後一天就“消失”了,甚至在畫像上,她的樣子都被塗改了,她的名字一說您就知道,就是電視劇《如懿傳》的主角——如懿,那麽在真實的曆史中,這位皇後是怎樣“被”消失的呢?
大圖模式
《如懿傳》中,乾隆繼後“如懿”原名烏拉那拉 青櫻,是雍正皇後烏拉那拉氏的侄女,出身後族,很是顯赫。而實際上,《延禧攻略》中繼後的姓氏輝發那拉氏,才是正確的。
“那拉”是滿語“太陽”的意思,那拉氏有很多分支,如“葉赫那拉”,“烏拉那拉”,“輝發那拉”,“哈達那拉”。“葉赫”、“烏拉”、“輝發”、“哈達”.
最早是四個部族的名字,合稱“扈倫四部”,又叫“海西女真”。在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崛起之後,扈倫四部陸續被努爾哈赤征服,融入了女真大部,只在姓氏上保留了一點痕迹。
作爲滿洲大姓,那拉氏多有皇帝的妃嫔和朝中大臣。葉赫那拉,出了大清第一位皇後,太宗皇太極的生母孝慈高皇後孟古姐姐,和最後兩位皇後,慈禧太後和隆裕太後。
大圖模式
烏拉那拉,出了努爾哈赤的大妃阿巴亥,即阿濟格、多爾衮、多铎的生母;之後就是雍正帝的皇後烏拉那拉氏。輝發那拉氏,則出了乾隆帝的繼後。
繼後與雍正的皇後沒有血緣關系,而是出身于一個滿洲鑲藍旗的中等旗人家庭,父親讷爾布爲佐領。
“佐領”即滿文的“牛錄”,是八旗的基本單位,一個佐領一般管理300人,不算什麽大官,而讷爾布這個佐領普普通通,貌似也沒有什麽突出業績。
輝發那拉氏的娘家並不顯赫,但是她在弘曆的妻妾中“起點”不算低——一入寶親王“潛邸”就是側福晉。
而高氏-高貴妃,一開始是“格格”,後來才在輝發那拉氏嫁入“潛邸”的那一年稍早時候被“超拔”爲側福晉。
大圖模式
福晉、側福晉,翻譯成漢語就是“正妃”、“側妃”,地位相差並不大,而格格則是——“通房丫頭”,相當于《紅樓夢》中平兒的地位。
滿人特重出身。高氏封了側福晉,母家還擡入了鑲黃旗,主要是爲了獎勵她的父親高斌治水有功,其漢軍旗“包衣”的出身卻是抹不掉的。
或者,就因爲當時弘曆的妾當中,並沒有一個出身僅次于福晉富察氏,卻又是滿洲大姓的側福晉,雍正才在冊封高氏之後又封了輝發那拉氏。
私以爲,除此之外,輝發那拉氏還有一個大家都不大注意的優勢——年齡。
大圖模式
當弘曆還是四阿哥-寶親王(雍正十一年封的)時,他的“潛邸”妻妾的年齡是這樣的:
福晉富察氏(富察皇後),比弘曆小一歲(實際上是小六個月);
格格富察氏(皇長子生母,與富察皇後同姓但不同宗,地位不高,乾隆繼位後追封哲憫皇貴妃),年齡沒有記載,應該比弘曆年齡略長;
格格高氏(高貴妃),年齡不詳,但肯定大于輝發那拉氏;
格格蘇氏(純妃)和格格金氏(嘉妃),都是小弘曆三歲;
格格柯裏葉特氏(愉妃)小弘曆四歲;
格格黃氏(怡嫔),沒有年齡記載。
而輝發那拉氏,是這些女人中年齡最小的,她比弘曆小七歲,比福晉富察氏小六歲。像《如懿傳》描述的,“如懿”和弘曆是青梅竹馬,而且在選福晉時和富察氏是競爭關系,那是不可能的。
大圖模式
事實上弘曆娶富察氏的時候,“如懿”只有九歲,還完全是個小姑娘。真實版的“如懿”嫁給弘曆,是在雍正十二年,弘曆與富察氏成婚七年以後,當時她十七歲,是最後一位嫁入“潛邸”的女子。
雍正給弘曆選了這麽一位年齡偏小、出身較高的側福晉,其實有作爲“後備福晉”-“後備皇後”的意思。
因爲是“潛邸”的側福晉,乾隆繼位之後,輝發那拉氏被封爲娴妃,“排序”上僅次于富察皇後和高貴妃,排第三。
名分雖有,她在宮裏卻被“雪藏”多年。一個明證就是,那些年皇宮裏不斷地有孩子出生,光是皇後富察氏就生了兩子兩女,輝發那拉氏卻一直沒有生育。
