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新冠疫情與經濟寒潮的雙重打擊,數百萬美國人陷入了彷徨。
居住在首都華盛頓的美國人孫柯琳(Colleen O'Connor)在30歲生日前一天接到雇主的電話通知:她被解雇了。
解雇立即生效,她只剩30分鍾可登上公司郵箱保存資料,隨即趕到辦公室取回私人物品,與同事告別。
3月初,在畢生難忘的30歲生日那天,孫柯琳登記了失業。在3月21日這一周,跟她一樣首次申請失業救濟金的美國人接近330萬,創曆史新高。
孫柯琳原本在一家國際教育交流公司工作,主管中國項目。在中國疫情嚴峻時,她忙碌地協調學生撤離事項,同時隱約感覺到,如果疫情蔓延全球,將是對公司的致命一擊。
她的不詳預感不幸在兩個月後,成爲了現實。
新冠病毒疫情重創美國經濟,美股多次熔斷,出現斷崖式下跌;而就業市場則冰凍三尺,失業率的曲線猶如一座拔地而起的峭壁。
摩根士丹利預測,美國第二季度平均失業率將達到12.8%,那將是1940年代以來最高水平。而不到一個月前,美國失業率還在半個世紀以來最低點。
失業的高危行業包括住宿和餐飲服務業、交通、零售、娛樂、制造業等,影響約四分之一的美國勞工。
失業中的美國青年:淚水、恐懼與不安
休強制無薪假(furlough),這個詞語近年不時出現在美國新聞標題中。此前,在民主、共和兩黨就國家預算陷入僵局、美國聯邦政府被迫關門時,聯邦雇員就會被強制休假。
如今,各行各業的美國人都被迫體驗強制無薪假。全美知名連鎖百貨梅西(Macy's)、連鎖酒店萬豪國際(Marriott International)、服裝品牌GAP都宣布強制數萬員工休無薪假。
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三月下旬的民調顯示,88%的美國人認爲,新冠病毒對美國經濟構成主要威脅,近半美國人說,疫情造成他們個人的財務危機。
近期調查發現,49%的美國人自稱是“月光族”。在突然而來的經濟沖擊下,他們等不到雇主簽發的薪水,只能引頸期盼來自政府的纾困支票。
疫情纾困金的算術題
在這波洶湧而來的裁員潮中,像孫柯琳這樣的白領也不能幸免。
孫柯琳
“有點超現實,”孫柯琳這樣形容失業的感受。“我原本有一份工作,然後一瞬間,就沒了。”
與此同時,攤在她面前的是一道殘酷的算術題。沒有穩定收入的情況下,她能堅持多久?
按照華盛頓特區的標准,失業者每周可申領最高444美元的補助,最長可領取26周。
面對疫情的沖擊,美國推出了2萬億美元的纾困計劃。其中,失業者可申領每周600美元的額外補助,最長可領取4個月。原失業補助的領取期限也延長13周。符合資格的美國納稅人還可領取一次性1200美元現金支票。
根據估算,纾困計劃可爲孫柯琳帶來超過1萬美元的額外補貼。
“這個經濟刺激方案對人們有幫助,但它更多是被動反應,而不是主動預防性的,”孫柯琳說,“如果當初行動得更早就好了。”
美國在1月下旬就出現首宗新冠肺炎病例,當時已有傳染病專家指出,美國境內出現大規模疫情並非“是否”、而是“遲早”的問題,但這艘大船依然緩慢地撞向了冰山。
孫柯琳還沒想好怎麽花這一筆疫情纾困金,“也許先用來付租金吧。” 華盛頓是全美消費水平前五高的城市,她與伴侶在市區合租一套公寓,租金每月約1600美元。除此之外,生活上還有許多支出,包括疫情時亟需、但費用昂貴的醫保。
在華盛頓街頭,大部分的商鋪都關門閉戶。跟美國許多州份一樣,當地政府下令關閉非必要的商店。目前,約四分之三的美國人在居家隔離令下幾乎足不出戶。
