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聲稱自己患有社交恐懼症。
他們經常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感受,有位網友就對自己的症狀描述道:“在網上無話不說,現實中無話可說,能發信息解決問題就絕對不打電話,喜歡一個人靜靜地發呆,討厭與人親近,與人溝通。”
這引起了許多網友的共鳴,紛紛表示自己也有類似的症狀。
是啊,在互聯網如此便捷的現代社會,大多數人回家就抱著手機,出現上述表現也在所難免,可是這真的是社交恐懼症嗎?
無獨有偶,不僅網上的“文藝青年”有自嘲社交恐懼症的傾向,寶媽寶爸們也有著他們自己的焦慮。
01
最近就有位王女士向我咨詢,她的孩子剛上小學二年級,上學期班裏舉行了班幹部的評選,每個孩子只要自己願意都能上台發表演講競選。
對于王女士來說,她也不求孩子一定能被選上,只是覺得有個機會能上台展示鍛煉一下也不錯。
誰知在家人的一再勸說下,孩子一直搖頭不肯。好不容易在家人面前練熟了要演說的台詞,但一到了班級裏,孩子卻退縮了,白費家人一片苦心。
王女士本來覺得可能只是孩子不好意思參加競選,害怕失敗是主要原因,可是看了社交網站上關于社交恐懼的言論,她開始擔心:自己孩子會不會得社交恐懼症???!!!
考慮到孩子性格也比較內向,經常喜歡一個人自顧自地玩,她越發加深了自己的懷疑,甚至托人去醫院的精神病科挂了號……
幼孩在面對全班發言緊張、膽怯是這個年齡固有的自然現象。王女士更是將性格內向與社交恐懼症建立聯系,自己嚇到了自己。
其實內向與社交恐懼是有很大差別的。很多父母一聽到自己孩子內向就會有些擔心,他以後是不是可能沒有外向的孩子發展得好?
其實完全不是這麽回事,關于性格,我們有著一些誤解。
02
☞誤區1:性格內向等同于社交恐懼症?
社交恐懼症是心理疾病恐懼症的一種,需要進行心理及藥物治療。
具體表現爲在人群或小團體中會感到焦慮,擔心自己的出現會冷場或者出醜,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一旦發現別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擡頭、不敢與人對視,甚至會有臉紅、出汗、發抖等生理反應。
爲了逃離這種焦慮感,社交恐懼症患者往往會故意回避社交及人多的場合。
而性格內向大部分是天生的氣質類型決定的,艾森克人格問卷將內向型性格描述爲:
“安靜,離群,內省,喜歡獨處而不喜歡接觸人。保守,與人保持一定距離。傾向于做事有計劃,瞻前顧後,不憑一時沖動。日常生活有規律,嚴謹。遵循倫理觀念。做事可靠。”
性格內向與社交恐懼症患者都可能遠離人群。
不同的是,社交恐懼症患者可能內心很想參加社交活動,但是爲了減少社交活動給自己帶來的不適感和焦慮感,他們選擇逃避。
而內向的人自己一個人呆著就覺得很惬意,對他們來說一個人安靜地看書比推杯換盞的社交活動更有意義。
可見內向指的是人的性格問題,是一種個體相對穩定的處世態度與行爲模式,和社交恐懼症差別很大,遠沒有達到心理疾病的地步,切不可混爲一談。
☞誤區2:性格有絕對的好與壞?
任何性格都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只有其相對優勢的一面與相對弱勢的一面。
大家都聽說過禍福相依的故事,可能你羨慕孩子的同學小A性格外向,人緣好,是班級裏的中心。而小A的父母則會覺得自己的孩子太好說話,容易討好別人,不懂得拒絕,擔心她以後會吃虧。
市面上的許多雞湯文學都奉行:性格決定命運。然而在我看來,性格與命運之間僅僅存在微弱的相關關系,並不存在絕對的因果關系。比起性格來說,決定命運的因素不勝枚舉,如:
兩個性格相近的人,一個出生富裕,另一個出生貧寒,他們的命運一定大爲不同。
兩個性格相近的人,一個出生和平國度,一個正經曆阿拉伯之春,他們的命運也會相差很大。
兩個性格相近的人,一個患有先天病,另一個則健康成長,兩者命運更是懸殊。
可見命運與許許多多的參數有關,性格只占很小一部分。
一味地強調性格決定命運,將人生單維化,覺得只要將孩子的性格塑造好,將來一定會成功。莫不是中了成功學雞湯的毒,又多了一位被資本洗腦培養消費習慣的受害者?