而成爲繼後之後,她卻連生了三個孩子。這就表明,不是她“不能生”,而是之前她受到的寵愛太少。
大圖模式
高貴妃在乾隆十年去世,富察皇後在十三年去世,娴妃才總算“熬”到了排名第一的位置,先被封爲皇貴妃,後來又成爲皇後。
這時,她已經三十二歲了。封後之後,輝發那拉氏才開始生育,連生了二子一女(生第一胎時三十五歲)。
輝發那拉氏做了14年的皇後,之間乾隆曆次出巡,都帶她同行,但是到了乾隆三十年的那次“下江南”,卻出了大問題。
到達杭州之後,前一天皇後還陪乾隆帝一起用餐,但是第二天,她就從“陪餐”人員中消失了——乾隆派額附福隆安,單獨護送皇後先行回京。
大圖模式
待乾隆回京後,又收回了她封娴妃、娴貴妃、皇貴妃和皇後的四份“寶冊”,雖未正式宣布,其實等同于廢後。第二年,輝發那拉氏郁郁而終。
對于她的身後事,乾隆做得也很過分,喪事辦得很草率,雖然說法上是按照皇貴妃的喪禮來辦,實際上卻連一個嫔位的喪禮都算不上。
至于安葬呢,乾隆不但沒有在自己未來的陵寢中給她留一個位置(之前去世的富察皇後、高貴妃、嘉貴妃、哲妃都與乾隆合葬),反而把她的棺材隨便地塞到了純貴妃的陵寢裏,並且不設靈位。
再然後,所有關于輝發那拉氏在宮中的“痕迹”,包括畫像,也都被“抹去”了。
大圖模式
比如這幅《塞宴四事圖》,描繪乾隆二十五年乾隆帶領各宮嫔妃、王公大臣到木蘭圍場(今承德圍場縣)圍獵的情況,畫中幾位宮裝貴婦,其中應該包括繼後烏拉那拉氏。
不過這幅畫已經明顯地被塗抹修改過了,比如最右邊的這位貴婦,仔細看臉上有兩對眉毛!而根據位置判斷,前排左側這位穿黃袍的貴婦,應該就是繼後,但是現在這幅畫中,她的頭部被畫成了皇貴妃魏佳氏的模樣。
對于這位陪他走過了大半生、爲他主持後宮事務多年、還爲他生過三個孩子的女人,乾隆爲何如此絕情呢?據他自己說,是因爲繼後在杭州時,突然性情大變,做出了“斷發”之舉。
俗語“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損傷”,這還是漢族人的說法;滿人對于斷發看得更嚴重。
記得《紅樓夢》中的鴛鴦嗎,爲了不嫁給“大老爺”賈赦做妾,當衆斷發明志,這輩子不嫁人。
大圖模式
因爲之前她曾和平兒、襲人說,如果被逼不過,就“剪了頭發當姑子去”,所以可能大家會覺得,她的剪發不過是想出家爲尼,而實際情況卻要嚴重得多。
按照滿人風俗,女子斷發,可以看作是最狠的一種詛咒,等同于詛咒丈夫和公婆(或者其他爲尊者)早死。
難怪“大老爺”把鴛鴦恨得要死,據說在八十回後將想方設法地置之于死地。
繼後斷發之于乾隆,意義大概也是如此。所以,他對于繼後,才會這樣的無情。
而且,對于二人唯一存活下來的兒子皇十二子永璂,乾隆也是狠心的,一般皇子十五歲之後就要議婚了,而永璂直到二十歲才成婚。
可能是因爲被父皇漠視,永璂的日子過得很不好,年僅二十五歲就去世了,生前死後都沒有爵位,是被乾隆用這種方式“熬死”的又一個兒子(皇長子永璜、皇三子永璋都是如此)。
直到嘉慶帝繼位,永璂才被追封爲貝勒,並將嘉妃的一個孫子過繼了過去。(恨了“如懿”半輩子的嘉妃如果知道,會從棺材裏坐起來麽?)
大圖模式
繼後活了48歲,她在宮中的日子,前半生被“雪藏”,後半生封後、生子也不過風光了幾年,之後,令妃逐漸得寵,還有姿容絕世的容妃和卓氏恩寵不衰.
最終,更是因爲“斷發”被不廢而廢,郁郁而終,身後事也寂寥到極致,這在大清曆史上,也算是絕無僅有了。也是因爲她的“痕迹”幾乎被消除幹淨,倒是給後人留下了很多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