美國洛杉矶的公路變得冷清
3月22日
1月28日
加州長灘的集裝箱碼頭變得蕭條
3月17日
2月8日
餐廳紛紛推出外賣菜單,提供免費送餐服務和折扣吸引顧客,有的甚至賣起了庫存的廁紙。
實在無以爲繼的商戶,只好呼籲顧客捐款纾困。一家同性戀者喜愛聚集的酒吧,在店面外貼滿了英俊侍應生們的照片、個人簡介和電子支付賬號,告示上懇求老主顧們考慮捐款,幫助員工們度過難關。
不過,孫柯琳是相對幸運的,她有一些存款,沒有背負學生貸款,前雇主還會繼續爲她繳納醫保費用一段時間。她會講流利中文,曾獲得久負盛名的富布萊特獎學金,到雲南研究摩梭人文化。
即便是對孫柯琳這樣有光鮮履曆的求職者來說,面對一個剛剛開始崩塌的就業市場,前景仍充滿未知數。她目前的策略是,瞄准受疫情影響較小的互聯網行業。
“我不知道什麽時候才能找到新工作。” 她說:“以後別人看到我在2020年3月起履曆出現留白,就會說‘喔,懂了,你是在疫情中被炒鱿魚的。’”
健康與收入間的兩難抉擇
慷慨的兩萬億纾困計劃,首度將零工經濟(gigeconomy)職業者,例如自雇人士、Uber司機、兼職人員等,納入失業保障當中。
然而,不少邊緣化的群體仍未被關照。例如,占美國勞工人數5%、約760萬的無證勞工,就無法領取纾困金。
還有低收入人士並未失去工作,但陷入健康與收入間的兩難,譬如隱身在各家各戶中的家庭護工。
在疫情嚴峻的紐約州,家庭護工被列爲必要工種,必須繼續工作,大部分人並無帶薪病假。許多護工害怕感染新冠病毒,傳染給家人和雇主,但又不舍長期照顧的獨居病人,以及擔心不上班後,將失去收入來源。
非盈利機構“反血汗工廠全國行動”(National Mobilization Against Sweat Shop)的林喬安(JoAnn Lum)說,許多家庭護工實際上24小時待命,有的甚至就睡在病人床邊旁,但每天只會拿到13小時的薪水,通常是當地的最低時薪。
家庭護工的日常工作包括家居清潔、煮飯,爲臥床在家的老人與病人洗澡、翻身等,“社交疏離”很難實現。
他們照顧的對象多是新冠病毒的高危人群,護工也需乘公共交通工具通勤、輾轉多戶人家工作,接觸人群機會多,但他們大多數幾乎全無防疫裝備。
“一些受照顧的病人本身來自低薪背景,無法爲護工提供消毒水、手套、清潔工具等基本的用具,他們還要自己貼錢采購,”林喬安說。她認爲,政府應該爲護工們提供防護裝備。
《紐約時報》報道指,如今美國人的居家隔離,實際上是“白領隔離”。卡車司機、送貨員、清潔工等藍領階層仍需要在外奔波、加班加點。他們缺乏防疫裝備,有的甚至抱病工作。對于他們來說,隔離在家意味著手停口停,三餐無以爲繼。
電商公司亞馬遜紐約倉庫、以及多家連鎖超市的員工近日罷工抗議,要求雇主提供洗手液、肥皂、消毒濕紙巾等防疫用品,增設帶薪病假和危險時期工作的額外薪資,以及設立用于支援員工檢驗、治療新冠肺炎的基金。
一方面,疫情之下,人人平等,從政要、貴族、明星到平民百姓,都有可能染病。另一方面,疫情又將美國的貧富階級分化、醫療資源不公等社會問題展露無遺。
高收入人士在郊野別墅避難,即使染病,也能動用更多資源治療。中産階級居家工作之余,還要督促小孩在線學習,疲于奔命。而低收入階層中,許多人一夜間失去飯碗,或是不得不繼續冒險工作。
同時,籠罩美國經濟的陰雲還在持續集聚。美國的疫情尚未到達頂峰,而經濟放緩的後坐力才剛剛開始顯現。
來源:作者:馮兆音BBC中文駐美記者 發自華盛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