與其花大價錢去培養孩子優勢性格,不如幫助孩子了解自己,接納自己,展示自己性格美麗的部分,並適當的隱藏和修飾性格裏尖銳的部分。
☞誤區3:內向性格意味著社交能力弱?
有些父母會說:“我家孩子太內向了,所以不敢上課回答問題(不敢到講台上發言)。”
有些成年人也會說:“我性格內向,每次面試都緊張,所以找不到工作。”
抱歉,這些話聽起來更像是爲自己的失敗找借口,似乎失敗的原因不在于自己不努力,僅僅在于性格內向,是沒辦法改變的。
社交能力弱的鍋,內向性格可不背。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內向的人切換成社交模式後,一樣可以與人交談甚歡,在公衆面前做出有感染力的演講。
如二戰時期美國總統的夫人愛蓮娜·罗斯福,尽管她生性害羞,但仍然履行第一夫人的职责,她作为联合国代表、人权斗士在任职期间举办过348場新聞發布會。平均一年有150多場演講。
社交能力作爲一種技能是可以通過訓練掌握的。父母在發現孩子怯懦,不敢在班級中展現自己,不敢回答問題時,應該通過平時的訓練,課前的預習等方法幫助孩子去克服它,而不是一味的甩鍋給性格內向。
否則,久而久之孩子聽得多了,自己也將“我是一個內向的孩子”這句話內化進心中,遇到困難便不嘗試著做出努力,而是將原因都歸爲自己的性格。
☞誤區4:內向性格會對孩子有負面影響?
在誤區2中,我們已經解釋了性格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那麽父母普遍擔心的性格內向的孩子會在未來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內向性格會對孩子有負面影響是否有根據呢?
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對內外向人格有這樣的看法:內向型性格其實大腦興奮度更高,自我意識更強;他們不需要他人的環繞就能自得其樂,也不追求他人的肯定與贊許就能自我認同。
與此相反,有些外向型的孩子反而需要太多的外部的刺激才能使大腦興奮,一旦落單就會變得孤獨無助,除了他人他們無法憑借自己的精神世界讓自己感到滿足。
所以,許多父母認爲自己的孩子逃避社交,害怕人際關系,膽怯退縮是性格內向,恰恰相反——這些孩子沒有內心的精神指向,需要他人的認同來使自己快樂,這樣的孩子更偏向于外向的性格。
不僅如此,PayPal的創始人、Facebook第一位外部投資者彼得·蒂尔写了一本分析为什么硅谷创新企业能成功的书《从0到1》中就提到:
之所以那些硅谷的程序員小團隊會取得重大的成功,不只是因爲時代因素,更是因爲那些看似性格內向的程序員們使他們更容易沉下心來思考,不爲外部世界所影響,成爲改變世界的逆行者,從而使公司收獲壟斷性的利潤。
可見,內向性格並不像爸爸媽媽們認爲的那樣不堪,也有其性格上的優勢,如果發揮得當,也能取得另一番成就。
因此,比起改變孩子,花大價錢去強行塑造孩子的性格,不如接納他,發揮孩子性格的優勢。
根據德國性格咨詢專家Sylvia Lohken的研究表明,內向者的性格優勢,大概有以下十種:
謹慎、看到本質、集中、善于傾聽、安靜、分析式思考、獨立、堅韌、用書寫代替言論、移情能力。
這些優勢都意味著:內向的孩子更容易集中精力,深入而全面地思考問題,善于獨處,在沉默中孕育著屬于自己的生命創造力。